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西北大學 歷史學院,西安 710127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出巡行至海濱。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最后一次出巡,有“夢與海神戰(zhàn)”以及以連弩射殺巨魚的經歷。正是在這一行為之后,他即走向人生的終點。而秦始皇還葬驪山途中,又有車載“鮑魚”故事。秦始皇對海洋的特殊關注,起初稱“東撫東土,以省卒士;其事大畢,乃臨于?!?,但隨后則受到燕齊海上方士神仙學說的強烈影響。秦始皇陵地宮以“水銀”為“大?!钡脑O計,體現(xiàn)了這位帝王對海洋世界的向往,透露出他探索海上未知世界的強烈欲望。地宮中的“海”,亦可能體現(xiàn)仙人長生追求的象征。聯(lián)系秦宮苑“海池”的存在,考察秦始皇陵地宮的海洋文化元素,可以全面了解秦人信仰世界在上層社會的表現(xiàn),也應當有助于深化對中國海洋學史的認識。
秦王政即位后,就開始經營陵墓建設?!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言:“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1)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65頁。統(tǒng)一實現(xiàn)后,工程的營造等級又有明顯提升。秦始皇陵工程,是有明確記錄的用工量最大的工程(2)王子今:《秦始皇陵復土工程用工人數(shù)論證》,《文博》,1987年第1期。。雖然“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3)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64頁。,但是工程的進行卻是鄭重和莊嚴的。秦始皇陵作為國家最高等級的營造項目,體現(xiàn)了秦王朝的政府機能、統(tǒng)治資質、執(zhí)政效率和管理水準。秦始皇陵作為體量最為宏大、形制最為完整、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帝王陵墓,可以看作秦政的標志性紀念。秦始皇陵也是集中體現(xiàn)一種文化風格、一種民族精神、一個時代的節(jié)奏特征的物質文化遺存。
我們今天獲得的有關秦始皇陵的知識,從文獻渠道來說,主要來自司馬遷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關于秦始皇陵營造規(guī)模及地宮的結構,司馬遷寫道:“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4)張守節(jié)《正義》:“顏師古云:‘三重之泉,言至水也。’”見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65頁。,下銅(5)裴骃《集解》引徐廣:“一作‘錮’。錮,鑄塞?!币娝抉R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65頁。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6)張守節(jié)《正義》:“言冢內作宮觀及百官位次,奇器珍怪徙滿冢中。”見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66頁。。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7)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65頁?!侗碧脮n》卷九四《禮儀部·冢墓》有“水銀為?!睏l(8)虞世南:《北堂書鈔》,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影印版,第360頁。。清人邵泰衢《史記疑問》卷上質疑“車載一石鮑魚”故事:“秦始雖崩,棺寧不慎?即曰倉卒,必不疎虞,況欲遠達咸陽者哉?今也始抵九原,鮑魚亂臭,事若齊桓,烏足深信!且穿及三泉,水銀為海,而肯草草一棺乎?”(9)邵泰衢:《史記疑問》,清康熙刻本,第12頁。袁枚《秦始皇陵》詩也寫道:“美人如花埋白日,黃泉再起阿房宮。水銀為海卷身瀉,依然鮑魚之臭吹腥風?!?10)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歷代詠陜詩詞曲集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677頁。所謂“水銀為?!?,被看作秦始皇帝陵形制的標志性特征。在使用“人魚膏”之外(11)王子今:《秦始皇陵“人魚膏”之謎》,曹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4年》,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3—153頁。,“水銀為海”更能體現(xiàn)秦陵設計者重視海洋的文化意識。
秦宮苑中“?!钡哪P偷拇嬖?12)王子今:《秦漢宮苑的“海池”》,《大眾考古》,2014年第2期。,可以與秦始皇陵中“水銀為海”的設計聯(lián)系起來理解。
按照有關秦始皇陵地宮設計和制作“大海”模型的這一說法,似乎陵墓主人對“?!钡南蛲了廊圆幌麥p(13)參見王子今:《略論秦始皇的海洋意識》,《光明日報》,2012年12月13日。。所謂“機相灌輸”,《資治通鑒》卷七“秦始皇三十七年”:“太子胡亥襲位。九月,葬始皇于驪山。下錮三泉,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有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焙∽ⅲ骸翱底⒁齽⒉f云:機相灌輸,以防穿近者。余按文勢,自機弩至輒射之,文意已足;機相灌輸,是承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之意,作如是觀,文意甚順。”(14)司馬光:《資治通鑒》,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50—251頁。胡注的解說是正確的?!皺C相灌輸”之永動機的妄想自然不可能實現(xiàn),但是其設計初衷,是要營造一個波濤動蕩的充滿生機的“?!?。
秦始皇陵地宮設計構想的海洋文化因子,是我們考察秦漢時期海洋探索與海洋開發(fā)及早期海洋學應當關注的內容,也是秦漢陵墓史研究不宜忽視的學術主題。
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記載,1981年已經被考古學者和地質學者用新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汞量測量技術測定地下汞含量的結論證實。常勇、李同《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由于汞及其化合物的高度揮發(fā)性,所以它們的擴散、遷移能力極強,它們可以從深部的礦床及鄰近圍巖中主要以氣體狀態(tài)向地表遷移,并以氣體狀態(tài)保留在土壤間隙中,或者被固著在土壤顆粒上,這樣就在深部埋藏礦床的上方地表形成汞的異常?!绷硗夤谕寥乐械倪w移有“各向異性”的特點,“即在垂直方向上擴散較大而側向擴散較小”?!笆褂每辈斓厍蚧瘜W中的汞量測量方法在秦始皇陵墓封土表層中發(fā)現(xiàn)了很強的汞異常,面積達12000M2,據(jù)考古鉆探的資料,該異常位于秦始皇陵的內城中央,這證明了《史記》中關于始皇陵中有大量埋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研究者還報告了涉及其他元素測定工作的收獲:“對封土中砷、碲、鉍等在自然界礦化過程中經常與汞伴生的元素進行了分析,從結果來看,這些元素均無像汞那樣有異常含量,其含量變化與汞沒有相關關系。對秦始皇陵取土的可能地點——魚池水庫的土壤進行的分析發(fā)現(xiàn)汞含量很低,這些都表明始皇陵封土中的汞異常含量不是封土固有的,而是封土堆積后,由陵墓中人工埋藏汞揮發(fā)而疊加于其中的?!?15)本段中的引文均出自常勇、李同:《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考古》,1983年第7期。
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的秦始皇陵地宮地球物理探測取得了新的收獲(16)此次探測的具體實施單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物探化探所和秦始皇陵考古隊。對于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地球物理探測,《秦始皇陵地宮地球物理探測成果與技術》一書“前言”以為:“受資金和當時方法技術水平的限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眲⑹恳阒骶?,呂國印、段清波、袁炳強副主編:《秦始皇陵地宮地球物理探測成果與技術》,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年,第1頁。。此次物探成果包括“再次驗證了地宮中存放著大量水銀”,“再次驗證了歷史文獻上關于地宮中存在高汞的記載”。進行探測的地質學家對“地宮的探測”作了說明:“本次復核了土壤汞測量結果,并進行了壤中氣汞量測量,還測試了土壤汞的熱釋譜”;“兩次土壤汞測量結果基本一致”,“汞異常的范圍基本上圍限在上述重力異常推斷的地宮開挖范圍之內,即只在地宮的范圍內觀測到明顯的汞異常,這對推斷汞異常來自地宮增添了依據(jù)”;“本次測量同樣是封土堆中心的東部和南部異常強,北西側最弱”。報告者說:“1981年在封土堆發(fā)現(xiàn)汞異常后,考古專家已經注意到汞異常有一定形狀。若再注意一下汞異常的強弱變化——北西側基本無異常顯示,北東側最強,南側次強,與我國水系分布的多寡有對應關系,聯(lián)想到秦始皇到過渤海,史書說秦始皇陵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瘧强煽康摹!眻蟾嬲咴趯Α膀炞C結果”的介紹中寫道:“2003年和1981年兩次測量的一致,地宮開挖范圍內存在大面積、強度大的汞異常”,與《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記載一致”(17)劉士毅主編,呂國印、段清波、袁炳強副主編:《秦始皇陵地宮地球物理探測成果與技術》,第26—29、58,26、58頁。?!肚厥蓟实哿陥@考古報告2001~2003》稱“地宮中存在高汞”,并進行了這樣的說明:“2003年與1981年測量的成果一致,封土堆中部發(fā)現(xiàn)了明顯的高汞異?,F(xiàn)象,這與《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記載一致,表明地宮內存在大量的水銀?!笨脊艌蟾孀⒁獾?,“此次勘測封土堆東南部汞異常強,北西側異常弱。并進行了壤中氣汞測量,還測試了土壤汞的熱釋譜。土壤汞量測量反映的是自建陵至今土壤累積吸附的結果,氣汞測量反映的是當前土壤中氣體的含汞量。壤中氣汞測量和封土堆土壤中的汞熱釋譜表明,汞主要是吸附態(tài)低溫汞——即來自地宮深部的外來汞,而非封土中本身的汞,有可能地宮中以汞造就的‘江河、大?!€沒有干涸。”(18)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2001~2003》,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03頁。從地宮汞異常的分布方位看,“東部和南部異常強”的情形,正與中國海洋的空間方位大致對應。當然,如果注意汞可能用以防盜的因素,還應當考慮另一種可能,即秦始皇陵東向,面對的很可能盜擾秦始皇陵的主要敵對力量也正應當來自東方,而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19)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300頁。預言的楚人的反抗,應當在東南方向發(fā)起。這樣說來,地宮“水銀”異常分布的不同,也可以從防盜動機方面理解。當然,“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地宮設計更大的可能是作為一種政治文化象征,也特別體現(xiàn)了秦始皇對于海洋的關注。而防止盜掘的考慮,可能只是次生的,產生間接作用的副元素(20)劉士毅主編,呂國印、段清波、袁炳強副主編:《秦始皇陵地宮地球物理探測成果與技術》,第26—29、58,26、58頁。。
所謂“高汞異?,F(xiàn)象”、“東南部汞異常強,北西側異常弱”的情形,是非常重要的發(fā)現(xiàn)。
有學者在考察戰(zhàn)國至兩漢陵墓的防盜措施時,指出“以汞灌墓”的方式,以為“此法僅見于秦始皇陵”(21)楊愛國:《先秦兩漢時期陵墓防盜設施略論》,《考古》,1995年第5期。。考古發(fā)掘工作所獲得的相關信息是有限的。但是我們看到歷史文獻中有墓中集中放置“汞”的記載。
陵墓地宮設計使用水銀的方式,較早見于沿海齊國和吳國的喪葬史料。《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曾經寫道:“齊國好厚葬,布帛盡于衣衾,材木盡于棺槨,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對曰:‘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其尸,罪夫當喪者?!蚵舅罒o名,罪當喪者無利,人何故為之也?”(22)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8頁。這段文字有關齊桓公和管仲對話的內容,當然未必真正屬實,但是仍然可以作為“齊國好厚葬”、“人厚葬之不休”的社會風習的一種反映。齊桓公雖然有反對厚葬、禁止厚葬的言論,但是有關齊桓公墓的歷史遺存,卻證明他本人的喪事辦理實際上也可以稱得上是厚葬的典型。
齊桓公墓在西晉永嘉末年被盜掘,據(jù)《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的記載:“齊桓公墓在臨菑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fā)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shù)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shù)十薄,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shù)。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23)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1495頁。又范曄:《后漢書》,卷六十五,《張奐傳》,李賢注引陸翙《鄴中記》曰:“永嘉末,發(fā)齊桓公墓,得水銀池金蠶數(shù)十箔,珠襦、玉匣、繒彩不可勝數(shù)。”范曄:《后漢書》,卷六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143頁。楊奐《山陵雜記》:“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三墳。晉永嘉末,人發(fā)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shù)日,乃牽犬入。中金蠶數(shù)十簿,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shù)。又以人殉葬,骨肉狼籍?!崩钚奚骸度摹?,第1冊,卷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7頁。其中有涉及“水銀池”的記載。所謂“有氣不得入”,值得注意。水銀有防盜功能,如前引《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言“齊桓公墓”有“水銀池”,于是“晉永嘉末,人發(fā)之”,“有氣不得入,經數(shù)日,乃牽犬入中”。墓中置“水銀池”,用水銀揮發(fā)的氣體毒殺盜墓者,是一種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反盜墓的典型史例。而盜墓者“經數(shù)日”以散發(fā)毒氣,又“牽犬入中”,發(fā)明以犬帶路的方式,作為這種防盜方式的對策。秦始皇陵地宮中儲注水銀以為河海,或許也有以劇毒汞蒸氣殺死盜掘者的動機。當時在汞礦開采已經形成產業(yè)規(guī)模的情形下(24)《史記》記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shù)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yè),用財自衛(wèi),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薄扒甯F鄉(xiāng)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第3260頁。,人們對于水銀化學特性應當已有比較成熟的認識,估計不會沒有注意到汞中毒的現(xiàn)象,利用水銀的這一特性進行防盜設計,是很自然的。
后世陵墓使用水銀的情形見諸史籍?!八y為池”故事又見于《南史》卷四十三《齊高帝諸子下》的記載。蕭鑒在益州時,“于州園地得古冢,無復棺,但有石槨。銅器十余種,并古形;玉璧三枚;珍寶甚多,不可皆識;金銀為蠶蛇形者數(shù)斗。又以朱沙為阜,水銀為池。左右咸勸取之。(蕭)鑒曰:‘皇太子昔在雍,有發(fā)古冢者,得玉鏡、玉屏風、玉匣之屬,皆將還都,吾意常不同。’乃遣功曹何佇為之起墳,諸寶物一不得犯。”(25)李延壽:《南史》,卷四十三,《齊高帝諸子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087頁?!短接[》卷九一八引《葛洪方》:“深井深冢,多有毒氣,不可入也?!?26)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4073、3609頁。隋代醫(yī)家巢元方撰《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六《雜毒病諸候》有“入井冢墓毒氣候”條,其中也寫道:“凡古井冢及深坑阱中,多有毒氣,不可輒入?!?27)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1頁。所謂“水銀為池”,或許也是“深?!薄岸練狻薄ⅰ摆D苟練狻鄙傻囊蛩刂?。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吳王病傷而死?!迸狍S《集解》引《越絕書》言“闔廬冢”形制,有“池六尺”:“闔廬冢在吳縣昌門外,名曰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桐棺三重,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員之口三千,盤郢、魚腸之劍在焉。卒十余萬人治之,取土臨湖。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號曰虎丘?!彼抉R貞《索隱》解釋“池”:“以水銀為池?!?28)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1468頁?!短接[》卷八一二引《吳越春秋》:“闔閭葬,墓中池廣六丈。”同卷又引《廣雅》:“水銀謂之。”(29)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4073、3609頁。
清人吳雯《此身柬韓元少先生》詩:“總使千秋尚余慮,金蠶玉碗埋丘壟。水銀池沼雜鳧雁,可憐長夜魚燈紅?!?30)張應昌:《清詩鐸》,卷二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752頁。將齊桓公墓“金蠶”、“水銀池”與秦始皇陵“長夜魚燈”相聯(lián)系。明高啟《闔閭墓》詩:“水銀為海接黃泉,一穴曾勞萬卒穿。謾說深機防盜賊,難令朽骨化神仙。”(31)錢謙益:《列朝詩集》,甲集第五之下,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136頁。也說“闔閭墓”與秦始皇陵同樣使用“水銀”。我們現(xiàn)在還不清楚齊桓公墓和吳王闔閭墓“水銀池”與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笔欠翊嬖谀撤N形制設計的繼承關系。但不能忽視齊桓公接受管仲“海王之國”規(guī)劃(32)司馬遷記述,齊桓公時代齊國的崛起,與海洋資源的開發(fā)有關:“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彼抉R遷:《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1487頁。,更早對海洋予以特殊關注的情形。而吳王“闔閭”作為臨海大國強勢君主的地位也值得注意。
《太平御覽》卷八一二引《皇覽》寫道:“關東賊發(fā)始皇墓,中有水銀?!?33)李昉等:《太平御覽》,第3609頁。似乎秦始皇陵“中有水銀”的信息除《史記》的記錄之外,還曾經有實際發(fā)現(xiàn)。白居易《草茫茫,懲厚葬也》詩諷刺秦始皇厚葬亦言及“水銀”:“草茫茫,土蒼蒼。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當時自以為深固。下流水銀象江海,上綴珠光作烏兔。別為天地于其間,擬將富貴隨身去。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可憐寶玉歸人間,暫借泉中買身禍。”(34)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四,喻岳衡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第62—63頁??磥?,秦始皇陵使用水銀的記載后人多予采信。
喪葬使用水銀,據(jù)說有利于尸身防腐的作用。清人禇人獲《堅瓠集》續(xù)集卷二有“漳河曹操墓”條,其中寫道:“國朝鼎革時,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傍有一隙,窺之黟然。疑其中多魚聚,乃由隙入,數(shù)十步得一石門,心怪之,出招諸捕魚者入。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臥或倚,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眾人因跪而斬之,磔裂其尸。諸美人蓋生而殉葬者。地氣凝結,故如生人。既而門啟,泄漏其氣,故俱成灰。獨(曹)操以水銀斂,其肌膚尚不朽腐。”(35)禇人獲:《堅瓠集》,《筆記小說大觀》,第7冊,楊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第766頁。言及“以水銀斂”即入殮使用“水銀”可以使得“肌膚”“不朽腐”。又如《大金國志》卷三一《齊國劉豫錄》:“西京兵士賣玉注碗與三路都統(tǒng),(劉)豫疑非民間物,勘鞫之,知得于山陵中,遂以劉從善為河南淘沙官,發(fā)山陵及金人發(fā)不盡棺中水銀等物?!?36)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36頁。宋元間人周密《癸辛雜識》續(xù)集卷上“楊髡發(fā)陵”條引錄楊璉真加“其徒互告狀”,有關于盜發(fā)南宋帝陵的較具體的資料,言“斷理宗頭,瀝取水銀、含珠”(37)周密:《癸辛雜識》,吳企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52頁。。
水銀殮葬確有技術層次的效用。然而我們討論秦始皇陵地宮設計時更為關注的,不是水銀的防腐和防盜功能,而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構想所反映的海洋意識。
在秦漢社會的信仰世界中,神仙和“?!庇忻芮械年P系。
燕齊海上方士較早借助海洋的神秘性,宣傳自己的學說。而發(fā)生于環(huán)渤海區(qū)域的“仙人”、“長生”理念的精神征服力,也因海洋擴展其影響?!叭牒G笙扇恕?,“求仙藥”,“求仙人不死之藥”,“求芝奇藥仙者”(38)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7、258、252、257頁。,成為帝國政治中樞下達的重要行政任務。以“求仙人”、“求仙藥”為目的的“入?!背蔀橥度氤杀鞠喈敻叩男姓袨椤?/p>
最高權力者迷信海上方士的宣傳,甚至親身往“海上”“求仙人”。《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記載:“……于是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39)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1367、1369-1370頁。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發(fā)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40)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7,251、252,263頁。時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此后又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又“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41)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7,251、252,263頁。。由此看來,秦始皇曾經派遣多個方士團隊,連續(xù)“入海”求仙。
關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2)的“入?!庇浭?,又可見因徐巿言行影響而產生的特殊表現(xiàn):“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藥,數(shù)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愿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而后“始皇夢與海神戰(zhàn)”,“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瑯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于是“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捌咴卤?,始皇崩于沙丘平臺”(42)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7,251、252,263頁。。從徐巿事跡及“數(shù)歲不得,費多,恐譴”等跡象看,他率領的“入海者”曾經反復出航。
據(jù)《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記述,“海上”、“神山”、“仙人”、“奇藥”形成的特殊的神奇的關系,致使秦始皇反復追尋,至死不懈:“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43)司馬貞《索隱》:“謂心甘羨也?!彼抉R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1370頁。。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shù)。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復游海上,至瑯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44)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1367、1369-1370頁。“勃海中”“諸仙人及不死之藥”,使得這位帝王持續(xù)“甘心”,累年“冀遇”,而最后走到人生終點依然“不得”。如同宮苑中設置“海池”一樣,陵墓地宮中“水銀為海”的設計,或許也寄托了這種希冀與追求的永久性的延續(xù)。
“大海”與“仙人”、“長生”有神秘關系的理念后來得到繼承。漢代帝王似乎有食用海產品蛤蜊以接近神仙的意識(45)王子今:《漢景帝陽陵外藏坑出土海產品遺存的意義》,《漢陽陵與漢文化研究》,第3輯,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第179—188頁。。而以“東?!睘樗篮髿w宿的意識,也得以流行。吐魯番地區(qū)出土從前秦至唐初的隨葬衣物疏中,可見“‘?!颉畺|?!惥哂刑厥夂x的用語”。如“若欲求海東頭,若欲覓海東辟”,“若欲求海東豆(頭),若欲覓海東壁”,“誰欲推覓者,東海畔上柱(住)”等。劉安世分析,“‘?!_指東海無疑”,“東?!本哂小疤貏e的含義”?!叭怂罋w于東海,住于東海之觀念,無疑是那一時期當?shù)孛癖娛⑿械囊环N冥世觀念或信仰?!闭撜哌€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吐魯番‘移文’中有關‘東?!挠涊d,又見于湖北、江西等地出土宋元買地券中?!比纭叭粢鄬び?,來東海東岸”,“若要相尋,但來東?!保坝腥藖硐唷?,□來東海邊”,“若要來相情(請),但來東海邊”,“若要相尋覓,但來東海邊”等(46)劉安世:《從泰山到東海——中國中古時期民眾冥世觀念轉變的一個側面》,《新資料與中古文史話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0、95-102頁。。這是“海”具有另外一個層次的神秘意義的反映。
在秦漢人的意識中,“?!辈粌H是“仙人”所居,“奇藥”所在,其神秘境界也被理解為體現(xiàn)政治氣運的符命祥瑞。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說,黃帝被尊為“天子”,“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關于“丸山”,裴骃《集解》:“《地理志》曰丸山在郎邪朱虛縣?!睆埵毓?jié)《正義》:“《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臨朐縣界朱虛故縣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47)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3、6,7,11-12,16-18,43-44,46頁。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以對“?!钡挠H近宣示政治權力。所謂“合符釜山”,有解釋說亦與“東海”有關,并且有“瑞云”、“符命”傳說。司馬貞《索隱》:“案:郭子橫《洞冥記》稱東方朔云‘東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山出瑞云,應王者之符命’,如堯時有赤云之祥之類。蓋黃帝黃云之瑞,故曰‘合符應于釜山’也?!?48)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3、6,7,11-12,16-18,43-44,46頁。
“帝顓頊高陽”的政治威權,實現(xiàn)了“四遠皆平而來服屬”(49)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裴骃《集解》引王肅曰的內容,第12頁。:“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薄敖魂n”臨南海。所謂“東至于蟠木”,裴骃《集解》引《海外經》言在“東?!保骸皷|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樹,屈蟠三千里。東北有門,名曰鬼門,萬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壘,主閱領萬鬼。若害人之鬼,以葦索縛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50)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3、6,7,11-12,16-18,43-44,46頁。帝堯的行政控制,四至甚為遼遠。東方和南方,都到達海濱。“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薄吧昝耸澹幽辖?。便程南為,敬致?!彼^“郁夷”,裴骃《集解》:“《尚書》作‘嵎夷’??装矅唬骸畺|表之地稱嵎夷。日出于旸谷。羲仲,治東方之官。’”司馬貞《索隱》:“案:《淮南子》曰‘日出湯谷,浴于咸池’,則湯谷亦有他證明矣?!睆埵毓?jié)《正義》:“《禹貢》青州云:‘嵎夷既略?!福簫芬?,青州也。堯命羲仲理東方青州嵎夷之地,日所出處,名曰陽明之谷?!标P于“南交”,即臨南海的“交阯”。司馬貞《索隱》:“南方地有名交阯者,或古文略舉一字名地,南交則是交阯不疑也?!?51)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3、6,7,11-12,16-18,43-44,46頁。
帝舜曾有“巡狩”行為。他的生命竟然結束于“巡狩”途中(52)王子今:《論帝舜“巡狩”》,《陜西歷史博物館論叢》,第25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第1—11頁。。其行政實效,即“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張守節(jié)《正義》:“《爾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53)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3、6,7,11-12,16-18,43-44,46頁?!八暮!背蔀樾稳輽嗔刂瓶臻g的最高等級的語匯。司馬遷實地考察“五帝”的歷史,有遠程旅行的經歷。據(jù)他明確的自述,曾經“東漸于?!?54)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3、6,7,11-12,16-18,43-44,46頁。。
帝舜是在“巡狩”實踐中“行視”“治水”情景時發(fā)現(xiàn)了帝禹的。作為帝舜的繼承者,帝禹行歷九州,也在“巡狩”的行程中結束了他的人生?!妒酚洝肪矶断谋炯o》記載了他政治生涯亦可謂交通生涯的結束:“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55)司馬遷:《史記》,卷二,《夏本紀》,第83頁。秦始皇實現(xiàn)統(tǒng)一,繼秦王政時代的三次出巡之后,曾有五次出巡。不過,《史記》有關秦史的記錄中稱“巡”,稱“行”,稱“游”,不稱“巡狩”。這應當是依據(jù)《秦記》的文字(56)王子今:《〈秦記〉考識》,《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1期;王子今:《〈秦記〉及其歷史文化價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論叢》編委會:《秦文化論叢》,第5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論叢》編委會:《秦文化論叢選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如《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薄岸四?,始皇東行郡縣?!?57)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1—243頁。秦始皇泰山刻石稱“親巡遠方黎民”,“周覽東極”;瑯玡刻石稱“東撫東土”,“乃撫東土”。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5—246頁?!岸拍?,始皇東游。”(58)秦始皇之罘刻石稱“皇帝東游,巡登之罘,臨照于?!保熬S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覽省遠方”。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9—250頁。“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59)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60頁。秦始皇會稽刻石稱“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61頁。多用“巡”、“行”、“游”等字而不稱“巡狩”,或許體現(xiàn)了秦文化與東方六國文化的距離。不過,仍然有學者將這種交通行為與傳說中先古圣王的“巡狩”聯(lián)系起來。《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九年,始皇東游”,“登之罘,刻石”,其文字開篇就寫道:“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实蹡|游,巡登之罘,臨照于海”(60)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9-250、260頁。。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最后一次東巡,就有追隨帝禹行跡,紀念帝禹成功的意義:“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61)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9-250、260頁。。
秦始皇統(tǒng)一實現(xiàn)之后的五次出巡,四次行至海濱??淌淖殖耙芭R照于?!蓖猓€有之罘刻石:“皇帝東游,巡登之罘,臨照于海?!薄按诤S纾斓侵?,昭臨朝陽?!?62)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9-250,245-247,236、239、254,267、271、277、283、278頁。又瑯邪刻石:“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于海?!薄盎实壑?。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薄熬S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于瑯邪。”又說從臣“與議于海上”,所謂“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的宣言(63)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9-250,245-247,236、239、254,267、271、277、283、278頁。,與“秦初并天下”時李斯等“議帝號”所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駁“請立諸子”時所言“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周青臣進頌所言“賴陛下神靈明圣,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及博士齊人淳于越所言“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64)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9-250,245-247,236、239、254,267、271、277、283、278頁。,可以聯(lián)系起來理解。雖然政治意見并不相同,但是都強調秦統(tǒng)一“有海內”、“平定海內”、“并一海內”、“海內”“一統(tǒng)”、“海內為郡縣”,即以“?!睘檎慰臻g界定的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秦二世欲仿效秦始皇出行所謂“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與趙高討論朝政所謂“制御海內”,都可以看作秦始皇時代之后這種政治理念的延續(xù)。賈誼《過秦論》所謂“不患不得意于海內”,以及總結秦亡教訓時“海內之患”、“海內畔”諸語(65)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49-250,245-247,236、239、254,267、271、277、283、278頁。,則表露出對秦王朝政風的理解。
關注典型反映秦政治意識的“海內”觀,結合當時社會意識中“天下”與“四?!?、“天下”與“海內”的關系(66)王子今:《上古地理意識中的“中原”與“四?!薄?,《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王子今:《〈史記〉論“天下一統(tǒng)”“海內一統(tǒng)”》,《月讀》,2020年第7期。,在這一認識的基點上思考秦始皇陵“水銀為?!钡奈幕饬x,可以推知這一設計或許有以“?!钡哪P妥鳛椤疤煜隆毕笳鞯某霭l(fā)點。從前引地球物理探測成果可知秦始皇陵地宮汞異?!氨睎|側最強,南側次強”符合海洋地理實際的情形,也與這種推想相合。
解讀《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有關秦始皇陵以“水銀”為“大?!钡挠涊d,結合這位帝王多次出行海上,以及“夢與海神戰(zhàn)”,又親自以“連弩”射殺海中“巨魚”等事跡,可以察知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對海洋的特殊關注。他對于海上世界探求的熱情,與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長生追求的夢想相關。分析相關歷史文化現(xiàn)象形成的因素,也應當注意燕齊海上方士神仙學說的強烈影響。秦始皇陵地宮的“水銀”“?!?,與秦宮苑的“海池”有相類同的性質。通過考察多種社會史跡象,可以認識當時海洋探索與早期海洋學成就??疾烨厥蓟柿甑貙m的海洋文化元素,應當有助于深化對這一歷史時期我們民族文化的時代精神以及中國海洋學術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