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港港口開發(fā)區(qū)第一小學 朱靜怡
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疫情之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式各樣的線上教學走進了千千萬萬的普通學生家庭。隨著國內的疫情逐漸得到控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思考教育的存在形態(tài),以及過去家校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希望能夠尋求到家校合作育人的新樣態(tài)。
我們地處江南發(fā)達地區(qū),但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我班里的學生86.4%是隨遷子女。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基本上只能解決孩子的衣食問題,對于孩子的教育成長關心較少。在疫情之前,所謂家校合作,往往就是家長配合班主任老師工作,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幾乎沒有家長會主動來詢問老師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所謂的家庭教育基本沒有,只有教師的單邊努力,家校合作基本上不存在。
“我爸媽要上班?!边@是我們班的孩子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確實——家長們平時在工廠里三班倒,周末也要加班,他們很忙。所以他們對于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其實是完全不了解的。我校的某些家長已然形成了一種不好的習慣: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學校里,其余一概不知、一律不管。但他們忽略了家庭才是教育的原發(fā)地,學校只是學習的一個場所而已。缺失了家庭教育的孩子,怎能安然長大。
鄉(xiāng)村學校,家里孩子往往不止一個,家長事務繁忙,有時顧得上這一頭,就顧不上那一頭,這也是我們目前必須面對的一大問題。同時家長在工作之余,回到家中,自己早已身心勞累,還要應對兩三個孩子的日常起居,生活以外的事情往往無力顧及。因此,讓他們教育孩子,觀察孩子細節(jié)之處,發(fā)現苗頭傾向問題,簡直是奢望。
最關鍵的問題,是鄉(xiāng)村學校學生的家長大多學識水平有限,他們沒有能力去輔導孩子的學業(yè),即便部分家長有一定的學識,但要應對目前的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不去關注孩子在學校里的一些日?;顒樱卣撆c老師的溝通交流。家校合作,他們有心無力。
疫情,仿佛給所有人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停課不停學,臥室就變成了教室,家長也不得不身兼一部分的教師職責。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生活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短板一下子就顯露了出來,疫情考驗了我們的教育生態(tài)與教育關系。如今,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孩子們早已重回課堂。經過疫情沖擊之后的后疫情時代的家校合作就成了我們研究的新議題。
疫情期間,太倉市開展了“紅色在線”網絡線上直播教學,本人也有幸參與其中。授課教師、聽課教師與任課教師這三重身份使我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給予了我全新的教學體驗。
家長也是如此。課堂教學對于他們而言是如此遙遠的回憶,他們甚至已經忘記了自己作為學生的樣子。有了疫情期間“陪太子讀書”的經歷,家長們一下子就發(fā)現了很多原本被忽略的細節(jié),部分家長也逐漸能找老師“聊一聊”了。基于這樣的經驗,我們是否可以每個學期安排一至兩次課堂展示活動呢?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觀察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關注孩子在真實課堂中的表現,真正將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落到實處。
疫情中,我們發(fā)現那些平時樂于探究、喜歡提問(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學習成績并沒有因為在家學習受到太大影響。反而那些平時乖巧、事事要征得老師點頭的“好孩子”,學習成績大受影響。這使得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是否應該在課堂上多一些“留白”,給孩子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課堂上遇到了困難,我是否應該立刻去幫助他們?自主查閱資料、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會不會更適合孩子?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弊鳛榻處煟覀兘o學生提供的應該是方法上的指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谶@種自我反思,我又開始思考:在家校溝通方面,我們也應該給予家長更多的幫助,合作的前提必須是家長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家長知道了家庭教育的方法,他們才能正確地教導孩子,從而與學校里的老師勁往一處使,形成教育的合力。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也激起了我們潛在的危機意識。教育絕對不是靠老師單方面的努力就能行的。家長必須明白:教育不是一座孤島,它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形成一股穩(wěn)定的合力。教育的場所也絕不僅限于學校,疫情中推廣的這種線上線下共同推進的教育模式,遲早會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模式。
這種教育模式,對于我們鄉(xiāng)村學校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所以我們更要心存危機意識,家校共同努力,促使孩子更好地發(fā)展。當然,這種危機意識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中,更是體現在生活中。所以,我們在教育生活中就要找到“居安”與“思危”之間的平衡點,使得這種危機意識轉化為恰到好處的學習動力。
面對教育關系新生態(tài)的變革,我們首先要找到行動的方向,那就是推動實現教育責任眾籌。學生的成長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教育需要整個社會的協(xié)同努力。每一個社會人都應主動承擔教育責任眾籌的參與者職責,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公共關系、健康的教育生態(tài),從而推動教育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以家校關系為例,疫情之前,我們更多地將家長定位于“配合”的角色。而疫情之中,家長顯然承擔了更多的教育職責,這種教育責任的轉移,給家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疫情中期,我不時能收到家長崩潰的留言:“老師,什么時候能開學?我們實在管不了?!钡搅艘咔楹笃?,隨著學生的狀態(tài)逐步進入正軌,家長們也在學校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教育方法,“家庭學校”這一疫情期間特殊的教育形態(tài)逐步走向和諧。
分工協(xié)作,落實家校不同的教育職責,眾籌共擔教育責任,促進家校關系和諧生長,最終共同協(xié)作發(fā)展,成為彼此最堅實的后盾。畢竟,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作為班主任,我們可以借助各種通信工具和各大平臺展開教育,督促引導家長關注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調動、發(fā)揮好家長的積極性,避免父母忙于工作無暇管教,爺爺奶奶代為管教以及父母盲目發(fā)揮這些情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學校。我們只有依靠分工協(xié)作,家校合力,最大限度落實好自己的教育職責,才能為孩子營造更好的成長氛圍。
農村學校的家長大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學識水平較低,平時工作比較忙。與他們對話時要放低姿態(tài),語言盡量做到簡潔明了。在和諧的氛圍下,給出合理化建議。
教師要理解農村學校家長的各種實際困難,在與家長溝通時要有耐心,悉心指導。遇到相對復雜的情況時,一定要耐心、仔細地講明,切不可急功近利,不切實際。
家校合作是教師與家長在平等基礎上的互相溝通,所以家校合作一定要控制好節(jié)奏,把準方向,在適當的時機,提出適切的要求,而不是純粹地給家長“布置任務”。
學生既是家校合作的橋梁,也是家校合作的指向目標。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清楚學生的橋梁作用,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有效地進行家校溝通。
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的時候,應當直接點出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與家長溝通時針對的是事件而不是學生本人,“一針見血”點出問題可以提高家校溝通的效率。
作為教育者,我深知教育大計任重而道遠,但我也相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此我們在做好自己“本分工作”的同時,也要關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絕不能使教育成為一座孤島,而應用一棵樹的力量去撼動周圍的樹,使這片繁密的森林更加壯觀。后疫情時代,作為農村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我更深知情況之復雜艱難,所以在家校合作、共擔教育職責時,我們必須發(fā)揮指導作用,努力發(fā)掘家長力量,調動家長的積極性,爭取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