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紅
2020年下半年,是“十三五”2016年度立項課題的結題高峰。在筆者組織或參與的30余場課題結題論證中,常常聽到如此評語“這個課題做得好,但研究報告太像經(jīng)驗總結”“文本的表達和提煉還要下大功夫,要靜下心坐下來再思考”“老師最重要的是教好書,實踐扎扎實實就很好了”“要做基于證據(jù)的研究,如何證明成效是課題研究產(chǎn)生的”……如此種種,聽者往往會上頻頻點頭,會下則一頭迷茫。于是,熬更守夜完成研究報告的課題組,常常會委屈地問:“教育科研,是坐著寫重要,還是做得好重要?”顯然學校把“坐”的科研指向重文獻梳理、文本表達,把“做”的科研指向教學實踐、行為改進,如果就以此形象理解,“坐”與“做”當然都重要。學校產(chǎn)生如此困惑,說明在對學校教育科研的價值認識上存在著“坐而寫”“做而行”如何平衡的認識誤區(qū),這就再次牽涉到學校教育科研的價值問題。
一是過度強調文本的規(guī)范與學術,讓學校畏懼“高冷”的教育科研。要完成一個課題或項目,整體過程大致需要寫申報書、開題報告、中期進展報告、研究報告等,且須發(fā)表與課題高度相關的論文。顯然“坐”的科研很重要,要“坐”著查文獻、梳理資料、撰寫論文或案例,最令人頭疼的是寫研究報告,怎樣寫才能達到專家心目中的規(guī)范性、學術性與創(chuàng)新性,有時確實是困難的事。而課題作為學校教育科研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往往專家們提出最多的就是“寫”有很大的空間。這就隱性地給學校一個導向: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煉與表達是學校教育科研最重要的價值。而學校最重要的任務畢竟是教育教學,教師在忙完備、教、輔、評、考之余,有完整的時間“坐”下來“研”已經(jīng)很難得,且“寫”的能力提升非一日之功。過度強調“坐”的研究只會讓教科研令人心生畏懼,其對學校的價值實難真正彰顯。
二是過度強調過程材料與實踐經(jīng)驗,讓教育科研泛化嚴重。要克服教育科研開題和結題缺“中間”的“兩張皮”問題,必須強調教育科研做“真問題”“真研究”,落實研究的過程性的“做”是非常重要的。為體現(xiàn)研究真“做”,相關管理部門對于研究過程的材料積累要求越來越高,有的地方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平臺,要求課題組定期上傳過程材料,這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現(xiàn)實是,撰寫、整理過程性材料更加重了“坐”的成分,是不是能真正體現(xiàn)“真做”還有待考證,不少課題組提供的課例、教案、論文、獲獎等過程材料,有的與課題相關,有的事實上與做不做研究關聯(lián)度并不大,“做”研究的過程仍然與日常工作差別不大,這種缺乏必要的理論學習、系統(tǒng)的行動設計與科學方法運用,過度強調“做”了,也并非學校需要的教育科研。動。既然如此,實踐探索的“做”與規(guī)律表達的“寫”都很重要。再思之,學校教育科研的價值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通過開展教育研究,促進教師學習國家教育方針、新文件及新要求,了解新時代教育教學發(fā)展趨勢與動態(tài)。這里的研究似乎更側重“坐”,當然這里的“坐”不是完全的靜態(tài),包括文獻學習、專家講座、參觀考察、行為反思等。如一個課題組聚焦“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fā)展的校本作業(yè)設計與實施研究”,課題組“坐下來”學習高階思維相關資料,學習《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學習上海關于作業(yè)研究的系列成果。無論這個課題最終進展得如何,至少體現(xiàn)了教育科研促進主題學習的價值。
學校發(fā)展方向不夠清晰、辦學特色不夠鮮明、課改路徑不夠科學,教師教育教學不夠有效,這些都是大家面臨的問題,但如何將這些問題清晰化、具體化,在一個階段相對聚焦,則往往是一個難點?!罢也坏絾栴}就是最大的問題”,這里的“問題”包括迫切要解決的矯正性問題,如教育教學行為的改進,也包括前瞻性的發(fā)展性問題,如學校文化建設與教師教學風格提煉等。通過調查、研討、論證等“坐”與“做”行為的雙向并進,以專業(yè)精神和科學方法引領學校或教師“查問題、找方向、制訂行動方案”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價值所在。
教育科研是借助教育理論,以有價值的教育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運用相應的科研方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探索教育規(guī)律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活
當問題聚焦、提煉成課題或項目后,則需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對于中小學、幼兒園而言,立足教育教學實踐,讓“教育教學的過程變?yōu)榻逃蒲械倪^程,教育科研的過程融入教育教學的過程”,合理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探尋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如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立德樹人的學校實踐、提升教學質量的科學方法等。以教育研究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科學規(guī)劃、實踐反思,“研中教、教中研”,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進、調整、優(yōu)化教育教學行為,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與方法,并及時推廣運用,從“坐出來的”科研走向“做出來的”科研。
從某種角度看,特色的提煉是對實踐創(chuàng)新的學理表達。在當前基礎教育的研究課題或項目中,一方面,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特色文化建設項目、成果培育項目等熱度較高,引領著學校內(nèi)涵式發(fā)展與高品質辦學;另一方面,教師的成長是實踐性知識不斷累積的過程,教師從“熟練型”走向“專家型”,需要從豐厚的實踐中提煉出具有情境性的、個性化的教育教學主張,形成鮮明的教師專業(yè)話語表達。此時,“促進特色提煉”成為教育科研的一項重要價值,如何讓學校辦學和教師實踐從規(guī)律上、本質上、學理上,呈現(xiàn)出有邏輯、成體系的實踐表達,在“做”的基礎上更加需要“坐”的深思、辨析與論證,以讓更多豐厚的實踐“立言”,得以傳承、可以復制、便于推廣。
如果學校建立或積淀了一套教育科研管理體系和運作機制,通過學校層面的統(tǒng)領性課題研究、學科層面的課程教學突破性研究、教師層面的教育教學行為改進與優(yōu)化研究,學校會形成相應的課題管理制度和交流平臺,也會獲得更多的外部關注與資源支持。這樣,教師會得到更好的專業(yè)指導與展示機會,濃厚的學習氛圍、進取氛圍和創(chuàng)新氛圍就會慢慢形成。無論是“坐而學、坐而論”還是“做而思、做而優(yōu)”,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在濃濃的科研文化浸潤中,會不自覺地將教育科研作為專業(yè)行走的一種方式而踐行。
南京市玄武區(qū)提出了“研教相融”的科研價值主張,強調“坐”與“做”的雙向互促,強調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生長出教育智慧與課改成果。在具體策略上,結合學校特點,分階段或年段有針對性地推進教育科研系列活動。
學校圍繞教學類課題,組織“個人課題課例研修”“青年專項課堂教學展評”“學科育人與課堂改革”等主題活動,立足課堂開展課題研究課的研修,經(jīng)歷“課題破題—選擇課例—備課選點—上課磨課—科研反思—回到課題”,強調“問題性、實踐性、反思性”,形成了“備課、教學、反思、同課異構、提煉策略”的課例研究路徑。
我們倡導教師學習科研方法,并能結合實踐合理運用,組織教師講述寫作磨文、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中的小故事,交流研究形成的小方法、小工具、小策略,在“做”的基礎上提高提煉總結的能力。
以關鍵性事件講述學校教科室建設、學??蒲泄芾碇械墓适隆T?020年8月組織的“全區(qū)教育科研管理者科研敘事征文”中,《用實踐為適合的科研求解》《草根學校教科研的現(xiàn)實困境與突圍策略》《磨文時代的迭代升級:一群年輕人的教科研故事》《循證式課題研究,走專業(yè)發(fā)展之路》等文章,從標題可以直觀感受到教育科研正從“硬”“剛”走向“軟”“暖”,有了過程、有了生動的教育研究實踐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