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海濤 馬世梁
(作者單位:齊海濤 南開大學文學院藝術設計系;馬世梁 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
透視學理論及方法是繪畫、藝術設計等專業(yè)必須掌握的一項基礎技能。目前,透視學主要采用以西方焦點透視理論為主的訓練模式,培養(yǎng)藝術家和設計師具備空間想象與立體表達的能力。不同于西方的透視學理論,中國畫對透視的理解和表現更加靈活和多樣,更凝聚著東方的審美特征與哲學思想,對現代設計思維的拓展和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啟迪與借鑒作用?;趧?chuàng)新溯源的思考,我們可以將中國畫多元、自由的透視方式和美學思想融入現代設計與藝術創(chuàng)作中,通過對東西方不同透視技法的綜合應用,培養(yǎng)藝術設計的創(chuàng)意感知能力、傳統藝術精神的解讀與應用能力,深度拓展設計思維,使現代設計彰顯出濃郁的東方藝術特征與傳統繪畫的哲思之美。
中國畫通過水墨語言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和胸中之意,強調作者心境、感受的真實表達,這也決定了中國畫的透視法則是為畫面的自由揮灑服務的,而不是對藝術和意境追求的限制。由此,也形成了中國繪畫透視思想的多樣性和自由性,這是焦點透視所不能比擬的。中國畫特有的筆墨形態(tài)和黑白畫面構成美學,形成了浸潤畫家精神情感的靈動畫面構成,巧妙的透視運用使有限的畫幅給人以無限的“空間想象”,這是中國畫最重要的表達形式和語言特征。中國畫的透視原理凝聚著中國傳統的藝術思維與東方美學思想,為現代藝術設計和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具傳統人文內涵的借鑒與思考。
“遠近法”實際上是一種樸素的透視思想,也是我國出現最早的透視概念。戰(zhàn)國荀況在《荀子·解蔽》篇中寫道:“從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1]“遠近法”根據物象所處不同遠近的空間位置,決定繪畫的形狀大小變化、用色的濃淡處理、景象的簡繁描繪。這種具有濃厚本土文化意識的透視方法表達了不同物象的相對空間位置,與西方焦點透視相比,它的基本法則和規(guī)律具有較強主觀傾向,更加注重畫面的“主觀體悟”與“意象表達”,同時也體現了與傳統繪畫思想精神相一致的特征。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重要畫科之一,以山川河流為描寫對象,講求意境之美、氣韻生動,凝聚了傳統文化的藝術精髓與和諧的人文生態(tài)觀。山水畫的透視思想歷史久遠,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就有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論述。到了唐代,王維所撰《山水論》中,提出處理山水畫中透視關系的要訣是:“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盵2]中國山水畫透視體系在宋代趨于完善。宋代郭熙著《林泉高致》,其中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3]之后北宋畫家韓拙又補充了“闊遠”“迷遠”與“幽遠”,合為“六遠”?!傲h法”使山水畫透視法趨于成熟,也彰顯了其構圖與美學的顯著特征。
傳統人物畫透視與西方焦點透視原理差異較大,對于人物的描繪有其獨特的處理方法和多樣的透視規(guī)則,體現著本土繪畫的顯著特征和哲學思考。傳統人物畫中,人物無論主次、前后、高低,一般以平視透視角度描繪,忽略焦點透視變化。在人物的空間位置表現上,“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往往被忽略,為了達到畫面的表現效果,甚至也會出現“近小遠大”的主觀處理,這與繪畫所要表達的藝術效果和主題思想有密切的關系,也是傳統人物畫的顯著視覺特征,代表性的人物畫透視法有“身份透視”和“姿態(tài)透視”等。
(1)身份透視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時期南唐著名畫家顧閎中的作品。畫卷通過五個部分記錄了韓熙載與賓客們賞樂、觀舞、休憩、清吹、送別等生活畫面。畫作中人物塑造主次分明,尤其對韓熙載的表現刻意而深入,以“主大從小”的方式來展現其高大的身形和生動的情態(tài),用人物“身份透視”的畫法突出他在全圖的中心地位?!俄n熙載夜宴圖》充分展現了傳統人物畫“身份透視”的構圖法則和美學特征,強化了畫面的表達內涵和思想深度,更通過人物的傳神描繪和巧妙處理暗示了當時政治階級的內部矛盾。
(2)姿態(tài)透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畫卷用鳥瞰式全景法在長卷上將紛繁復雜的生活場景展現在有限的畫幅之中,生動記錄了北宋都城的熱鬧景象和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畫作在復雜場景描繪的同時更注重不同人物的角色表現。全圖展現不同階層的人物數百個,且服飾、表情、動態(tài)各不相同,尤其注重不同身份人物的姿態(tài)描繪,各有神態(tài),各有情節(jié),栩栩如生,小而不失其勢,是人物畫“姿態(tài)透視”表現的佳作。
“類軸測投影畫法”是中國畫在表現建筑、亭臺、家具等空間形態(tài)物象時特有的透視方式,類似于現在的正面斜軸測圖。“類軸測投影畫法”通過軸測形式的正面、側面與頂面的描繪來表現近景建筑或器物對象;或者采用類似立面軸測圖的形式,只描繪建筑的左右兩面,頂面和底面呈水平狀,來反映遠景建筑的宏大場景。中國畫中的“界畫”大多運用了類軸測投影畫法,來展現殿堂、廟宇等建筑物的雄偉體量感和宏大空間感。
中國傳統繪畫是極具本土特色和獨到見解的繪畫形式,不僅在呈現內容上豐富多樣,繪畫的透視思想也是自由多元的,不受空間的制約和自然物象的形態(tài)限制的,也不會拘泥于單一的某種透視原理,這是西方焦點透視法則所不能比擬的。中國畫的多元透視方法和思想為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及視覺設計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文化語匯與創(chuàng)新手法,深度拓展了設計思維方式與藝術表達形式,彰顯現代設計的傳統文脈語義。
中國畫透視思想也可融入設計基礎訓練中,充分發(fā)揮傳統透視理念對現代設計的思維拓展作用。我們可以通過“透視學”相關課程的學習將透視學理論講授與主題設計或藝術創(chuàng)作相結合,將中國畫的多元透視方式和美學思想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通過對東西方不同的透視方法和透視思想的學習、掌握和應用,來培養(yǎng)學生對物象和空間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啟發(fā)學生進入設計思維的創(chuàng)新與構建,為后續(xù)的專業(yè)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極具東方美學特征的中國畫透視技法更蘊含著傳統的藝術觀念與哲學思想,能夠啟迪學生對東方傳統藝術精神的認知與把握,不斷提升學生傳統文化藝術的認知力與傳承創(chuàng)新力。
為了能更好地將中國畫透視思想的美學特征與設計思維訓練相結合,筆者在設計基礎教學中開設了“造型透視基礎”課程。課程打破了常規(guī)以西方焦點透視為主的空間透視教學和訓練模式,將中國畫多元、自由的透視方式和美學思想融入課程教學中,通過循序漸進的講解、分析、訓練與創(chuàng)作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高效把握傳統透視的思想特征與構建方式,并應用于創(chuàng)作設計中。
“造型透視基礎”訓練集中在48學時內進行。課程在講授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西方透視規(guī)律的同時,更注重自由的、以畫面表現和意境傳達為主導的東方透視思想的解析與創(chuàng)作訓練。為了讓學生能夠對不同的透視方法和美學思想有充分的認知和靈活的把握,“造型透視基礎”訓練分四個循序漸進的部分組成:理論部分——東西方透視方法及思想講授,解析部分——不同透視形式的構成法則與分析解讀,實踐部分——通過繪圖訓練加深對透視方法的把握和應用,創(chuàng)作部分——運用限定的透視構圖形式完成一幅主題性創(chuàng)作,如根據《韓熙載夜宴圖》的“人物透視方式”,以“自己的故事”為題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課程通過這四個訓練部分,用靈活多樣的解析與表達方式,把不同的透視思想、繪圖方法與主題創(chuàng)作相結合,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畫多樣的透視方法和思想來源,訓練靈活應用透視方法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構建空間的表達能力,為后續(xù)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專業(yè)設計拓展廣闊的視域和豐富的想象空間。
中國畫是極具本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繪畫形式,畫面多元、自由的透視方式也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色魅力。將中國畫透視思想融入現代設計創(chuàng)作與思維訓練中,能夠更好地彰顯設計的東方美學特征與傳統文化語義,豐富設計的表達語言,拓展設計思維的構建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