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漳縣新寺中學 唐咸國
初中數(shù)學常常是學生之間的“分水嶺”,“學得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學得差的學生越學越差”已成了普遍現(xiàn)象。針對這一現(xiàn)狀,緊扣學生學習主體的差異性,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已迫在眉睫。
在教育行業(yè)中,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由于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所以會受先天資質(zhì)和后天教育兩方面的共同影響而產(chǎn)生差異性。學生主體的差異性會導致學生在同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學習效果。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向所有學生灌輸同樣的教育內(nèi)容,主體的差異性就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xiàn)差距,并且,如果不及時調(diào)整教育內(nèi)容,在相同的教育環(huán)境下,學習成果好的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好,學習成果差的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差,最終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的趨勢。所以,這種“一視同仁”的教育模式已經(jīng)明顯不符合當今時代的教育要求。
初中學生的年齡大多是12~16歲,處于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需要教師與家長引導的階段。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學習目標,從而引導學生向著目標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目的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目標的內(nèi)容設定需要充分結(jié)合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要重視主體差異性帶來的學習能力之間的差異。學習目標不能是教師憑空設定的,只有充分滿足學生主體的學習需求,才能夠?qū)W生形成吸引力,吸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之努力。同時,學習目標的設定應該具有層次感,不同層級的目標覆蓋的范圍不同,例如,“本學期名次進步100名”是最高層次的目標,那么其下層應設定“本次月考名次進步20名”“本次月考數(shù)學成績提升20分”等小目標,甚至在小目標下層還可以設定諸如“本次課堂測試全答對”等更小的目標。如此層層嵌套,使學生的學習目標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可獲取連續(xù)的、有層次的成就感,從而達到激勵學生進步的目的。
問題教學包括課堂提問和課后提問,這是教師評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也是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方式。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在回答過程中的表達去推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思路,從而對其理解有謬誤的地方予以疏導和糾正。不同學生的思維模式不同,解題思路自然也不同,在課堂上的提問活動既能培養(yǎng)回答者的解題能力,也能提升其他未被提問到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之間相互傾聽、理解其他人的思路,從而達到思維碰撞、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此外,在課程準備階段,教師需要預設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提前準備針對重難點的問題,問題的內(nèi)容應該是多樣而有效的,最好是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例如,在“一次函數(shù)圖像性質(zhì)”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不斷變換題目的內(nèi)容,針對同一題目連續(xù)不斷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同一題目中發(fā)散思維,全面地理解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性質(zhì)。教師要傾向于提問對知識點有疑問的學生,鼓勵他們表達疑惑,引導他們自主解決疑惑,從而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初中時期的學生很多正處于叛逆期,有些學生會無理由地抵觸教師,面對這種個體化差異,教師應該予以合理的引導,并利用這一特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在課堂設計中加入適量的多邊評析活動,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遵循“同組異質(zhì)、異組同質(zhì)”的原則,做到組與組之間能力均等,組內(nèi)成員層次明顯,從而實現(xiàn)組外激烈競爭、組內(nèi)互幫互助的學習方式。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加親近,能夠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分組的教育方式不只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在團隊中交流合作的能力,從多個層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總之,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應是課程設計和教學工作的核心目的,通過層次化的教學流程,使能力特點不同的學生能在同步的學習過程中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在課堂上增加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堅定貫徹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原則,提升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