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0)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出發(fā)點,也是唯物史觀的本質要求。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就“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問題進行系統(tǒng)討論,但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付諸于推進人類的解放和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的事業(yè)上,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真正為人類著想的理論,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淵源和發(fā)展始終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并通過不同的文字表現出來。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寫道:“對神的存在的證明不外是對人的本質的自我意識存在的證明,對自我意識存在的邏輯證明”,這個時期的馬克思還是黑格爾的學生,在思想和方法上有明顯的黑格爾影子,帶有唯心主義的固有弱點,但是他對人的能動性的強調,對人的本質的強調,也預示著不久后他所創(chuàng)立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到來。
1841年底,馬克思發(fā)表論文《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在文中馬克思用他那支鋒利如劍的筆剖開普魯士政府虛假的外表,“我是一個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卻命令我用嚴肅的筆調。我是一個豪放不羈的人,可是法律卻指定我用謙遜的風格。一片灰色就是這種自由所許可的唯一色彩”,在這篇文章里馬克思用看似輕松的話語表達了對于自由的追求,我們看到了馬克思逐漸顯露的戰(zhàn)斗精神。
同年政府提出了一個林木盜竊法,這個法案對當時的貧苦大眾是很不利的,因為按照林木盜竊法所述,未經土地和林木的所有者允許而私自伐木甚至撿枯枝的做法都違法行為,要受到法律的懲罰,而這部法案的目的只是為了保護私有者階級的利益,貧苦大眾饑寒交迫。馬克思勇敢地站出來,明確站在了貧苦農民的一邊,寫出了保護農民權利的長篇辯護詞,也就是《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文章中尖銳地揭示了政府和資產階級的丑陋面目,為廣大勞苦大眾發(fā)聲,爭取農民的權利,馬克思認為,枯枝和林木占有者之間沒有任何人為的聯(lián)系,枯枝不是林木所有者的私人財產,法律不是維護私人利益的工具。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中,馬克思通過之前的思考和觀察,已經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他批判了黑格爾關于國家決定市民社會、高于市民社會的說法。馬克思認為是人民創(chuàng)造了國家制度,而不是國家制度創(chuàng)造了人民;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民的利益才是根本性的原則,法律應該為人而存在。這份手稿也是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走向唯物主義、科學主義的重要標志。
在考察猶太人解放問題時,馬克思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之間的區(qū)別,尤其發(fā)人深省。馬克思認為,政治解放雖然有其先進性,可以算得上是一大進步,但其本身也有局限性,那就是通過政治解放得到的自由,實質上仍然存在不平等和壓迫,因為這種自由是不完全的,是特定階級的自由,而不是全階級全人類的自由?!爸挥挟斎苏J識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如何才能實現徹底的人的解放,那就是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在這篇手稿里,馬克思克服了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也超越了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異化問題同歷史形成的社會關系聯(lián)系起來,并把共產主義社會規(guī)定為消滅異化、使人得到全面充分發(fā)展的社會。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異化,是指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成了不依賴于勞動者的異己力量,而是站在了勞動者的對立面。也就是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勞動者生產的財富更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對于馬克思來說,異化勞動把人和勞動活動之間的關系顛倒了,原因就是私有制。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為社會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自身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徹底的、自覺的,保存了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豐富成果的?!惫伯a主義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統(tǒng)一。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開始之后,他們合作的《神圣家族》中明確指出,歷史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它“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文章第一次明確地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重大作用,提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的重要思想?!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一書中更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進入了成熟期,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果實。“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痹谶@本書里,馬克思突出了實踐的重要性,“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人民才是全部社會歷史的出發(fā)點。
18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作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從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高度獨創(chuàng)性,無產階級由于自身的地位,要想爭取權益就必然并必須要站起來進行戰(zhàn)斗,這種戰(zhàn)斗又將以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推翻資產階級,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按婺谴嬖谥A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薄豆伯a黨宣言》的最后是極富號召力的話語:“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就是這樣一篇有如預告風暴的海燕般的巨作,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了,也意味著人民的地位的又一次提升。
在馬克思同他的戰(zhàn)友們重返德國之后,《新萊茵報》出世,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關注著落后民族被壓迫的人民,波蘭民族是一個不幸的民族,屢次被瓜分,報紙明確主張恢復波蘭,馬克思和《新萊茵報》始終譴責德國反動派對波蘭人民的罪行,熱情支持波蘭的民族解放運動。同時,《新萊茵報》也對捷克人民的起義表示熱切的期望,對專制主義的沙俄充滿仇恨。
在馬克思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我們看到了一群群活生生的人,六月起義的失敗使無產階級認識了這樣一條真理:“它要在資產階級共和國范圍內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處境只是一種空想,這種空想在一開始企圖加以實現的時候就會成為罪行…由一個大膽的革命戰(zhàn)斗口號取而代之,這個口號就是:推翻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專政!”人民群眾又一次被號召走上政治舞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已經形成。
《資本論》是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銳利武器,在這部巨著中,馬克思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為全體勞動者論證了“揚棄”現實社會的可能性,指明了人類走向真正自由的道路,展示了沒有剝削、壓迫和異化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景。
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點,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就是人民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博大精深,但其核心無疑是唯物史觀視域下以人民為中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以人民為中心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回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