□李培萱 哈爾濱師范大學
陳堅先生作為當代水彩繪畫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以最質樸的特性、最簡潔的筆墨畫出了最本真的“人”。他創(chuàng)作的塔吉克人物系列水彩是中國當代人物水彩的一座豐碑。他用他的實際行動告知世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的是什么。
陳堅先生1959 年出生于青島,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一個是家鄉(xiāng)的海,另一個便是新疆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他將那里視作自己的“圣地”,那里是身心和靈魂的棲息地,他在那里找到了虔誠與信仰。他說只有到了那里,才會感覺萬事皆空,能夠聆聽并體會到生命的真諦,才會創(chuàng)作出最本真的作品,感悟到人性的燦爛光輝。
他創(chuàng)作最初也曾被塔吉克人特有的服飾、帕米爾高原獨特的風光所吸引,如作品《馬背上的塔吉克男人》《回娘家》等,畫中人物姿態(tài)皆具有戲劇化痕跡,畫面顏色絢麗濃重,畫幅均在150厘米以上,將帕米爾高原的風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常被人稱作“豎過來的大?!?。畫面幾乎沒有留白,濃重的色彩帶來了獨特的異域風味。不難看出帕米爾高原點燃了陳堅先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但這對于他來說還遠遠不夠。于是他開始靜心思考,這個城市吸引他的究竟是什么?難道僅僅是這絢麗的風光么?
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他逐漸找到了答案,如在《鷹笛》中,他著重表現(xiàn)了畫面中人物的面部和手部,對二人因吹奏所皺起的眉、鼓起的腮都進行了細致的刻畫,相較之前的作品,在細致刻畫人物神情的同時,簡化了人物的衣著服飾及畫面背景。畫面僅用雙色填充,放棄了原本極為艷麗的帕米爾高原風光,但這并沒有使畫作失去靈魂,反而因他的取舍,使得畫作更具生命力,展現(xiàn)出一種塔吉克人獨有的韻味。陳堅先生終于明白,這里所吸引他的并不是那如畫的風景,而是那些善良且質樸的塔吉克人。陳堅先生說,在人與物都被物象化的今天,他卻更想畫最本真的人。這里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沒有大城市車水馬龍的喧囂,卻更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真誠。他自然地與這里的人融為一體,他甚至可以叫出許多路人的名字,這里的一切都讓他覺得很親切。
在創(chuàng)作《陌生人》《路遇》時,陳堅先生已經(jīng)將背景完全留白,著重表現(xiàn)他的創(chuàng)作主旨“人”。這使畫中人物神情、形態(tài)都極為突出,更顯現(xiàn)出了他卓絕的畫工。在作品《陌生人》中男人不知所措的姿勢與眼神中的茫然,《路遇》中塔吉克少女羞紅的臉、期盼的神情,都給人難以忘卻的印象。而《勞動的塔吉克女人》及《收割》更是將人物這種濃烈的情感與簡化的水彩形式結合得完美至極,婦女們的動勢會讓你體會到那種收割時節(jié)家家戶戶的忙碌和喜悅。畫中雖僅有簡單的人物,但一幅完整的收割畫面已在你的腦海中漸漸浮現(xiàn)。那滿地金黃的麥穗、遼闊高遠的藍天、田壟間彎腰割麥的婦女,以及他們手中的鐮刀、臉上的笑容……你可以說他畫的人物不夠優(yōu)美,但是這些人物卻如此真實、深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陳堅先生并不僅僅是隨意地記錄身邊的所見所聞,而是期望通過畫筆及所描繪的人物,展現(xiàn)出某種文字及繪畫難以表達的精神意蘊——塔吉克人民的精神。這種精神才是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才是他的信仰,才是他年復一年“朝圣”的根源所在。
那1 米有余的巨幅畫作搭配上陳堅先生傳神的筆墨,仿若畫中之人靜立身前。他并沒有對畫中人物進行情景的描寫或敘述,僅僅是通過對人物的神情、動勢、衣著等的刻畫,給人以逼真的震懾力,這是因為他抓住了最重要的——人性。他畫筆下人物的情緒都以那最原始而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著,他以最本真的人性光輝打動了我們,同時也使他的作品脫離了簡單的人物塑造,把當代水彩從對技法的追求狀態(tài)提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層面。
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存在的兩個問題就是“畫什么”和“怎么畫”,在大家越來越追求技巧,沉迷于“怎么畫”的今天,陳堅先生用他的作品、他的堅持、他對精神世界的追求等,傳達了最重要的其實是“畫什么”。這個“畫什么”并不是簡單地對畫面題材的制約抉擇,而是題材背后真正所表達的精神境界。我們應同陳堅先生一般,讓畫不再僅僅是畫。他的畫作都是那樣簡單純粹而又深入人心,他用著最簡潔的筆墨,描繪著世間最復雜的事物與情感。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所缺失的并不是絢麗的技法、復雜的筆墨、豐富的色彩,而是那真誠的、渴望傳達與交流的、質樸的內心情感。這種情感脫離了藝術形式的束縛,不拘于繪畫、音樂、表演,以不同的形式給人以同樣的感受,在震撼人心的同時,也點燃了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樣才能使藝術創(chuàng)作在顯示時代精神的同時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