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福
(高臺縣解放街小學,甘肅 張掖 734300)
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要求德育為先。之所以強調德育為先,是因為國家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就必須發(fā)揮德育的主陣地作用,充分發(fā)揮德育功能,尋找有效的、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德育工作路徑。只有這樣,才能為新時代中小學德育改革發(fā)展指明目標與策略[1]。
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尋找到一條有效的德育途徑,是當前小學德育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以為,研究這一課題首先要做一個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對已有的德育措施做一個梳理,對德育目標及途徑進行確認和探究。關于小學德育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德育不只是品德學科的內容,也不只是其他學科的事情,德育應當滲透于小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每個細節(jié)中。只有立足于小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有效的小學德育途徑應當是:關注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從小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細節(jié)中尋找德育素材,抓住德育契機,并確立在小學生生活的細節(jié)中滲透德育的思路,通過“德育引導學生生活,生活培訓學生品德”來達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在以上總結的德育思路當中,有著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顯性與隱性結合的思想。應當說,在開展小學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只有構建“顯”“隱”結合的德育課程體系,明晰隱性德育課程的目標指向,強調德育課程主體的話語權及強化隱性德育課程所要體現的價值[2],才能讓德育真正取得實效。結合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要求,筆者對小學德育的內涵及顯隱結合的培育途徑有以下幾點理解。
一是今天的小學德育更加重視生活邏輯。對生活邏輯的重視,體現在生活德育等理念當中,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將德育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將德育滲透在學生的生活中。將這些思路凝聚為生活邏輯,那么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思路就會更加清晰,理念也會更加先進。同時,這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德育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個認知過程。面向小學生的德育,不是讓學生接受德育觀點,而是讓學生在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德育認知,然后再用這些認知來影響自己的言行,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思路。
二是今天的小學德育更加重視以人為本。這里所說的人當然是指小學生,也就是說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應當堅持“童本”思路。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巴尽币馕吨逃咭幸活w童心,要知道兒童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環(huán)境,要知道兒童在德育過程中有什么樣的期待。只有知道兒童有什么樣的需要,知道如何滿足兒童的需要,才能尋找到有效的德育途徑。
三是今天的小學德育更加重視實踐邏輯。所謂實踐邏輯,強調的是“實踐出真知”,這對于德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德育不一定是要讓學生能夠說出大道理,而是把確實影響學生言行的良好道德品質體現在學生生活與學習中。因此,德育過程一定要堅持實踐思路,要符合實踐邏輯,這是探尋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途徑的理論保證。
大量實踐表明,對于小學生而言,對話是一條重要的教育思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應是師生在心靈上的對話,對話應當成為師生之間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3]。比如,筆者每次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想到的第一個德育內容就是班級集體榮譽感,這對于當下的小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德育內容。通過對比研究可以發(fā)現,現在的小學生往往有著較鮮明的個性,但與此同時,他們對集體榮譽感的認識卻呈現出一種“退步”的情形。之所以在退步兩字上加上雙引號,是因為對其有雙重理解:當今的小學生更重視個性,而淡化對集體榮譽感的重視;相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學生對自身個性的重視,并不意味著學生對集體榮譽感的拒絕,如果在德育工作實施過程中行之科學有效的方法,就可以實現兩者的融合。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借助于開學之初發(fā)生的一件事情,捕捉了一次德育契機:班上有一個學生張某,在眼保健操時間跟同學打鬧,被學校值日生記分。當筆者將這件事情與班上學生一起分析時,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無所謂。這讓筆者意識到有必要進行一次專題德育班會。在班會伊始,筆者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在黑板上板書“集體榮譽感”,而是就發(fā)生的這件事情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只要是自己的真實想法就行。在發(fā)言的過程中筆者注意記錄,不著急進行評價。
當學生發(fā)言完畢之后,筆者提出兩個問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是否需要集體榮譽?集體的榮譽是不是每個人的榮譽?
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是第二個問題,不出筆者所料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在學校生活當中,只需要關注自己的榮譽即可。但學生回答的原因卻出乎筆者意料,他們認為,很多時候班級的榮譽并不能給自己帶來榮譽感。例如有學生舉例:“在體育運動會上,雖然班級取得了好成績,但是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并不像拿到分數的那些運動員那樣明顯……”筆者立即意識到了學生對德育認知的不足,從而明確了一個觀點:當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時,必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有了這一思路,筆者就將這節(jié)課的德育延伸到學生之后的學習、生活中:只要學生個體做出了成績,都將其放在班集體的視角下來解讀與積極評價。這樣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集體的每一項活動、每個細節(jié)給予高度重視。從此以后,學生再也沒出現過影響班集體榮譽的行為,這說明德育工作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反思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的過程與結果,筆者以為,在追求立德樹人目標的同時,一定要立足于小學生的實際,一定要追求“德育一體化”??梢哉f,“德育一體化”就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促進德育改革順利步入深水區(qū)并向縱深挺進的關鍵所在[4]。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隱藏德育的目的,淡化德育的名稱,與此同時豐富學生的德育過程,讓學生在具體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向的德育認知。說得通俗一點,那就是“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所謂“最好的”自然也就是“最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