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琳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北幻废憬镜哪暇┏牵缫徊渴窌埳蠈懖槐M燈火繁華,筆下道不完世事滄桑。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六朝古都,不單充滿古風古韻、人文情懷,也是教育圣地。在這塊現(xiàn)代幼兒教育的發(fā)源地之上,南京幼教人懷揣教育熱情,探索著“幼有善育”的路徑。
南京市梅花山莊幼兒園(以下簡稱梅幼)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江蘇省示范性實驗幼兒園,帶著“如何培養(yǎng)完整兒童”的思考,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梅幼立足傳統(tǒng)文化,以課程為抓手,用開放的視野培育能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新時代兒童。
堅守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初心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決定了這座城市的厚度。傳統(tǒng)文化是南京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引導成長在這座文化名城的孩子關注和喜愛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園長秦紅和教師們著重思考的問題。
一路走來,從民間藝術到民間文化,梅幼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在吸納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地觀照優(yōu)秀的、適合幼兒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讓傳統(tǒng)文化綻放育人活力??紤]到幼兒的年齡特點,秦紅帶領教師們最初以民間藝術的獨特之美打動幼兒,將民間美術和民間音樂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泥塑、剪紙、民間游戲、童謠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幼兒感受藝術之美。在國家級重點課題“幼兒素質教育中民間藝術教育體系的實踐研究”基礎上,梅幼不斷深化傳統(tǒng)文化研究,提煉出“讓民間藝術流淌在幼兒指間”的理念,其教育實踐獲得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成果評比二等獎。隨著探索的深入,秦紅將研究視野從民間藝術拓展到民間文化,以其為主線建構起園本課程,開發(fā)了一系列民間文化教育活動。例如,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幼兒做花燈、包粽子、編織五彩絲帶,親自動手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
在“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熱潮下,開發(fā)民間文化作為教育內(nèi)容的幼兒園不在少數(shù)。其中不乏教師主導、幼兒配合“演出”,讓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最終淪為“形式主義”和“秀場”,幼兒受益少,教師負擔重。對此,秦紅有兩件法寶——生活視角與兒童導向?!芭c生活相融合”是梅幼幼兒活動的前提,以扎染為例,幼兒完成作品不是為了“交差”,師幼會一起討論如何讓作品發(fā)揮最大的價值。當幼兒看到圖書區(qū)的靠墊、娃娃家的桌布和窗簾都是自己的杰作,充滿了成就感,創(chuàng)造力也被點燃。他們會主動發(fā)掘生活中的需要,并運用民間藝術進行創(chuàng)作?!耙詢和癁橹黧w,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秦紅深諳幼兒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困境,考慮到幼兒的認知水平,幼兒園在技能掌握要求上做“減法”,也在開發(fā)民間文化資源時加以改造,使之更契合時代要求,符合幼兒的需要和學習特點。
從“好玩”到“玩好”,梅幼讓兒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不斷在課程中納入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等與幼兒生活緊密結合的內(nèi)容,以文學作品、童謠欣賞、成語故事等載體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豐富性,讓幼兒在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上茁壯成長。
和合課程賦能全面發(fā)展
和合思想是古代的哲學思想,也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它強調在承認事物差異性、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求不同事物共存、交融及共同發(fā)展的途徑,這與梅幼的教育主張不謀而合。以其為指導,梅幼探索和合課程時兼顧了幼兒園、家庭、社會等不同教育主體之間的需求,致力于尋求化解矛盾的方法,與家庭、社區(qū)攜手共育身心和諧的完整兒童,確立了家庭與社區(qū)生活、南京地域資源、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世界多元文化四條課程資源線索。
落實于實踐,和合課程一方面考慮到社會文化資源與兒童文化的有機融合,在課程資源上嘗試了中外整合。以剪紙為例,將傳統(tǒng)的金陵剪紙與印度立體剪紙、馬蒂斯抽象剪紙藝術等相融合,用文化的交融開闊幼兒的視野。另一方面以課程為載體,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幼兒在剪紙時邊創(chuàng)作邊自由講述,教師協(xié)助他們把故事記錄下來,與作品一起粘貼在圖紙上,形成剪紙故事書。剪紙與語言活動的融合,培養(yǎng)了幼兒的藝術鑒賞能力,鍛煉了他們的手部精細動作,也提升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家長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在秦紅看來,和合課程的不斷生長與家長有分不開的關系。為了讓家長從幼兒教育的角度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它的育人功能,幼兒園決定推倒“圍墻”,讓家長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和課程主題設計,通過親眼所見、與幼兒共同體驗來了解民間文化。皮影戲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家長對此了解甚少,對幼兒園皮影戲活動有些擔心,認為自己都沒有看過,小孩子更加無從下手。受邀入園參與活動后,家長發(fā)現(xiàn)“影子”可以是彩色的;幼兒藏在幕后用肢體變化可以演繹國外的影子戲;皮影戲配合光影游戲,就是一場科學探究??此坪唵蔚幕顒蛹骖櫫巳の缎浴⒂螒蛐?、知識性及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家長對梅幼的課程有了更多了解和信任,形成了家園互助共享的實踐共同體。
讓教師先當學生
梅幼倡導“教師和兒童同生共長”的理念,通過文化潤澤、審美熏陶、情感培育等,讓民間文化和幼兒教育之間實現(xiàn)關系的深度構建,同時在培養(yǎng)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與審美情趣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為他們提供持續(xù)、廣泛的學習機會。秦紅提出:“教師要做有準備的人?!币运囆g活動為例,教師不僅要提供環(huán)境和材料,還要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評價。這就要求教師“先當學生”,親身體驗、直接感知。為此,梅幼成立了面向教師的“皮影藝術”“南京白局”“民間游戲”等社團,邀請民間藝術家及高校專家入園培訓教師。例如,制作絨花盤扣,教師要先了解材質及制作方法;講解金陵文化,教師要先學習每條河流、每座城門的歷史,了解它們的藝術特質。梅幼尤為看重和專家的深入交流,探討藝術、文化與幼兒教育間的關系及如何開展與時俱進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秦紅曾想尋找一位教師為本園教師做歌唱輔導,她希望能讓教師感受歌唱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皩處焷碚f,先天條件不是最重要的,藝術教育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和情感投入,只要有自信,想象著你的孩子在聽、想象著周遭環(huán)境都在與你共鳴,就能唱出動聽的歌曲。”梅幼最終選定了一位對藝術和歌唱有獨到見解的教師。秦紅篤定,一位傾注想象與情感于教育的教師更能走進幼兒的內(nèi)心。
帶教師“走出去”、定期開展文化之旅是梅幼的傳統(tǒng)。為了開展“雨花石”活動,教師走進雨花石產(chǎn)地、地質博物館、雨花石展覽館等,通過實踐感知、聽專家講解,了解雨花石花紋形成的“秘密”,欣賞雨花石相關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豐富認知和審美。教師的身體和心靈在路上,提升修養(yǎng)和涵養(yǎng),使課程更有生命活力,讓和合課程持續(xù)生長。
課程建設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和合課程培養(yǎng)了教師的學習意識和習慣,提升了他們的問題研究和反思能力?!敖處熌軌蚪庾x幼兒,才能真正看見幼兒,支持幼兒以認知求真、以意志求善、以情感求美,成長為有中華之情、有創(chuàng)新之能、有接納之胸懷的時代新人?!鼻丶t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