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建武
全面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也是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實踐變革的重要指針。當前,各級各類學校在推進勞動教育的時候,更多的是將勞動教育視為一項具體的教育任務或工作來推進,既缺乏對新時代勞動教育戰(zhàn)略意義的高度認識,又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及其與德智體美四育的關系把握不準,從而使得勞動教育在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地位與其所應承擔的時代使命存在較大的落差。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有效推進,必須站在重構社會主義教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高度進行主動設計,才能深刻回應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的新要求。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能僅僅理解為一種教育目的的完善、教育內容的增加和教育方式的變革,而應從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屬性、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時代要求以及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有效實現(xiàn)的立場出發(fā),才能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
思想性是勞動教育的根本屬性。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 年頒布的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這表明,勞動教育對于中國教育而言,不僅是一種內容上和方法上的教育要求,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應有之義。在西方國家,我們也能看到強調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志愿服務的開展等不同形態(tài)的勞動教育。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西方國家開展勞動教育的思想資源更多的是源于杜威等人“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其所強調的重點是具體的勞動技術和個人生涯的規(guī)劃等具體的技術素養(yǎng),因而其主要是圍繞“手工藝教育”“生計教育”“技術教育”“閑暇教育”等形式展開,[1]具有明顯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
當前,黨和國家強調的勞動教育顯然不是西方國家的教育邏輯,而是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征。其突出要求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勞動觀的指導下,切實推進勞動教育。因此,從勞動教育的目標來看,首要一條就是明確規(guī)定了社會主義的勞動教育一定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放在首位,這事關社會主義教育性質根本問題。因此,開展勞動教育,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明確勞動教育的馬克思主義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勞動教育是 ‘活勞動’ 的教育,它能夠打破資本邏輯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關系在教育中的統(tǒng)治地位,解放大眾?!盵2]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關鍵就在于其包含著為誰而勞作的根本問題,它在本質上是對抗資本、反對剝削、培養(yǎng)勞動者的教育。強調勞動教育,就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這一點是有別于西方國家勞動教育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新時代強化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新時代全面發(fā)展人才的根本出發(fā)點,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承載著建設新時代教育發(fā)展道路的重要使命。
當前,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歷史征程中,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國際環(huán)境。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打壓力度不斷增大,我國各行業(yè)的發(fā)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壓力。尤其是諸如“芯片”等核心技術被國外企業(yè)壟斷的情況下,我國高新技術的發(fā)展面臨著諸多“卡脖子”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以有效解決,將極大地影響和制約我國發(fā)展的步伐。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只能是依靠我國的自主研發(fā)、自主創(chuàng)新、自主發(fā)展,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實際上就對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同時也對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抱有更高的期待。
因此,我們在開展勞動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有大歷史的視角和自覺的擔當意識。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中,去思考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進步等方面所應發(fā)揮的作用,而不是僅僅將勞動教育視為一種簡單的手工操作和體力勞作。
勞動教育不僅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也是個體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勞動教育是個體“學以成人”的基礎性活動,[3]對人的發(fā)展極其重要,是人得以全面發(fā)展的基礎。當前,學校教育過于重視對學生靜態(tài)的客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只是一種“動腦”的教育。這樣一種教育固然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靜態(tài)的知識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將知識從其鮮活的現(xiàn)實存在樣態(tài)中剝離出來,并以一種學科化的方式將本是整體性存在的知識割裂為不同的具體學習科目,在這樣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的身體是缺位的,其對知識的掌握也是碎片化的。這一方面導致了學習過程中學生身心的分離,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對知識所承載的整個世界缺乏系統(tǒng)性的認識和鮮活性的體驗,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學生不同程度的片面發(fā)展。
勞動作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4],不僅僅是一種主體改造外在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也是個體涵養(yǎng)自我精神世界的對象性活動。這主要是因為,勞動是人類社會獨有的、自覺的對象化實踐。缺少了必要的勞動實踐,人就缺乏了自我對象化的重要對象。而“勞動教育是人在勞動中充分發(fā)揮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建構人自己,創(chuàng)造歷史,實現(xiàn)人的意義?!盵5]因而,勞動也就成為將學校教育與豐富的外部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重要中介。
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只有根植于具體鮮活的生產實踐中,勞動教育才能夠充分彰顯其育人的時代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在其基本特征和內涵方面也必然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
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需要準備把握勞動的基本內涵和外延。對勞動概念的理解既不能窄化,即,把勞動僅僅理解為體力勞動,這極大地局限了勞動的范圍,從而造成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傳統(tǒng)勞動與現(xiàn)代勞動的對立;同時,對勞動的理解也不能泛化,即,把人類的所有實踐都歸入勞動的范疇,導致勞動概念失去其必要內在規(guī)定性。新時代勞動教育中的勞動,主要指的是個體為實現(xiàn)一定目的,“運用體力、智力、知識和工具等進行的服務與創(chuàng)造的對象性實踐活動?!盵6]
就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而言,馬克思所處的工業(yè)化時代所強調的“制造性勞動”在今天逐漸被非生產性勞動、非物質性勞動、服務性勞動等代替。[7]因此,要注意避免將勞動僅僅理解為“生產勞動”,或者經驗性地理解為工業(yè)、農業(yè)勞動等“體力勞動”,需特別關注消費性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復合性勞動、情緒勞動等新勞動形態(tài)。[8]尤其是在信息社會背景下,勞動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的生產和應用,其準入門檻空前提高,勞動的自由度空前增強,而勞動與生活的邊界正變得模糊。在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必然超越將勞動單純視為技能訓練的認識局限,使人自覺認識到勞動是彰顯生活意義的個體實現(xiàn)過程。[9]這就要求在數(shù)字時代,勞動教育要有時代的前瞻性,要基于勞動形態(tài)的變遷及其對人的勞動素養(yǎng)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主動調整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確保學生通過勞動教育所接觸的是一個真實的勞動世界。
勞動與每個個體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個體生活體驗的不同,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對勞動自身的價值判斷的差異。因此,勞動教育要想有效,就必須要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夠準確把握當代學生對勞動的真實感知,從而也才能找到學校勞動教育與學生勞動認知之間的內在連接點。對于當下中國而言,一個突出的社會現(xiàn)實是,中國正日益擺脫昔日的貧困狀態(tài)而走向富裕。據報道,2019年中國人均GDP 已經超過1 萬美元。[10]與此同時,中國城鄉(xiāng)平均恩格爾系數(shù)(即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已經下降到28.2%(其中城鎮(zhèn)為27.6%,農村為30.0%)。[11]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恩格爾系數(shù)在30%及以下,就意味著那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就已經進入了所謂的最“富裕”水平。[12]這實際上表明,雖然中國社會還存在著較大的地區(qū)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差異,但是總體而言,當代學生基本上是在一個不愁吃、不愁穿的物質豐裕時代成長起來的。這就使得他們對于勞動的認識和體驗與其祖輩或父輩相比具有明顯的代際差異。
這種代際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祖輩或父輩主要是從個體謀生的需要來理解勞動的必要性及其存在價值。但對于年輕一代而言,他們幾乎沒有物質匱乏的消極體驗,因而對于勞動的謀生價值的內在認可度并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勞動教育還是從謀生的教育邏輯向學生論證勞動的必要性和現(xiàn)實性,那么,這樣一種勞動教育是很難真正從內心打動當代學生的。對于當代學生而言,雖然他們的物質生活較之其祖、父輩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其成長就沒有內在的匱乏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年長一代更多的是看到了年輕一代物質生活的富足,但是卻很少意識到他們精神世界的匱乏。這實際上是要求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能夠主動回應當代學生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特點,回應其對精神生活,尤其是對自我實現(xiàn)方面的迫切需求,引導孩子看到勞動之于其人生價值、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意義,讓孩子在勞動中充分感受到自我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彰顯,感受到勞動與自我、自覺、自由的類本質的內在一致性。唯有如此,勞動才能夠真正在當代孩子心中樹立起內在的合法性。
當代勞動教育不能僅僅只有簡單勞動的體力鍛煉,更要有體現(xiàn)復雜勞動、創(chuàng)新勞動要求的智力訓練。這實際上是對當代勞動教育的科技含量、知識含量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勞動教育在當代應該是一種體現(xiàn)知識含量的新勞動教育實踐。
實際上,當代社會勞動復雜性的增強,不僅僅是指現(xiàn)代生產對人的勞動素養(yǎng)要求的提高,還表現(xiàn)為圍繞勞動所展開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鏈條較之以往社會更為復雜。當今社會是一個分工日益精細化的時代,勞動的高度社會化帶來了勞動關系的復雜化,這就使得怎么幫助學生認識這個復雜的勞動關系世界,成為當下勞動教育需要高度關注的重要內容。比如,如何看待當代社會的勞資關系?如何看待除勞動之外的其他生產要素在社會分配中的地位?如何看待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的關系?如何看待生產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的關系?等等。這些是當下真實勞動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樣也應該成為新時代勞動教育需要回應的新內容。這就要求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能僅僅圍繞著生產這一勞動環(huán)節(jié)進行,還應把分配、交換、消費等環(huán)節(jié)的勞動都系統(tǒng)地囊括進去,才能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識。
從“德智體美”到“德智體美勞”是黨的教育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豐富發(fā)展。新時代將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一起納入黨的教育方針,強調了新時代勞動不僅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途徑,而且其本身就是教育內容的重要構成,與德智體美一起成為全面培養(yǎng)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13]
總體而言,勞動教育既具有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其本身也有著獨特的教育價值。就前者而言,勞動教育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基于勞動基礎之上的德智體美各育的綜合發(fā)展。這實際上強調的是方法意義上的勞動教育。這可以看成是最為廣義的勞動教育。也就是說,不管是德育、智育、體育還是美育,都存在著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這時候的勞動教育毫無疑問指向的是對整個教育的實踐途徑方面的具體要求。
但勞動教育之所以為勞動教育,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其所承擔的育人目標的特殊性。實際上,各育之所以能夠獨立,就在于彼此所追求的價值目標的特殊性。有學者就認為,體育追求“健”,智育追求“真”,德育追求“善”,美育追求“美”,勞動教育則追求“富”。[14]正是各自不同的目標追求,構成了彼此獨立存在的根本依據。那么,對于勞動教育而言,其獨特的育人目標是什么呢?從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有關勞動教育的文件可以明顯看出,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精神、基本勞動能力和習慣的培養(yǎng)。這一任務,是其他各育難以獨立完成的。
這實際上是要求我們在開展勞動教育的時候,應該在觀念上明確開展的是何種意義上的勞動教育。當前很多學校所推進的勞動教育,更多的是方法或廣義層面的勞動教育,即通過勞動這一載體在德智體美四育中的主動應用,來落實勞動教育。這樣一種勞動教育實踐從教育的價值而言,顯然是有意義的,它對于改變過去德智體美各育過于靜態(tài)、知識化的教育教學形式,提高它們與現(xiàn)實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增強教育的生活化和實效性,毫無疑問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但是,如果現(xiàn)實的勞動教育僅僅停留在方法或廣義層面的勞動教育,那么,其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就在于,勞動教育所要真正實現(xiàn)的育人目標就很難得以有效落實。
因此,落實勞動教育,還是重在目標層面的落實,而不僅僅是方法層面的改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彰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代內涵和歷史使命,也才能把學校勞動教育切實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