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瓊 劉長柱 姚凌云 何帥奇 謝士娟 馮文帥
四川省農村科技發(fā)展中心,四川成都
“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以下簡稱“在線平臺”)是“互聯(lián)網+科技+扶貧”的創(chuàng)新實踐。2016年,四川省立足解決貧困地區(qū)農業(yè)產業(yè)技術問題,發(fā)揮科技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了“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平臺針對貧困地區(qū)缺技術、缺人才、有效技術需求不足、技術供給渠道不暢等現實問題,整合省市縣農業(yè)科技專家,構建體系化、信息化技術服務模式,為貧困地區(qū)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1]。2020年之后,如何通過在線平臺繼續(xù)為鞏固精準脫貧成果、促進鄉(xiāng)村振興服務,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在線平臺開發(fā)了手機端App、電腦端網站兩大技術載體,以App為主要實現載體,也可通過Web窗口進行操作。農民和基層可以通過手機App“點對點”“分級診療”兩種方式向專家提問,專家也可在App端及時進行回復解答[2],并支持圖文模式,實現了科技服務的及時性、零距離。
1)統(tǒng)一組織,多級聯(lián)動。構建了“省-市-縣-村-戶(移動終端)”五級工作體系[3]。由省級負責服務頂層設計,指導全省體系建設,管理在線平臺,統(tǒng)籌全省科技資源開展信息服務,組織開展績效考核、調研、宣傳、培訓等;市級負責指導體系及本級運管中心、專家、分診員隊伍建設,督促項目實施;縣級負責本級運管中心、信息員、分診員與專家隊伍建設,實施項目;村建立工作驛站,組建信息員隊伍;用戶通過手機App上報科技需求。
2)上下聯(lián)動,在線互動。線下,建立省、市、縣多級實體運管中心,配備科技管理人員開展平臺建設、管理運行等工作,組建信息員隊伍精準上報技術需求;線上,整合不同產業(yè)、環(huán)節(jié)、領域專家資源,構建基于互聯(lián)網信息化平臺的扁平化專家服務模式,在線精準對接,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有機互聯(lián)互動。
3)試點先行,分批推進。四川貧困程度深、類型復雜、情況多樣,在線平臺的關鍵在縣,需要基層高度認可。面對這樣一個全新事物,采取了“試點先行、分批推進”的策略。在線平臺于2016年9月20日開通運行,在旺蒼縣、蒼溪縣、南部縣、平昌縣、敘永縣、雷波縣、黑水縣開展試點,之后于2017年5月、8月分兩批實現了對88個重點貧困縣全覆蓋。
4)加強培訓,宣傳推廣。通過建立“省到市、市到縣、縣到村”的培訓機制以及“分級、分類”的培訓方法,對平臺的各類用戶進行培訓,保證貧困地區(qū)村村知曉、專家和信息員人人會用,推動平臺建設;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科普活動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推介在線平臺[1]。
在線平臺緊緊抓住“需求上報、資源整合、專家調度、人員激勵”四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建立了“專人收集、專業(yè)分診、專家答復、專項激勵”的工作機制[1]。
1)專人收集。針對貧困地區(qū)內生需求不足和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的服務可達性問題,從第一書記、駐村農技員、大學生村官、專合社和企業(yè)技術員等群體中組建信息員隊伍,專門負責收集、上報科技需求[4]。
2)專業(yè)分診。省市縣各級平臺運管中心設立管理員,實時在線解決產業(yè)發(fā)展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平臺接到咨詢問題后,管理員在1小時內完成分診,專家接到分診問題后在3小時內回復問題。如果縣本級專家不能解決,縣平臺就推送至市平臺分診給市級專家,再不能解決,就推送到省平臺分診給省級專家解決。重大問題還可申請專家團隊到現場會診,直到問題解決為止[4]。
3)專家答復。在線平臺整合了農林牧水等各部門各領域的省市縣三級專家?guī)欤瑢<医拥郊夹g問題后在線解答或現場解決。
4)專項激勵。平臺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對于真實、有效的技術服務,信息員完成5條/年(民族地區(qū)3條/年)即可獲得300元補助,在此基礎上每增加一條補助30元,每人每年不超過2 000元;專家可獲得100元/條的補助,每人每年不超過5 000元。
構建了“省-市-縣-村-戶”的服務體系。省市縣三級為實體化運管中心,有條件的可建村級科技驛站,App為平臺用戶基本使用單元。各級平臺按照“六有”(有機構、有職能、有人員、有場地、有條件、有經費)標準,建立了實體化的運管中心104個,貧困村信息員全覆蓋。已建立專家服務隊伍2萬名,建立信息員隊伍6萬余名,有645名各級平臺管理人員開展實時服務,構建了一種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2]。
除實體化的服務體系外,在線平臺還開發(fā)了網站,設計了“4+1”功能模塊,“4”即“專家服務、技術供給、產業(yè)信息、供銷對接”,“1”即管理中心[2]。具體功能如下。
1)專家服務。設置“找專家”與“提需求”兩個欄目。“找專家”即信息員對入庫專家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了解其相關技術領域或擅長方向,可直接根據科技需求精準選擇專家解答問題;“提需求”即信息員對解答問題的專家無明確人員要求,只求提出的問題能最終得到專業(yè)解答。
2)技術供給。融合“優(yōu)良品種、種養(yǎng)技術、農產品加工、儲存保鮮、冷鏈物流”建立了農業(yè)技術保障云支撐平臺,并從正反兩方面反映典型案例。向貧困地區(qū)的企業(yè)、專合組織、大戶、貧困戶等不同技術需求主體提供“訂閱/發(fā)布”模式的主動信息推送模式。
3)產業(yè)信息。提供產業(yè)現狀、龍頭企業(yè)、技術依托單位、市場需求、發(fā)展趨勢等信息服務,系統(tǒng)分析產業(yè)發(fā)展問題和正反案例,追溯技術依托單位,可為政府、企業(yè)、專合組織等提供產業(yè)發(fā)展的綜合資訊[2]。
4)供銷對接。打通技術與市場的通道,將貧困地區(qū)的產業(yè)、產品變成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資本,解決貧困戶興業(yè)不增收、增產不增收的問題。設置“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供應、生活物資供應”三個欄目。一方面將貧困地區(qū)的農產品銷售出去,另一方面將生產資料和生活物資向貧困地區(qū)推銷。
5)管理中心。承擔網站管理功能,由各級平臺行使在線管理職能。設置“服務補助管理、用戶管理、新聞動態(tài)管理、專家服務管理、信息服務(技術產業(yè)供銷)管理”等。
截至2021年1月,在線平臺已累計產生服務咨詢70余萬次,提供農業(yè)科技成果信息2 660條,發(fā)布了產業(yè)信息823條,鏈接電商平臺1 174家,受到基層農戶、各類經營主體和基層科技人員的廣泛歡迎。
1)反應快。在線平臺要求運管中心30分鐘內對技術需求信息進行回應,1小時內完成專家調度,3小時內專家響應。通過網絡即時溝通交流,反應更快、渠道更暢、解決問題更及時[2]。巴中市通江縣至誠鎮(zhèn)快活嶺村農戶程會碧養(yǎng)殖的4 000多只土雞出現拉稀、不進食和部分死亡的情況,通過在線平臺向畜禽專家求助。經巴中市運管中心調度,分診至巴中平昌縣畜牧站高級獸醫(yī)師陳德涌處。當天,陳德涌通過查看土雞病情描述和圖片,指導程會碧對癥下藥,土雞病情得到顯著好轉,為程會碧避免了重大經濟損失。
2)無盲區(qū)。在線平臺依托其強大的專家資源、分診調度機制、信息化服務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科技服務的專業(yè)限制、地域限制、手段限制,手機有信號的地方就有服務[5],實現了服務無盲區(qū)。涼山州雷波縣箐口鄉(xiāng)白巖溝村報送“白巖村村民自行扦插育種的白茶苗,一直都不成功,希望得到解決”的信息需求,運管中心逐級調動縣、州、省級專家進行回復,最終由四川農業(yè)大學“林學民間首席專家”胥宗林實施現場服務。農戶說:“科技扶貧這個平臺太好了。真沒想到,我們報的一個小小問題,會把省上的專家搬到我們這個既偏遠又落后的小山村里,進行現場指導?!?/p>
3)成本低。試點發(fā)現90%以上的服務是“小感冒”,不需要到現場就能解決。在線平臺通過扁平化專家服務模式,大大降低了科技服務的成本。確需“大專家”到現場服務的疑難雜癥或影響面大的問題,可以在縣平臺經費中解決,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基層科技人員解決“小感冒”的積極性,又為“大專家”減了負,貧困地區(qū)一個真實的感受就是:“小感冒”也會全力以赴,不愁難掛到“大專家”號[2]。
4)服務實。在線平臺建立了四項機制,確保服務真實、有效。建立有效性判定機制,由運管中心對咨詢問題的有效性和真實性進行判斷,確保有的放矢;建立回訪機制,要求電話回訪、現場抽查;建立激勵機制,對服務專家、信息員、運管中心工作人員實施補助獎勵、表揚獎勵和項目調整機制;建立制衡機制,平臺對信息員評價,信息員或用戶對專家評價,確保服務的真實性。在四項機制的保障下,平臺確保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2]。
5)反響好。四川省的科技扶貧在線平臺推出后,快速、及時、高效地解決了農村農民反映的技術需求和生產問題,深受基層和百姓歡迎,也深受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歡迎,不少科技人員主動要求參與服務,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已經成為科技扶貧的一張靚麗名片[2]。
1)平臺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擴大。前一階段在線平臺重點對貧困地區(qū)開展服務,雖然從最初的面向貧困戶向面向貧困地區(qū)所有農戶進行了拓展,但隨著2020年進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新階段,在線平臺需要在貧困地區(qū)深入實施的基礎上向88個重點貧困縣之外的地區(qū)覆蓋。
2)平臺服務動能有待完善。經過多年運行,平臺現有“4+1”功能有效發(fā)揮了作用,但是也有提升的空間。一是如何嫁接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全省科技特派員更加積極主動參與;二是如何更好發(fā)揮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作用,搭建線上線下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三是探索社會化服務機制[6]。
3)技術保障與服務質量有待提高。一是“專家服務”功能細節(jié)優(yōu)化不夠,如需求解答的時限的合理設置,可增設“即將超時撤回”“專家已解答咨詢”“重點關注”等提醒功能。二是要建立信息員庫、專家?guī)靹討B(tài)調整工作機制,鼓勵地方平臺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激勵措施。三是加強調研,督促地方平臺在省級政策、制度框架下,進一步細化管理措施。四是要利用已經開展的70多萬條技術服務,加強內部數據結構分析,開發(fā)“找類似”功能,增強服務精度。
1)立足現狀,優(yōu)化提升。技術開發(fā)、運管中心建設模式、工作機制、保障措施等維持“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基本框架,補充完善、優(yōu)化提升。新開發(fā)社會化服務功能,讓科技特派員深度融入專家服務、定制服務、社會化服務。
2)適應形勢,服務產業(yè)。針對鄉(xiāng)村振興、“10+3”現代農業(yè)產業(yè)的科技需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指示精神,搭建科技特派員服務平臺,充分激發(fā)科技特派員作用,為鄉(xiāng)村振興、擦亮“川字號”農業(yè)金字招牌提供科技支撐。
3)問題導向,完善模式。以問題為導向,以公益性為主,在發(fā)揮好、充實好現有對一般農戶、大戶的公益性產業(yè)技術服務的基礎上,完善產業(yè)綜合服務與供銷鏈接服務功能,新增面向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社會化服務功能。
1)推進重心下移。在線平臺運行至今專家服務次數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農林行政部門及推廣機構占92.91%、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占4.20%、企業(y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占2.89%。下一步,要著力激發(fā)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專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性,推進重心下移,加快科研單位科技資源向農村一線流動。
2)對接鄉(xiāng)村振興。聚焦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科技需求,逐步從科技扶貧服務轉變?yōu)檗r村科技服務、從貧困地區(qū)12個市(州)、88個重點貧困縣擴展為全省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qū)),著力構建覆蓋四川全域、面向農業(yè)農村農民、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3)堅持分步實施。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分三步走,逐步實現在線平臺對四川全域的覆蓋。第一步,覆蓋12個市(州)、88個重點貧困縣的全部行政村;第二步,覆蓋12個市(州)全部縣(市、區(qū))的所有行政村;第三步,覆蓋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qū))的全部行政村。
4)加大經費支持。省級科技經費對在線平臺開發(fā)、運管中心體系建設、數據庫建設等給予兜底,探索省市共同支持專家服務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本級經費支持。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公益服務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經費支持方式。考慮將省級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向支持科技特派員通過在線平臺完成轉化的項目傾斜??蓪⑴c平臺工作的“10+3”產業(yè)科技特派團、貧困村全覆蓋科技特派團等給予支持。
5)突出激勵導向。維持現有對信息員、專家的激勵政策,補助標準不變。依托平臺取得的合法社會化服務收入,按工作人員實際貢獻大小進行分配。對于參與在線平臺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的科技人員,優(yōu)先推薦評選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允許有關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將科技人員參加在線平臺工作(包括科技特派員工作)納入單位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鼓勵各地、有關單位在年終評優(yōu)中拿出專門指標,用于參與在線平臺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的科技人員。鼓勵有關單位在專業(yè)技術職務晉升條件中,將在線平臺服務成效顯著的視為服務基層、推廣服務的有效條件。為進入本平臺專家?guī)斓膶<翌C發(fā)證書。
6)加強宣傳推廣與網絡安全。線上線下平臺統(tǒng)一設計Logo與標識標牌。分區(qū)域、分角色進行宣傳推廣,并利用網絡、報刊、電視等進行廣泛宣傳。運管中心建立靜態(tài)信息的上傳審核簽批制度,加強政治審查。對于實時動態(tài)信息,要從技術層面建立安全熔斷機制。對公益服務補助申領必須的身份證、銀行卡、手機號要進行技術防范處理,防止個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