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既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為影視作品的更好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而網絡文學IP劇的出現便是順應其時。本文從其與傳統(tǒng)影視劇敘事特征比較的角度出發(fā),運用了敘事學、影視學等相關理論分別從敘事結構、敘事內容、敘事媒介、敘事策略等方面對網絡文學IP劇的敘事進行了研究,分析和歸納了其獨特的敘事特征,希望借此可以為網絡文學IP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媒介;網絡文學;IP劇;敘事媒介;敘事特征
互聯網作為當今大眾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改變了人們以往的閱讀和思維習慣,以網絡小說為代表的大眾文學越來越受歡迎。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的快速融合,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也日益增加,以聲音和畫面為基礎的視覺文化成為主流,而建立在電腦、手機、平板等網絡設備基礎上的影視劇則逐漸抓住了大部分影視觀眾的心。它成為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近年來在觀眾中形成了更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收視率還是討論熱度都已獨樹一幟。因此它已經不僅僅是大眾的一種娛樂形式,而更成為一種值得我們研究的文化現象。網絡文學IP劇以獨特的敘事結構及特征征服了無數觀眾,已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電視劇類型之一,也因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一、立體化剪輯,敘事結構緊湊、節(jié)奏緊張
在這個媒體融合、信息眾多的時代,如何更好地抓住觀眾便成了眾多文學劇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網絡文學IP劇一改之前大多數影視作品線性敘事結構,對原來小說中單一的敘事情節(jié)進行了改造和立體化拼接,從而令這個作品故事內容更豐富、結構更合理、節(jié)奏更緊張。
(一)多集播放、關鍵時超前點播
相比傳統(tǒng)的影視劇作品及文學作品的單一敘事及播放形式,經過改編后的網絡文學IP劇在敘事結構上更加緊湊、節(jié)奏更加緊張,往往將多條線索進行交叉敘述,從而讓觀眾能夠一直處在興奮點和緊張點上。
眾多文學劇選擇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播放,它們一般會選擇一次性多集播放設置,正是因為這些劇經過了精心剪輯,敘事結構非常緊湊、節(jié)奏特別緊張,從而能極大調動觀眾興趣,很多播放平臺也利用高潮迭起讓觀眾欲罷不能的特點在關鍵時設置超前點播功能來增加收益。設置眾多高潮不斷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和刺激感,從而吸引觀眾一直追下去。如大熱的網絡文學IP劇《陳情令》《琉璃》等都設置了超前點播功能,觀眾可以選擇單集超前點播,也可以選擇批量超前點播。而《狼殿下》更是一次性開放了全部資源的點映功能,極大調動了觀眾的觀看欲、增加了作品的收視率。
(二)多條線索、多層次敘事吸引注意力
文學小說往往只有一條主線索,是比較單一的線性結構,但改編成影視劇之后在敘事上會增加若干輔線,主線輔線進行交織,互相補充。如《琉璃》以禹司鳳和褚璇璣的愛情為主線,又輔以璇璣戰(zhàn)神與魔剎星身份疑團、六師兄與玲瓏愛情、帝君與羅喉計都的恩怨糾葛等多條線索,為我們交織了一個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故事架構,從而讓影視作品更具吸引力。
故事內容也不再是單一的正反兩派之間的對決,劇情也不僅僅是圍繞男女主角展開,主副線交織在一起互為映襯、互為補足,將懸念點設置在作品開頭為整個劇情和故事制造懸念,從而令觀眾產生觀看的欲望,也受到揭開謎底的驅動力而能夠持續(xù)追劇,保持對作品的熱度。
(三)多個故事結局供選擇
為了配合網絡小說粉絲、演員粉絲、影視劇粉絲等眾多不同人的口味,很多網絡文學劇越來越多采用開放式結局以供不同觀眾進行選擇。這種開放式結局給觀眾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觀眾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自行腦補,以更好地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如電視劇《陳情令》對小說結局進行了改編,魏嬰和藍湛完成己任后一個要云游四海,一個要成為“仙督”,他們選擇了往相反的方向離開。但是分開后的魏嬰在懸崖邊吹簫,耳中回響起藍湛呼喊他的姓名,他回頭眼中含淚,臉上帶笑,全劇結束,留給了觀眾無限遐想的空間,每一個粉絲都在這一瞬間擁有了自己心中滿意的結局。
多媒體背景下,各網絡媒介自具不同層次的開放性,而這種開放性本身也反過來要求經過改編的網絡文學IP劇能夠更具自由性和開放性。所以這些劇作多數會在結局時給觀眾留下大量的遐想空間,充分發(fā)揮受眾的想象力,擴大受眾的參與度,把受眾從被動的客體拉入劇情中成為主動的主體,成為劇情的一部分,從而產生劇情持續(xù)性的效果。
二、多元化題材、敘事內容多樣、緊跟熱點
(一)取材于現實、融匯歷史
影視劇受編劇們情感、思想等的影響通常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也正是他們通過這些作品來傳達一些價值觀,所以網絡文學劇或取材于現實,或融匯歷史設計出一些要么幽默風趣要么貼近生活的故事,如《三十而已》取材于現實,角色包括奢侈品店員、全職太太、物業(yè)公司員工,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物,她們或許就是你自己、你的朋友或你的家人,看到她們在劇中的成長就仿佛看著自己的生活,劇情發(fā)展很自然,也非常貼合現代女性獨立的題材設定。再如《傳聞中的陳芊芊》在歷史基礎上進行虛幻,里面的男女主各自融化了古代人物和現代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輕松活潑的劇情的同時表達人們自古至今對美好感情向往的主題。
(二)多種題材
縱觀近年來的網絡文學劇主題往往都取材于當下的一些熱門元素,融合了許多了歷史經典故事及人物,有時致敬歷史贊美英雄大,有時批評不良社會現象等,而且能夠將這些主題融入故事的敘事中,設計出幽默詼諧、貼近生活的故事,在制造娛樂效果的同時引發(fā)觀眾的獨立思考。
例如《瑯琊榜》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儲君奪嫡的史實基礎上融入了江湖恩怨等故事;《三十而已》聚焦于當下女性獨立題材;《青春創(chuàng)世紀》以當下電商直播為切入點在給觀眾帶來娛樂的同時也引發(fā)觀眾共鳴。這都反映了網絡文學IP劇敘事角度的多樣性及敘事內容的豐富性。
(三)同一題材多樣化敘事
即便面對同一題材,不同的影視作品也能從不同的切入點出發(fā)敘事,從而能夠更好地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一個現象。如《琉璃》中同樣是塑造三界中的仙門和魔域形象,在保留了傳統(tǒng)題材中仙界匡扶正義、拯救天下蒼生形象外也突出了他們的守舊、刻板、墨守成規(guī)等缺點;而魔域則不再是單純黑惡勢力的代表,他們同樣重情義、通人情世故、明辨是非;從而打破了以往兩者絕對的好壞之分、善惡之別,而是從辯證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角度讓觀眾領悟到天下萬物相形相生、和諧統(tǒng)一的本質。
三、開放化互動、多元化敘事媒介、無限的想象空間
現在的網絡文學IP劇更注重互動式文本創(chuàng)作,企圖調動觀眾的熱情和才智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會讓觀眾產生主人翁感,不僅愉悅身心還可以讓作品派生出更多意義。而這種互動的過程在劇前、劇中、劇后都有體現。
(一)播放前利用公眾平臺交流
很多網絡文學IP劇在開播前便會就劇本的結局、主角的人選等問題通過各種網絡平臺途徑讓觀眾來票選決定。如最具代表性的瓊瑤劇《又見一簾幽夢》為選女主角發(fā)起了一檔選秀節(jié)目“尋找紫菱”,通過各種活動設置讓觀眾選出心中女主。之后若干影視劇都采用了類似的男女主網絡選拔,在電視劇開拍前就打造熱度,為后期作品播映奠定了觀眾基礎。而《南風知我意》等劇作更是在拍攝的過程中就利用抖音、微博等平臺直播部分拍攝的片段進行預熱。這種互文性強調作者觀眾的溝通,及時將觀眾的審美體驗、三觀標準等放置到作品中去,與作者一起構成一個互相理解的世界。
(二)播放中利用網絡平臺互動
隨著若干新媒體的出現及融合、多元化的網絡世界為網絡文學IP劇的觀眾搭建起一個無限的互動平臺,觀眾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種平臺進行交流,更可以利用彈幕來表達自己看到某個鏡頭時的即興想法,發(fā)掘作品中一些導演比較隱晦的表達方式,或欣賞,或批評,或劇透,或調侃,從而實現了受眾與作品,受眾與受眾之間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這不僅僅是彈幕,更是一個雙向交流的窗口,在這里觀眾可以充分打開自己的想象力,釋放自己的本性。如《琉璃》播放至山洞中褚璇璣揭下禹司鳳面具后禹司鳳欣喜若狂的情節(jié)時,彈幕上出現大批紅色字體和“全劇終”的字眼;而中后期每當浮玉島島主出現時彈幕上便會彈出“應援色”走一波字眼,緊跟著滿屏的綠色字體飄起來等等,這樣的彈幕既有調侃更有人們對美好情感的向往。
(三)播放后利用大數據
眾多網絡文學IP劇上映后會利用各種大數據為自己造勢,有的借此吸納更多粉絲,有的借此由網劇升為星劇,有的借此打開國門等等,從而讓它們更具熱度。據報道《延禧攻略》最開始在網絡平臺播出,共70集,據某報紙報道,上線5天播放量破4億,微博話題閱讀達7.8億,并且在上線第二天,其就展示出了上升之勢。據百度指數顯示,其搜索指數在播出第二天就從之前的8.3萬飆到了31.1萬,豆瓣分數也一路逆襲到6.9分,后來各種大數據統(tǒng)計顯示其熱度一路飆升,最后成功上星播出。
四、多彩化元素、敘事策略多變、鮮明生動
(一)娛樂性與道德性相結合
普通大眾需要歡樂、笑聲,而影視藝術則成了人們精神撫慰的一個重要選擇,因此它一定要具備娛樂性,有時體現為一些搞笑情景設置,有時為幽默語言,有時是對生活的滑稽等,但隨著觀眾品味的逐日提升,藝術作品的日益繁多,人們在娛樂的同時也希望能從影視中受到啟發(fā),在笑過之后有所感悟,而影視工作者也希望借助作品來表達自己的一個價值觀,因此作品也充滿了道德性。但現在的影視劇不再采用單一說教的模式來表達道德觀點,而是把它融入故事情節(jié)、角色塑造中,讓人們在娛樂中自行感悟。如改編自《絕代雙驕》的《小魚兒與花無缺》,劇中女主角蘇櫻古靈精怪、活潑可愛,整個作品前半部輕松搞笑令人捧腹不止,但是后面她為了心上人化作了一攤血水令人肝腸寸斷,揭示出人們內心深處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美好情感的追尋。
(二)平民性與精英化相結合
隨著網絡文學IP劇的普及,觀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及互動性的增加,網絡文學IP劇中敘事意識的平民性意識逐日增強,即便是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也融入了平民意識、平民生活、普通個性,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無可追尋的神,而變成了具有人性的英雄人物,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顧廷燁,他能夠在風云莫測的政局變化中堅定立場,打敗反賊,而后擁立新帝,成為新朝第一功臣,也算得上是一時的英雄人物,但作品中的他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人物,性格叛逆,年少頑劣,流連于楚館酒肆,很多出人頭地的機會皆因其性格弱點而錯失,其后他經歷了家門變故而輾轉流離,最終幡然醒悟離京從軍,建得一番功名。諸如此類英雄人物擺脫了完美設置,由神壇歸置人間,更具煙火氣,更易為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三)觀賞性與情感性相結合
伴隨著影視劇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鑒賞水平追日提升,反過來也對影視劇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影視劇也越來越注重觀賞性,同時將豐富的情感注入其中讓人欲罷不能。如《三十而已》里面女主的服飾、包包等都成為一種時尚熱點,再結合它貼近現實的情感從而脫穎而出,吸引了大量觀眾。
網絡文學IP劇作為當今影視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于互聯網的大環(huán)境之下,它借助互聯網自身優(yōu)勢融合多媒體環(huán)境下新的影視劇敘事模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敘事特征。敘事特征呈現出“緊湊性”“多樣性”“互動性”“豐富性”等特點,而這些特征能讓創(chuàng)作的主體更好地融合受體的喜好,共享創(chuàng)作的過程,擴大影響的范圍。未來網絡技術會繼續(xù)迅猛發(fā)展,以此為基礎的網絡文學IP劇也會繼續(xù)不斷前進,在敘事方式上也會逐日更新,愈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趙孝思.影視劇作的敘事藝術[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2] 盧蓉.電視劇敘事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3] 戴清.電視劇審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4] 張智華.電視劇敘事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
[5] 于勇.互聯網電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 朱春陽.現代傳媒產品創(chuàng)新理論與策略[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7] 莫智菲.新媒介環(huán)境下中國網絡自制劇的敘事特征[D].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2012.
[8] 但愿.后現代視域下的網絡自制劇的審美特征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9] 《2018—2023年中國網絡視頻行業(yè)深度調研與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分析報告》[Z].前瞻研究院,2018.
[10] 呂夢藝,王黑特.論網絡劇的發(fā)展演變和審美特征[J].中國電視,2017,(6):67-70.
[11] 齊偉.網絡自制劇:跨媒體敘事與青年亞文化的雙重視閾[J].現代傳播,2018,(8):95-98.
[12] 顧亞奇,何苗.網絡劇中人物形象建構的策略與路徑[J].當代電視,2018,(6):92-93.
[13] 張斌,潘丹丹.對話與共生:融媒體語境下電視劇的類型景觀與創(chuàng)新邏輯[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2):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