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吳云先生主編的《歷代駢文精華》中,對《酒德頌》一文亦有精彩論述。該書指出,《酒德頌》“所表現出藐視一切存在、敵視禮教之士的反抗精神,既高揚了人格的力量,批判了當時的黑暗政治,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壓抑的憤世之情”。劉伶以天作帳,以地作席,以日為門,以月為窗,以四面八方為信步的庭院和街道,想象瑰麗,氣勢恢宏,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
《酒德頌》卷筆法縱逸,肥不沒骨,瘦不露筋,姿媚雋逸,出神入化,兼具王羲之書法的秀美與王獻之書法的灑脫,又有自家風貌;行書中融入許多章草筆意,頗有瀟灑、精巧之風,堪稱趙孟書法之精品。明清各家題跋對此卷推崇備至,如帖后有明文彭跋云:“信手拈來,頭頭是佛,若必曰‘蘭亭’,恐不必以此論松雪?!鼻宕椅谭骄V,亦評此作為趙氏書法最上神品。
后世文人愛寫《酒德頌》,不僅因其為反映中國酒文化的重要作品,更因其充分反映了晉代文人的心態(tài)。趙孟抄錄《酒德頌》,顯然是傾慕劉伶處事的不羈與胸臆的灑脫。通過他反復地臨摹《蘭亭集序》,書寫曹植的《洛神賦》、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可見其內心世界對魏晉文人的放達有極深的“心向往之”。然而在現實世界,趙孟一生不得不與世俗妥協(xié)。
悲哀的是,這種社會現象在任何時代都是極具普遍性的存在,尤其是在改朝換代之際,文人內心的掙扎、奔突更為強烈?!敖杷酥票?,澆胸中之塊壘”。趙孟正是通過《酒德頌》的字里行間去體味劉伶的生平際遇和舉止性情,體味人世的艱澀和超越所需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