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娜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鄭州,450046)
社會化就是從獨立到社會契合的過程,主要以社會角色的養(yǎng)成為主要途徑。這一過程更像是單一個體的融入,也就是單一個體慢慢地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個體象征,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個體只有接受和適應這個社會,才能扮演“社會角色”進行“社會互動”,參與到各種“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中。通過角色社會化,大學生能夠找到自身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大學生可以習得正確的、符合其社會角色的行為。到實踐中去親自驗證書本知識是否具有正確性、有用性以及合理性;親身了解社會基層的實際情況從而獲得對國計民生的初步感受;親身嘗試和陌生人交流并體驗從中獲取信息的感覺,這些都對以后的學習生活非常有意義。
大多數(shù)大學生的社會角色可以理解為現(xiàn)實角色和目標角色,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大學生由學生角色轉變?yōu)樯鐣巧?,這種角色社會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不明確性,而這種不明確性也是大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產(chǎn)生困惑是在所避免的。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也同樣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給大學生社會化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空間。大學生的行為制造了角色,這是一種成長的經(jīng)過,能讓其內(nèi)在態(tài)度和價值觀得到質(zhì)的飛躍。社會實踐活動與社會要求相一致,并且是角色的對接,是學生向社會化人格邁進的關鍵。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大多比較簡單甚至單調(diào)。在參與社會實踐的初始階段,大學生能夠敏感地感受到社會上多數(shù)人對于這類社會角色的看法和評價。大學生對于這樣的角色體驗自身的感觸是什么,能不能適應?自己將會怎樣表現(xiàn),應該如何完善自身?在這樣的社會角色中,仔細考慮下去會發(fā)現(xiàn)任何細節(jié)都很重要。所以這也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角色轉化,深刻認識到每一個崗位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在這種“被注視”的情況下,將會體驗到獨特的角色內(nèi)心變化,從根本上說這也是對大學生的一種考驗。
社會實踐能夠促進大學生站在前瞻性的視野上,預見自己將要去達到的社會化角色轉換。大學生走向社會之后必須學會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社會化角色,不再單單是選擇學習角色還是工作角色。一開始步入社會之際,大學生通常會以“我是學生”“我還不懂”等理由對另一個角色進行片面的認知,而沒有站在正確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待這一社會化角色。
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對工作形成自己的理解。社會實踐反映的是在社會角色的代入中大學生的真實表現(xiàn),以切身的體驗引導大學生直面現(xiàn)實,對社會化角色初步具備足夠的了解,完善自身的認知。“做什么工作都要有責任”是很多工作多年的老師傅的寶貴經(jīng)驗,句子里面包含著與典型的社會化角色相關的內(nèi)容。
社會角色主要是由自己的選擇來進行劃分的。人們在承擔了某一種社會角色的時候,要選擇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站在這一社會角色的高度和維度去思考解決社會問題的具體方案。大學生的角色社會化會造成很多年輕一代面臨桎梏而不得解脫,大學生的社會角色就是要嘗試從一個大學生的視角發(fā)掘這個社會,進而改變這個社會。社會實踐的功能在于讓大學生真正地切身去感受溫度,了解對于這一角色的社會期望,感受社會環(huán)境下不同的階層的生活。當學生選擇決定的時候,就能做出他們自己的價值判斷。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當中,沒有在童年時經(jīng)歷過科技爆炸所帶來的沖擊。
大學生缺乏相應的社會認知,對于即將面對的社會生活的特征和本質(zhì)缺乏了解,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都缺乏正確的態(tài)度。有不少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也類似于在學校求學,對校園以外的情況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輕視,沒有正確地認清自身角色,也沒有能把握好學習角色與工作的平衡。在學校想著出去工作,不好好學習;而已在社會的人都寧愿回學校讀書。大學生應該在學校努力掌握專業(yè)知識,在角色社會化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真正的角色社會化大學生,正是要求扎實掌握專業(yè)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與經(jīng)驗的大學生。
某些角色維持必備的條件是不可逆的。在社會實踐工作中要立足于角色本身,不能夠在角色的變換中發(fā)生任何沖突。作為大學生,可能更多地是張揚自己,這就對大學生們提出了角色要求。社會角色則要了解工作單位,明白自己在整個體系里的位置以及應當發(fā)揮的作用,對自己所承擔的一切心里有數(shù),在需要的時候就得積極站出來解決問題、承擔責任。當課程學習和社會實踐工作不一致的時候,角色沖突便發(fā)生了。而這兩種角色的轉化可能是困難的,這門技術是需要長期練習的。這就讓大學生們明白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而如何做到就需要首先了解自己,要清楚地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每個人都要清晰地找準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站位,同時要耐心聽取、虛心接受別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這是學校的課程學習學不到的內(nèi)容,也是學生角色并不太需要的東西。社會角色需要將學校所學知識得以靈活地把握和應用,更要看到理論與實際工作的距離,充分合理地把握。明確時間和精力應該投入的關鍵點在哪。如何保證自身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讓社會化角色的身份也得到凸顯,如何與別人溝通好,在不一樣的情況下要求又不盡相同。
很多大學生開始進入社會實踐時往往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感到迷茫。畢業(yè)后從學生角色逐步變換為社會角色,經(jīng)歷過復雜的身份轉換之后才能在社會上立足,這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大學生畢業(yè)后初入社會時進入到了真正的社會實踐情境當中往往心懷忐忑,對自身的角色認知模糊,從而導致角色不清。社會工作經(jīng)驗也是積累出來的。這就要求對學生的發(fā)展要有更密切的觀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幫助大學生逐步認識所從事的工作角色的意義所在。學生在角色期望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更高的角色任務。社會實踐必須要讓他們?yōu)榫蜆I(yè)做好思想準備。有自信是角色社會化更有活力、更有精神的必經(jīng)階段。在社會中要克服膽怯的心態(tài),以飽滿的熱情和自信去迎接社會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每一個挑戰(zhàn),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
學習在大學生的成長路徑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不僅僅指在校期間的課堂學習,而且是一種伴隨著個人成長的終身行為。大學生在學習角色扮演方面的失敗,和不注重學習有密切的關系。很多學生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可以不斷地豐富知識,所以對工作角色的扮演更有熱情,卻忽視了原本的學習。事實上,不管是在校期間還是走入社會以后,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在任何時候都有它的重要作用。走入社會以后固然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學習到很多有用的知識,不斷積累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從而使自己的工作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一些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有助于大學生扎牢根基、打好基礎,對于將來進一步的學習和工作實踐都是非常有用的。
大學生在學習角色認知方面的失敗,和課程內(nèi)容有一定的關系。在課堂學習中過于注重理論而忽視了實踐操作,為大學生進入社會增加了阻礙。因此要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針對性的改革,安排恰當?shù)恼n程,通過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發(fā)展趨勢,利用新舊課程的替換對學生的學習角色補充吸引力,為畢業(yè)后的工作角色奠定一定的基礎。
在學校教育中,樹立進入社會的狀態(tài)和社會化角色的意識,強化學習角色,增強制度管理,嘗試做好社會對接。要讓學生提前理清角色定位,將自身帶入具體的社會化角色中去。角色社會化首先要盡量擺脫學校教育帶來的角色固化,盡量以社會角色的視角來觀察和處理工作。很多社會角色經(jīng)常重復這么一句話:“等遇到了就會明白了。”這其實是在為工作開脫,并不能做到真正解決問題。只有學會獨立解決問題,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凡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才能真正承擔起該有的社會責任。
大學生學習角色和工作角色的不協(xié)調(diào),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實踐單位的利益性驅使的結果。實踐單位對于社會實踐中的大學生缺乏正確的認知,也沒有具體的管理制度、培訓計劃,整個環(huán)境不是良性的實踐角色環(huán)境。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實踐工作單位必須著重了解大學生課程,科學地安排工作實踐,減少或者避免學生角色與工作角色的沖突。
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角色的社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社會實踐把青年和社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社會實踐成為大學生人生路上價值觀養(yǎng)成的一項關鍵因素,也會受到社會各界更廣泛的關注和評論,這一熱潮還將會繼續(xù)持續(xù)下去。未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定必定會日趨完善,“青年服務國家”的實踐理念將會進一步深入人心。這時,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將會為人們所清晰地認識,社會實踐在大學生角色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社會實踐越來越成為大學生角色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