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建
肝切除術在治療肝臟相關器質性疾病中發(fā)揮了具有較直接的效果,但療效仍有所限制,影響因素復雜多樣,其中較為典型且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即麻醉藥物的選擇與使用[1]。當手術能夠實現良好麻醉工作,可有利于恢復肝臟相關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加速患者康復進程。而選擇錯誤時,則會造成肝臟缺氧或中毒,加大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麻醉藥物的選擇對于提高療效、改善預后十分重要。本文于2019年11月~2020年10月選取48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七氟烷麻醉在肝切除術中的實施意義,以期為日后相關研究提供數據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接受肝切除術治療的48 例患者,按照編號的單雙數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4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8 例;年齡31~76 歲,平均年齡(54.11±7.71)歲;體重44~75 kg,平均體重(49.67±8.45)kg。觀察組男17 例,女7 例;年齡33~75 歲,平均年齡(54.03±7.02)歲;體重45~76 kg,平均體重(49.82±8.73)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18 歲;病歷資料與臨床檔案完整;經影像學檢查顯示心、腎、肺功能正常;無手術禁忌證,具有手術指征,能夠接受全身麻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肝門重復多次阻斷,累計時間>25 min;伴有嚴重基礎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過度肥胖或消瘦者;存在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營養(yǎng)不良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心、肝、脾等臟器功能障礙者;患者精神異常或認知功能障礙、智力低下,無法正常溝通;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12 h 開始禁食,插管,做好胃腸減壓工作。安全護送患者到手術室,給予動脈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圖、腦電波檢測,提供面罩吸氧,在麻醉前提供乳酸鈉林格注射液(新疆維吾爾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65020166),實施靜脈滴注,選擇0.1 mg/kg 的咪達唑侖(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0131)、0.2 mg/kg 的順苯磺酸阿曲庫胺(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0.4 μg/kg 的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實施誘導麻醉。對照組靜脈注射2 mg/kg 的丙泊酚(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37)麻醉,觀察組通過誘導插管吸入濃度為8%的七氟烷(上海恒瑞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2)。當成功插管后,連接麻醉機,對患者呼吸頻率進行調控,設置潮氣量為8~10 ml/kg,呼吸頻率為10~120 次/min,維持呼氣末CO2濃度在30~45 mm Hg。
同時兩組患者均需依據麻醉深淺、術中血流學變化情況,適時調整藥物輸注速率,關閉腹膜后,即停止泵注順苯磺酸阿曲庫胺,在手術臨近結束前5 min,停止所有麻醉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生命體征、炎性因子水平、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①不同時間段生命體征記錄:分別于麻醉前、插管后1 min、切皮時、肝切除后1 min、拔管后1 min 測定患者平均動脈壓、心率。②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術前和術后1 d、3 d、7 d 抽取空腹肘部靜脈血,采用美國RD 公司生產的酶聯免疫試驗(ELISA)試劑盒檢測血漿TNF-α、IL-6、IL-10水平。并發(fā)癥包括肝功能不全、腹水、胸水、切口愈合不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生命體征比較 觀察組患者插管后1 min、切皮時、拔管后1 min 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生命體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生命體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3、7 天,觀察組患者TNF-α、IL-6、IL-10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pg/ml)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p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1 例肝功能不全、1 例腹水、1 例胸水,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5%(3/24);對照組發(fā)生2 例肝功能不全、2 例腹水、1 例胸水,1 例切口愈合不佳,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6/24);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31,P=0.267>0.05)。
肝臟作為人體內必不可少的臟器之一,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有效地分解體內毒素、調節(jié)物質代謝,肝臟損傷時可造成肝功能受損或衰竭,導致體內物質代謝紊亂,影響臨床預后與轉歸。目前,臨床針對肝臟疾病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即肝切除術,通過切除病灶組織實現治療效果。對于行肝切除術的患者而言,造成肝臟損傷的主要因素為間歇性肝門血流阻斷形成的肝缺血再灌注損傷。而在肝切除術中,為盡可能減少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形成的腹腔切口、血管動脈壓阻斷會使膈肌受損,形成肝臟的缺血性再灌注損傷,患者術后肺部疾病等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加大[2]。此外,該手術所形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會由于肝血回流受到強制中斷造成肝臟缺血,治療時需做好及時灌注工作,避免嚴重損傷肝臟。因此,術中須做好對肝臟的保護工作,保證為醫(yī)護人員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減少手術出血量,減輕肝臟受損傷程度。同時,有學者經研究提出,麻醉藥物也會對手術流程以及臨床療效產生較大影響,當選擇不合適的麻醉藥物時,極易直接損傷肝細胞。而選用正確的麻醉藥物則能夠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加強氧歧化酶活性,對肝細胞形成一定的保護作用。七氟烷作為吸入型麻醉藥,其血氣分布系數標準為0.63~0.69,具有術后蘇醒迅速、麻醉深度可調節(jié)、續(xù)期分配系數低、血含量低等特點,無需聯合肌松劑、阿片類藥物即可實現較高的麻醉深度,患者在術中也能夠表現出自主的呼吸功能,藥性相對平穩(wěn),獲得臨床醫(yī)護人員的普遍認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插管后1 min、切皮時、拔管后1 min 的平均動脈壓、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3、7 天,觀察組患者TNF-α、IL-6、IL-10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在肝切除術患者中實施七氟烷麻醉,可有效改善術后患者各項炎癥因子水平,保障較為平穩(wěn)的生命體征,有助于術后恢復。多是由于七氟烷有效清除自由基生成,對脂質過氧化形成明顯抑制所致。后有學者研究證實,吸入麻醉劑具有增強非去極化肌松藥的效果,能有效減少術中非去極化肌松藥使用劑量,機體神經肌肉的接頭敏感性提高,患者麻醉誘導見效快,術后蘇醒也快[3-5]。同時,吸入麻醉劑能夠分泌內源性保護分子,對肝臟細胞形成強有力的保護,直接減少肝臟細胞的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fā)生。在對兩組患者預后進行考察時發(fā)現,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即說明了采用七氟烷麻醉不會對患者形成額外負擔,安全性得以保障。
綜上所述,七氟烷麻醉在肝切除術中具有積極的應用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