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揚(yáng) ,徐祖蔭,2,王胤晨,2,石 磊
( 1.貴州省養(yǎng)蜂學(xué)會(huì),貴州 貴陽 550009;2.貴州省畜牧獸醫(yī)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1;3.貴州省梵凈山保護(hù)管理局,貴州 銅仁554300)
圖1 尖葉桂櫻(李忠秀攝)
學(xué)名:Laurocerasus undulata(D. Don)Rocm.,薔薇科李屬植物。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5~16 m。小枝灰褐色至紫褐色,具不明顯小皮孔,無毛。葉片草質(zhì)或薄革質(zhì),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6~15 cm,寬3~5 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葉邊全緣,少數(shù)在中部以上有少數(shù)鋸齒,兩面無毛,上面光亮,下面近基部常有1 對(duì)扁平小基腺,另外下面沿中脈常有多個(gè)與中脈平行的扁平小腺體,尤其在葉片下半部更為明顯,側(cè)脈6~9 對(duì),在下面稍突起,網(wǎng)脈不明顯;葉柄長5~12 mm,無毛,無腺體;托葉長4~6 mm,無毛,早落。
總狀花序單生或2 ~4 個(gè)簇生于葉腋,長5 ~19 cm, 具花10 至30 余朵, 無毛,在同一花序中發(fā)現(xiàn)有雄花和兩性花;花梗長2~5 mm;花萼外面無毛,萼筒寬鐘形,萼片卵狀三角形,先端圓鈍;花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4 mm,淺黃白色,花柱短于雄蕊。果實(shí)卵球形或橢圓形,長10~16 mm,寬7~11 mm,頂端急尖或稍鈍,紫黑色,無毛;核壁較薄,光滑?;ㄆ?~9 月。
生長于海拔500~3 600 m 山坡混交林中或沿溪常綠林下。分布于我國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東南部。在印度東部、孟加拉國、尼泊爾、錫金、緬甸北部、泰國和老撾北部、越南北部和南部、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
尖葉桂櫻蜜粉兼有,為夏季重要的輔助蜜源植物。
圖2 來江藤(王佳英 攝)
學(xué)名:Brandisia hancei Hook.f.,屬玄參科來江藤屬直立灌木。
高2~3 m,全體密被銹黃色星狀茸毛,枝及葉上面逐漸變無毛。葉片卵狀披針形,長3~10 cm,寬可達(dá)3.5 cm,頂端銳尖,基部近心臟形,稀圓形,全緣,很少具鋸齒。葉柄短,長者達(dá)5 mm,有銹色茸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達(dá)1 cm,中上部有1 對(duì)披針形小苞片,均有毛;萼寬鐘形,長寬均約1 cm,外密生銹黃色星狀茸毛,內(nèi)面密生絹毛,具脈10 條,5 裂至1/3 處。花冠橙紅色,長約2 cm,外有星狀茸毛,上唇寬大,2 裂,裂片三角形,下唇較上唇低4~5 mm,3 裂,裂片舌狀;雄蕊約與上唇等長;子房卵圓形,與花柱均被星毛。蒴果卵圓形,略扁平,有短喙?;ㄆ?1 月至翌年2 月,果期3~4 月。
多生于海拔500~2 600 m 的林中及林緣。廣泛分布于我國華中、西南、華南,如陜西、湖南、湖北、江蘇、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貴州等省、區(qū)。
來江藤為秋冬季輔助蜜源。全株可入藥,味微苦,性涼, 能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主治骨膜炎、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黃疸型肝炎,外用治瘡癤?,F(xiàn)代研究從其全草分離可得苯丙素甙類成分洋丁香酚甙,具有昆蟲拒食作用,抗病毒、抗菌,有興奮神經(jīng)和降脂作用,并對(duì)性功能障礙和健忘癥等有治療作用。
圖3 扁核木(王佳英 攝)
學(xué)名:Prinsepia utilisRoyle,屬薔薇科扁核木屬灌木。
藤狀灌木,高可達(dá)5 m,枝刺上生葉,葉片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全緣或有淺鋸齒,上面中脈下陷,下面中脈和側(cè)脈突起,葉柄無毛?;ǘ鄶?shù)成總狀花序,總花梗和花梗有褐色短柔毛,逐漸脫落;小苞片披針形,萼筒杯狀,萼片半圓形或?qū)捖研?,邊緣有齒;花瓣白色,寬倒卵形,花盤圓盤狀,紫紅色;花柱短,側(cè)生,柱頭頭狀。核果長圓形或倒卵長圓形,紫褐色或黑紫色,果梗無毛。花期4~5 月,果熟期8~9 月。
扁核木為陽性樹種,喜光、喜濕潤的氣候,但也能耐旱、耐寒,對(duì)環(huán)境適應(yīng)能力強(qiáng),能在多種土壤上生長。在年平均氣溫10~15℃的地區(qū)結(jié)實(shí)多,品質(zhì)優(yōu)。野生或人工栽培。
主要分布于我國的云南、貴州、四川、西藏。國外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輔助蜜源植物。其種子富含油脂,出油率30%左右,油可食用、制皂,嫩尖可當(dāng)蔬菜食用。全株藥用可治外傷及癰疽毒瘡。
圖4 通脫木(石昌兵 攝)
學(xué)名:Tetrapanax papyrifer(Hook.) K. Koch,五加科通脫木屬植物。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5 m,樹皮深棕色,略有皺裂;新枝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明顯的葉痕和大形皮孔。葉大,集生莖頂;葉片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掌狀5~11 裂,倒卵狀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通常再分裂為2~3 小裂片,先端漸尖,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密生白色厚茸毛,邊緣全緣或疏生粗齒,側(cè)脈和網(wǎng)脈不明顯;葉柄粗壯無毛,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錐形,密生淡棕色或白色厚茸毛。圓錐花序長50 cm 及以上,分枝多;苞片披針形,密生白色或淡棕色星狀茸毛;總花梗長1~1.5 cm,花梗長3~5 mm,均密生白色星狀茸毛;小苞片線形,長2~6 mm;花淡黃白色;萼長1 mm,邊緣全緣或近全緣,密生白色星狀茸毛;花瓣三角狀卵形,外面密生星狀厚茸毛;果實(shí)球形,紫黑色?;ㄆ?0~12 月,果期次年1~2 月。
通常生于向陽肥厚的土壤上,有時(shí)栽培于庭園中, 海拔自數(shù)十米至2 800 m。分布范圍廣, 北自中國陜西(太白山),南至廣西、廣東, 西起云南西北部(麗江)和四川西南部(雷波、 峨邊),經(jīng)貴州、 湖南、湖北、 江西而至福建和臺(tái)灣。
秋冬季輔助蜜粉源,開花時(shí)花粉可為蜂群利用。其次,其莖葉上常有蚜蟲寄生,蚜蟲分泌蜜露,蜜蜂常采集其蜜露生產(chǎn)甘露蜜。通脫木的莖髓大,質(zhì)地輕軟,顏色潔白,稱為 “通草”,切成的薄片稱為“通草紙”,供精制紙花和小工藝品原料。通脫木也是中國華南各?。▍^(qū)) 制作夏日涼茶的原料。通脫木以莖髓入藥,主要含肌醇、多聚糖、維生素A、金屬元素和氨基酸等。性味甘、淡,微寒。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用于濕熱尿赤,淋病澀痛,水腫尿少,乳汁不下。
圖5 白背楓(徐祖蔭攝)
學(xué)名:Buddleja asiaticaLour.,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
直立灌木或小喬木,高1~8 m。嫩枝條四棱形,老枝條圓柱形;幼枝、葉下面、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色或淡黃色星狀短茸毛。葉對(duì)生,葉片膜質(zhì)至紙質(zhì),狹橢圓形、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漸狹而成楔形,有時(shí)下延至葉柄基部,全緣或有小鋸齒,上面綠色,干后黑褐色,通常無毛,稀有星狀短柔毛,下面淡綠色,干后灰黃色;側(cè)脈每邊10~14 條,上面扁平,干后凹陷,下面凸起;葉柄長2~15 mm。
總狀花序窄而長,由多個(gè)小聚傘花序組成,單生或者3 至數(shù)個(gè)聚生于枝頂或上部葉腋內(nèi),再排列成圓錐花序;花梗長0.2~2.0 mm;小苞片線形,短于花萼;花萼鐘狀或圓筒狀,外面被星狀短柔毛或短茸毛,內(nèi)面無毛,花萼裂片三角形,長為花萼之半;花冠芳香,白色,有時(shí)淡綠色,花冠管圓筒狀,直立,長3~6 mm,外面近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內(nèi)面僅中部以上被短柔毛或綿毛,花冠裂片近圓形,廣展,外面幾乎無毛; 蒴果橢圓狀,種子為灰褐色橢圓形,兩端具短翅?;ㄆ?~3月,果期3~6 月。
生長于海拔200~3 000 m 向陽山坡灌木叢中或疏林緣。喜溫喜陽,多生于溫暖、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的山坡凹部。耐旱耐瘠性極好,最常岀現(xiàn)于新崩塌地、河床沖積地等陽光充分照射地區(qū),抗旱性強(qiáng)。在我國分布于陜西、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區(qū),國外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也有分布。
白背楓屬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有小毒,但開花時(shí)蜂肯采集,可在沒有油菜及其他主要蜜源的地方,作為輔助蜜源繁蜂時(shí)用。其他用途:根和葉具有治療濕疹皮膚癢、痢疾、祛風(fēng)化濕、行氣活絡(luò)和跌打損傷等功效。其鮮花可提取浸膏、精油,廣泛用于日化香精。在生態(tài)方面,是優(yōu)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又是園林觀賞的花木,可供切花之用。
圖6 銳尖山香圓(付勝德 攝)
學(xué)名:Turpinia arguta(Lindl.) Seem,屬沽油科山香圓屬落葉灌木。
植株高可達(dá)1~3 m,單葉對(duì)生,厚紙質(zhì),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基部鈍圓或?qū)捫ㄐ?,邊緣具疏鋸齒,側(cè)脈平行,無毛,托葉生于葉柄內(nèi)側(cè)。頂生圓錐花序,密集或較疏松,花白色,萼片三角形,綠色,花瓣白色。果近球形,幼時(shí)綠色,轉(zhuǎn)紅色,花盤宿存;有種子。3~4月開花, 果期6~8 月。
喜涼爽濕潤氣候,稍耐寒,多為野生,也可在排水良好、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培。分布于我國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
春季輔助蜜源植物。葉可用作家畜飼料,根、葉可入藥,味苦寒,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主治跌打損傷,脾臟腫大;另治瘡癤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