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南
(東??h雙店中心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2331)
閱讀預習包括諸多內容,認識生字詞應該是最基礎的預習目標。在小學階段,識字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在閱讀預習時,學生需要先認識生字詞,才能掃除閱讀障礙。因此,教師要適時為學生設計生字詞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順利進入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教材的注音、注解,學生手頭的相關工具書,都為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在預習任務設計時,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對識字解詞做出創(chuàng)意要求,讓學生能夠借助更多輔助工具提升預習效率。小學中高段學生大多能夠自主預習生字詞,教師要將字詞學習當作常規(guī)預習任務來設計,要求學生自覺完成生字詞的認讀和解釋,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
以《走月亮》一課為例,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深入教材展開對應閱讀,對文本生字詞進行梳理,然后給學生設計預習任務:認讀、解釋生字詞時,要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對應感知,掌握生字詞的字形、字音、字義。學生開始閱讀文本內容,很快就找出需要預習的生字詞,如鵝、卵、俗、躍、穗、鍍、爍,灑滿、淘洗、潑剌、汩汩、鍍亮、閃閃爍爍等。為了提升預習效果,很多學生都能自發(fā)進行互動交流活動。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講義測試形式,對學生生字詞掌握情況進行調查。
學生大多有自主學習生字詞的意識,教師應在預習任務和操作方式方面提出要求,給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思路,特別是語境、意義的掌握,這是生字詞預習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字詞預習不能脫離文本語境,教師要求學生養(yǎng)成注重文本語境的主觀意識,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預習水平。
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梳理性閱讀,對文本內容進行整合性處理,這是常見的預習任務。在學生進行預習性閱讀時,教師要做出必要的引導和提醒,讓學生關注關鍵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對文本選材、立意、構思等內容做出精準判斷,促使學生順利建立對文本的基礎認知。閱讀屬于學生個性學習行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度解析。教師可以通過任務設計推動學生的預習進度,引導學生整理文本結構、分析主要人物、梳理關鍵情節(jié),在關聯(lián)性思考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教師在設計預習任務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閱讀需要進行綜合考量,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教學《蝙蝠與雷達》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其一,課文題目為什么叫“蝙蝠與雷達”?做簡要分析。其二,仔細閱讀文本內容,說一說雷達發(fā)明與蝙蝠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畫出對比表格。其三,梳理文本結構,說一說課文的說明順序。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學生手中占有不少教輔材料,通過對接性閱讀,能夠完成預習任務。在課堂匯報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重點檢查。在任務的指引下,學生認為,雷達的發(fā)明源于蝙蝠的飛行,從蝙蝠超聲應用中得到啟示;課文主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蝙蝠和雷達,這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內容梳理預習任務,給學生提供更多深度閱讀的機會。要解決預習問題,學生不僅要閱讀教材內容,還要關注教輔材料,這樣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理解。教師讓學生開展梳理性閱讀,既可以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鋪墊,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預習不需要遵循固定格式,教師應針對學生學習需要進行設計和組織,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設計預習任務時,教師可為學生準備誦讀訓練任務,提出誦讀要求,為學生主動進行誦讀訓練做好鋪墊。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誦讀訓練時,如果不能產生情感共鳴,是難以形成誦讀體驗的。如果有必要,教師不妨鼓勵學生收集專業(yè)人士的誦讀材料,通過反復聆聽和跟讀訓練,掌握誦讀要領,并在反復體驗中提高誦讀能力。學生誦讀基礎存在較大差異,教師要適時給出提示,讓學生關注誦讀方法和技巧,以提升誦讀水平。小學生對誦讀存在一些認知偏差,教師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針對學生誦讀問題進行糾偏指導,以提升學生誦讀的水平。
在教學《麻雀》時,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誦讀預習任務:這篇課文描寫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仔細閱讀課文,嘗試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準備參加課堂誦讀比賽。學生聽說要參與誦讀比賽,自然有旺盛的參與熱情。教師給學生提示:誦讀要講究語氣、語調、語速,注意收集誦讀材料,在反復聆聽中學習誦讀技巧。課堂誦讀比賽正式開始,教師以抽簽形式選出比賽選手,成立誦讀評價小組,對參選選手誦讀表現(xiàn)作賦分評價,將課堂學習推向高潮。
教師為學生設計誦讀比賽任務,對誦讀方法和技巧展開講解,要求學生收集相關素材進行訓練。學生收集材料已成為常態(tài),教師的提示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從學生比賽狀態(tài)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都做了充分的準備,這說明教師的課前預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為學生順利進入課堂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預習離不開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問題設計拉開預習序幕。小學語文教材文本大多比較簡單,教師需要做深度發(fā)掘,為學生準備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或者集體討論,在問題研讀中達成學習共識。在設計預習任務時,教師以問題形式呈現(xiàn)活動任務,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迪,快速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
在教學《陀螺》時,教師給學生設計預習問題:你認識陀螺嗎?知道操作陀螺需要哪些技巧嗎?你小時候玩過什么玩具?有沒有親手制作玩具的經歷?閱讀這篇課文,你對自己制作玩具有什么新的認識?學生看到這些問題后,會陷入沉思,然后深入閱讀文本內容,對照文本情節(jié)展開拓展性思考。因為問題具有課內、課外對接的特點,能夠給學生帶來延伸思考的機會。在課堂匯報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互評,對學生的解讀情況進行客觀評估。學生對問題的解讀呈現(xiàn)差異性,評價也不盡相同,教師應進行專業(yè)評價,給學生鼓勵,引導學生打開思維,自然進入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在深入研讀的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學生對一些懸疑性問題有主動探索的熱情,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對應設計。特別是一些課內、課外對接的內容,能夠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利用問題進行預習設計和組織,是常見的操作方式。教師要對問題進行優(yōu)化處理,提升問題的適切性、趣味性。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預習,能夠順利構建學生的預習認知體系,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形成整體閱讀感知、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大多缺少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實際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能夠為正式教學做好準備,確保語文教學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