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韶明
鄰居送了我兩袋八爪魚,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在冰箱冷凍室放了很久都沒有動。有一天又在小區(qū)碰到:“你的八爪魚做了沒有?”
“沒??!等有時間查一下怎么做?!?/p>
“包餃子啊。”
“啊……”難度系數(shù)增加了。上次她送了我兩條鲅魚,通了好幾個電話,用了整整一天時間,才吃上鲅魚餡兒的餃子。
這次是八爪魚。山東人什么海鮮都能包餃子,只有他們本地人清楚地道的海鮮如何處理,什么樣的食材搭配最鮮美。
見我遲遲未動,她繼續(xù)操心:“你再不吃韭菜就過季了,八爪魚要用韭菜一起包才好吃。”終于有一天,她實在是忍不了食材在我家冰箱里白白躺著,直接跑到我家里來。普通的絞肉機不行,要特制的,所以她隨身攜帶了過來。“剪開肚子里的內(nèi)臟,不要扔,炒雞蛋是上等的美味?!毖劬σサ?,“你知道眼睛在哪里嗎?你看,就在這里?!比缓蠹右恍┤怵W、韭菜。兩個小時后,她拌好了符合自己家鄉(xiāng)要求的餃子餡兒,安心回家了。
很久沒有這樣的體會了。從送來家鄉(xiāng)食材,到跑到人家廚房制作家鄉(xiāng)美食,這些行為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已經(jīng)不常見了。
我們似乎很容易就活成了孤島。非必要不出門,能不見的人不見,能不說的話不說。大家都這么忙,浪費這些時間干嗎?我們也不再閑聊,有事說事,沒事縮回自己的世界。
有一次聊天,教授說,線上社交正在提升我們的興奮值,讓我們覺得線下社交越來越?jīng)]意思。你想啊,你坐著都不用動,各種東西嘩嘩嘩沖到你面前。線下呢?誰主動誰被動?對方會不會拒絕我?時間是不是都合適?能攔下你的理由太多了。到最后,大家都干脆不出門了。
社會學家項飆說,年輕人應該與附近建立聯(lián)系,也就是你生活的社區(qū)。你臨時出門幾天,寵物可以交給誰照應?備用鑰匙可以安心放在誰家?這些都越來越考驗我們疏遠淡漠的城市人際關系。
你的熟人散布在不同的城區(qū),大家見一面都要驅(qū)車一兩個小時,時間一長,大家都不再有聚會的熱情。好像可見可不見的面永遠都不會見一樣。大家就這樣都消失了,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城市。
于是,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商量好買房買到同一個小區(qū)。他們在創(chuàng)造一種理想的生活場景:你的同學都在附近,抬腳就去了,你到我家不需要預約,我到你家也只需要敲敲門。
不久前和大女兒的小學同學約了一場。大家的生活半徑都在兩公里,但沒人提出聚一聚。一天,有個爸爸主動提議聚餐,大家的熱情好像被點燃了一樣,三個孩子,三個家庭,都興奮無比,立刻響應。
女兒說,你們折騰什么呢?線上聚就夠了。
等見了面,三個就讀于三個不同中學的初一學生,互相交流學校奇葩的老師,惱人的成績,社團的趣事,好像攢了半年的話都倒了出來。
這些話,他們線上永遠都不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