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也被稱為“雙減”。與以往的減負措施相比,“雙減”的最大亮點在于務實,不再片面強調校內減負,而是追求整體減負。而“雙減”能否起到減負的實效,也取決于能否將務實進行到底。
我國以往的減負,之所以變?yōu)椤靶葴p負,校外增負”,就是因為一些教育管理者認為,只要把學生的作業(yè)量減下來,嚴格管住校內補課,就可以給學生減負,這很大程度上無視了中高考制度是用學生總分、名次進行評價錄取的教育現(xiàn)實。有的地方減負措施極為嚴格,如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在放學后離校,如果有學生放學時間過后還在校園,就被認定為補課。這不但造成部分家長接孩子困難,還把學生趕進校外培訓機構(托管機構),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沒有減輕,家庭的教有支出與教育焦慮反而增加。
“雙減”明確要求義務教育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此前,教育部已經要求各地要做到課后服務全覆蓋,通過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來滿足學生和家長的教育需求,進而減少對校外培訓的需求。
課后服務該給學生提供哪些服務?目前看來,主要有基礎性的照看(完成作業(yè))服務,以及拓展性的興趣活動。應該把開展課后服務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校,由學校自主根據(jù)本校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提供課后服務。補課和進行超前教育是兩回事,加班加點的超前教育是要明確禁止的,但針對學習跟不上的學生提供課后輔導(補課)是合情合理的。
課后服務的經費從何而來?具體落實課后服務全覆蓋,必須務實地解決經費問題。如果沒有相應的財政經費投入,課后服務全覆蓋很可能變?yōu)橐环N應付——教師缺乏積極性,家長也因擔憂質量而不愿意選擇課后服務。另外,我國各地的義務教育還存在事實上的地區(qū)差距和校際差距,優(yōu)質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家長歡迎,哪怕繳一定費用也可以;而薄弱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哪怕是免費課后服務,有的家長也可能會認為這是浪費時間,不讓學生參加。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有務實的態(tài)度,堅持問題導向。
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jiān)管,也需要實事求是。提高校外培訓機構的準入門檻,可以規(guī)范培訓機構的經營,防止良莠不齊。然而,這也可能導致一些辦不出辦學許可證與營業(yè)執(zhí)照的機構,轉到地下經營。因此,必須務實地分析家長對校外培訓的需求,創(chuàng)新監(jiān)管辦法,把所有培訓機構都納入監(jiān)管之中。不能出現(xiàn)“有合法資質的機構嚴監(jiān)管,沒有合法資質的機構不監(jiān)管”的問題。
推進“雙減”,還需要務實地看到,我國學生學業(yè)負擔沉重的根源是中高考用單一的分數(shù)標準評價、選拔學生。我國基礎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的背后,是應試化、競技化。在中高考制度不能破除唯分數(shù)論的情況下,務實的選擇應該是“相對減負”,即采取哪一種方式可以讓學生的相對負擔更小,強調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而要給學生“全面減負”,消除社會的教育焦慮,則需要推進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給學生的成才選擇提供更多路徑。
(摘自光明網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