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 丹
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對于學前教育質量格外關注。如何在幼兒階段為其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教育環(huán)境,這對于幼兒的后期成長和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對小班區(qū)域活動環(huán)境的構建。
在構建區(qū)創(chuàng)設中,我們要充分結合小班幼兒的數(shù)量以及游戲的舒適度等要素,提供足夠大的區(qū)域空間。建構區(qū)的采光和物品的擺放,都要進行科學的分配和布置。例如,通常情況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盡可能地將建構區(qū)安排到靠南的墻面。這樣可為幼兒提供更好的采光,增強活動的吸引力。
小班幼兒對于文字和認知能力的掌握有限,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木制積木構建示意圖。小班幼兒年齡比較小,剛接觸建構區(qū)時理解建構示意圖難度較大。為此,教師可以先給幼兒提供一些簡單的圖片,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圖片,然后根據(jù)圖片進行簡單搭接、組合,逐漸讓小班幼兒理解搭建,激起搭建興趣。
小班幼兒智力發(fā)展尚不成熟,但對于顏色的感受能力較強。因此,教師可以在建構區(qū)放置顏色鮮艷的物品,以吸引其注意力,提升其操作興趣。物品的形狀要單一,便于幼兒進行簡單的操作,通過降低最初的活動難度給幼兒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在放置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小班幼兒一個選材的空間,讓其能夠結合自己的意愿去選擇,去更改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使幼兒游戲的個性化特色得以充分地彰顯,讓幼兒樂在其中,提升小班幼兒建構區(qū)環(huán)境的感受能力和體驗感。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要想讓其在建構區(qū)中找到樂趣,開拓智力,就應該讓幼兒能夠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建構技能。剛開始,教師需要對幼兒做好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引導工作,幫助幼兒認識建構材料的名稱、形狀、大小和顏色,讓其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在示范過程中,教師要邊講解、邊操作,強化幼兒對于事物的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將平面建構逐漸向立體建構轉化,讓幼兒認識到多種多樣的材料,發(fā)現(xiàn)多種多樣的用途,組建成不同的物體形狀。
教師還可以帶領小班幼兒參觀一些中大班幼兒的戶外構建活動,引導中大班幼兒和小班幼兒一起互動和游戲,激發(fā)小班幼兒的建構興趣,掌握更多的建構知識。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保證每個幼兒都有真正操作的實踐機會。教師還可以通過不同的主題創(chuàng)設,讓幼兒收集自己喜歡的材料,然后引導幼兒介紹想構建的事物,了解幼兒的成長實情。
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技術,用視頻的方式強化小班幼兒的模仿能力。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弱,教師要定期播放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操作視頻,進一步加深幼兒的理解,并能夠學會模仿。
建構游戲不僅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物體的呈現(xiàn),也是幼兒結合自己的認知和生活經(jīng)驗,進一步動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過程。幼兒在實踐當中,能夠對于不同建構材料的用途、大小和形狀獲得更多的體驗和了解,而且在選擇材料和構建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構建物的認知。
建構活動中,小班幼兒對于很多主題的探討尚不明確。例如,當幼兒在構建汽車時,對汽車的印象只有車輪和車身。在搭建過程中,教師要導入車窗、車門等知識,讓幼兒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豐富整體感?;顒又?,要有意識地提高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操作過程中材料不足,幼兒需要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去補充材料,保證游戲得以進行;當角色分配不夠合理時,幼兒需要對角色進行重新分配和調整。在這些活動中,教師不再是活動的指導者和參與者,而是觀察者、引導者和支持者。
綜上所述,建構區(qū)游戲的有效開展,對小班幼兒智力的提升和心理的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采取更多有針對性的策略,不斷增強小班幼兒建構區(qū)的游戲效果,助推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