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與相關詞典的釋義問題

      2021-12-06 09:17:31刁晏斌
      辭書研究 2021年6期
      關鍵詞:華語詞義詞典

      摘 要 這是作者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系列研究的第三篇論文,在前兩篇論文所討論各種事實的基礎上,文章以《全球華語大詞典》為例,從有標記形式、無標記形式和配例三個方面,分析其釋義中存在的相關不足與缺陷。文章提出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以及一個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前者指如何處理華語詞典與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之間的關系,給出的建議是“若即若離”;后者是怎樣確立一個合理的、可行的釋義模式,從而能夠準確呈現(xiàn)華語詞義的特點。

      關鍵詞 華語 普通話 詞義 詞典

      一、 問題的提出

      所謂“隱性差異”,是李行?。?013)著眼于海峽兩岸詞匯差異的“顯著”程度及相關詞典釋義等的不同所提出的概念,與之相對的是“顯性差異”。后者指的是人們容易感知、對比釋義也較簡便的差異,如同名異實、異名同實、一方特有詞語等;前者則指那些比較復雜、也比較隱蔽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義項、色彩、搭配、使用頻率、方言和異形等方面。之后,徐復嶺(2014a)又對隱性差異進行了重新界定,統(tǒng)稱為“同形同義異用詞”,并歸納為使用范圍不同、搭配對象不完全相同、語法特點不同、文化附加義不同、色彩附加義不同,以及活躍程度和使用頻率不同等六種類型。我們把上述概念用于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對比研究,由此完成了兩篇論文:《論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2021a,以下簡稱《論》)和《再論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2021b,以下簡稱《再論》)。

      在《論》中,我們首先指出,就華語與普通話的詞匯對比而言,真正普遍存在的是各種隱性差異,因為它們的顯著度不高,甚至在一般情況下隱而不顯,所以受關注程度不高,研究成果也較少,因此亟待加強,而這也必將成為全球華語詞匯對比研究中一個新的增長點。另外,我們還提出了認定隱性差異的基本標準:一是典型的、已入典的詞,具體的判定依據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xiàn)漢》)第7版和《全球華語大詞典》(以下簡稱《華語》)均已收錄;二是《華語》中均未做使用地域標注,這表明它們在詞典編纂者(其實也代表一般研究者)的認識中都屬于華語通用詞;三是以上兩部詞典的釋義均一致或基本一致(只做個別字詞等的增減或調整),這表明《華語》的編纂者不認為其意義在華語與普通話之間存在差異;四是語料的檢索結果顯示,都有不低的使用頻率,基本都屬于常用詞范圍。

      以上四點中的前三點其實已經說明,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各種隱性差異與相關詞典之間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可以且應該從這一角度來觀察各種隱性差異,當然也可以由后者來反觀前者某些方面的得與失。已完成的兩篇論文基本都屬于在前一方面所做的工作,而本文則立足于后一方面,由隱性差異入手,來考察與分析華語詞典釋義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在《再論》中,我們進一步強調了以下幾點:第一,隱性差異是在長期使用中積淀下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意義和用法,有別于使用頻率較低的臨時語境義和臨時修辭用法,所以越是常用的詞語,其意義和用法往往越復雜,在兩區(qū)或多區(qū)之間存在隱性差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并且實際上業(yè)已存在的隱性差異也確實很多;第二,隱性差異在實際語言運用中的具體表現(xiàn),大致包括有無之別、范圍大小之別以及程度高低之別;第三,相對于顯性差異,在華語詞匯及其對比研究中,隱性差異更值得注意和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其大致涵蓋了詞匯及其使用的各個方面,具體的差異事項眾多,以及相關的研究目前少之又少。另外,《再論》還討論了隱性差異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其中涉及華語工具書及其編纂,并以《華語》的釋義為例進行了說明。比如“配套”,上述兩部詞典都只列動詞義,但是華語中此詞經常用為名詞,而該詞典對此卻沒有反映。在“隱性差異觀”下,《華語》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不變應萬變”,即把大量的含有某種隱性差異的詞語當作華語通用語,沿用或基本沿用《現(xiàn)漢》釋義,由此就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實際存在的各種差異,并因此而給出一些不準確、甚至不正確的信息。

      限于篇幅,上述兩篇論文對《華語》中存在的相關問題討論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因此上述結論的依據也就不夠充分,故此問題還有進一步調查與證明的必要,而這也就是本文寫作的基本動機與緣由。

      本文中,我們以目前規(guī)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華語》為對象,來進行相關問題的考察、說明與分析。該詞典出版于2016年,為了便于進行合理對比,我們使用出版于2012年的《現(xiàn)漢》第6版作為比較對象。[1]本文沿續(xù)前兩篇論文的提法,所說的“華語”主要是指馬來西亞華語。我們認為,馬來西亞華語在全球華語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因此非常值得且應花大氣力進行更加充分的研究。

      二、 《華語》釋義的不足之處

      我們認為,《華語》中存在的與隱性差異相關的不盡人意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釋義方面,所以我們主要從這方面著手來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

      《再論》中,我們引用張志毅、張慶云(2000)在討論義位時所用的一組基本概念,來重新認識與界定隱性差異的性質及范圍,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是“陪義”和“義域”,前者大致與傳統(tǒng)語義學、詞匯學所說的“色彩”相當,是義位的附屬語義特征,包括屬性陪義、情態(tài)陪義、形象陪義、風格陪義、語體陪義、時代陪義、方言陪義、語域陪義和外來陪義等;后者則指義位的量,是義位的意義范圍和使用范圍,具體包括大小域、多少域和語用域。我們認為,上述概念及其分類的具體所指基本都屬于隱性差異范疇。

      《現(xiàn)漢》中,對上述各種陪義,很多都采取“有標記”形式加以明示,如三角括號加簡稱,圓括號加簡短說明等;至于不同的義域,則多為“無標記”形式,一般情況下不做具體說明,這大概與《現(xiàn)漢》默認的讀者群是“普通話語者”有直接關系。針對以上兩種不同情況,我們在下文首先據此分類,對二者分別進行調查分析。此外,配例是釋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我們也單獨立類進行討論。

      (一) 有標記形式的釋義

      馮海霞、張志毅(2006)總結歸納了《現(xiàn)漢》第5版所集中標注的情態(tài)、語體、時代、語域、方言和外來六類陪義,其中隱性差異表現(xiàn)最充分、《華語》釋義中問題也最集中的是前三類,且這三方面的問題幾乎都與受《現(xiàn)漢》釋義影響有直接關系。《現(xiàn)漢》中以標記形式為有些詞加注了陪義,《華語》對此多有沿用,而由此就造成問題,因為華語實際使用并不支持該陪義,從而使得釋義不準確甚至不正確。

      1. 情態(tài)陪義

      馮海霞、張志毅(2006)共列出了16類情態(tài)陪義,即褒義、貶義、敬辭、謙辭、委婉避諱、驕傲、客套客氣、惋惜、喜愛、親昵、厭惡憎惡、輕蔑鄙視、譏諷嘲笑、戲謔、斥責、詈罵,《現(xiàn)漢》一般都以括注的形式標明。上述16類陪義中,數(shù)量較多的是褒貶義,以下就先以此為例進行說明。

      《華語》有時注意到華語與普通話詞語在情態(tài)陪義上的差異,并在釋義中加以反映,如“一小撮”的釋義是“數(shù)量詞。指很少的量(用于人時含貶義,在新加坡等地是中性詞)”。按,《現(xiàn)漢》各版均未收“一小撮”,李行健主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1版收錄,但未加注陪義,從2010年第2版起加注陪義,即“可用手指撮取的一點兒,形容為數(shù)很少(用于人時含貶義)”。兩相比較,《華語》關于“一小撮”普通話情態(tài)陪義的標注或許來自《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2版,而這完全符合普通話實際使用情況;加注“在新加坡等地是中性詞”,則說明華語與普通話有所不同,即存在隱性差異。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情況并不多見。

      我們在《論》中討論了“斃命”一詞,此詞《現(xiàn)漢》第6版釋為“喪命(含貶義)”,《華語》的釋義是“喪命;死亡(多含貶義)”。后者雖然在括注中增加了一個“多”,似乎是增加了一些相對性,但是仍然與事實不符:華語中,“斃命”屬于相當?shù)湫偷闹行栽~。我們曾就此做過一項簡單的調查:在馬來西亞著名華文媒體光華網的近400萬字語料中,共有“斃命”用例65個,全部用于中性的表達,如下例:

      瓜拉古樓一名獨居中年華裔男子,疑爬上屋頂維修屋頂時失足或病發(fā)暴斃,斃命約3天后在今日才被發(fā)現(xiàn)。(20190409)[2]

      也就是說,華語“斃命”一詞與普通話存在隱性差異,表現(xiàn)為情態(tài)陪義(貶義)的有無之別,《華語》本應反映這一差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排除《現(xiàn)漢》釋義“干擾”,去除其括號加注的陪義,或者是另做相關的說明(詳下)。

      以下再舉一個譏諷類情態(tài)陪義的例子。

      “道貌岸然”《現(xiàn)漢》第6版釋義為“形容神態(tài)莊嚴(現(xiàn)多含譏諷意)”,《華語》則為“形容神態(tài)莊重,一本正經的樣子(現(xiàn)多含譏諷義)”,后者完全沿襲《現(xiàn)漢》的情態(tài)陪義。然而,“道貌岸然”在華語的實際使用中,與普通話并不完全相同,很多時候并不含譏諷義,例如:

      前馬青總團長翁詩杰……道貌岸然地指出《大專法令》的矛盾之處:“……一方面大專生應該參與組織活動,另一方面大專院校卻以《大專法令》約束他們。(馬來西亞獨立新聞在線20051006)

      第五任首相阿都拉上臺以后,道貌岸然誓扮演改革者的角色,在掌權后兩個月內成立了馬來西亞皇家警察委員會,展現(xiàn)其欲清除警察部隊腫瘤的決心。(同上 20051203)

      不僅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華語也是這樣,后者的用例如:

      美國選民現(xiàn)在莫不將戈爾與小布什作一比較,戈爾政治經驗豐富,小布什處事靈活;戈爾顯得一本正經、道貌岸然,小布什則具有親和力;戈爾得到下層貧民、少數(shù)族裔及黑人的支持,小布什似乎受到中產階級以上人士的青睞。(《聯(lián)合早報》20030720)

      上述事實說明,“道貌岸然”在兩地的具體使用中也存在隱性差異,《華語》不應完全沿襲《現(xiàn)漢》的陪義標注,而應將其去除,或者是比照前述“一小撮”的標注形式,說明其在普通話中多含譏諷義,而華語中有時不含此義。[3]

      2. 語體陪義

      語體陪義方面,《現(xiàn)漢》的顯著標注形式是加“〈書〉”或“〈口〉”,前者指用于書面語體,帶有文言色彩,后者則說明屬口頭語體,帶通俗色彩,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前者。

      華語與早期國語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保存了大量該階段的詞義和用法,而這些在普通話中則趨于萎縮,甚至退隱。我們所見,有不少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地提及這一點,比如周清海(2008)指出:“1949年之后,各地華語與現(xiàn)代漢語標準語分別發(fā)展。各華語區(qū)保留了‘國語的許多特點,受‘國語的影響是巨大的。各地的華語也沒有經歷過類似近期中國社會的激烈變革與變化,受現(xiàn)代漢語標準語的影響也很少。各地華語又受到不同外語的影響,各地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也不同,和大陸的差距更大,因此造成了各地華語之間,各地華語和現(xiàn)代漢語標準語之間出現(xiàn)差異?!?/p>

      這方面存在的問題是,《現(xiàn)漢》根據普通話的實際,對某些詞語的語體陪義做了“〈書〉”的標注,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華語》在很多釋義中也沿用不改,則與華語的實際使用情況不符,從而造成釋義“失真”。

      例如“福祉”,《現(xiàn)漢》第6版的釋義是“〈書〉福氣;幸?!保度A語》則是“〈書〉幸福;福氣:發(fā)展經濟是為了人民的~”。兩相比較,后者只是顛倒了前者的順序,另外又加了一個配例。我們認為,這個例子倒是能夠反映華語實際,因為此詞基本屬于[-書]的中性詞,但是這樣一來它就與前邊加“〈書〉”的陪義標注相抵觸了。

      華語中,“福祉”多為不具有明顯書面語色彩的一般性使用,例如:

      他說,政治應是為人民帶來福祉與提供更好的,而不是大開倒車。(20181122)

      土著團結黨主席兼內政部長丹斯里慕尤丁希望柔佛州務大臣撤換后,州政府能順利運作及專注在州內發(fā)展,照顧人民福祉。(20190414)

      再如“聆聽”,《現(xiàn)漢》第6版釋義是“〈書〉聽:凝視~|~教誨”?!度A語》為“〈書〉聽:~指教”。后者把前者第二個配例的“教誨”改為“指教”,似乎說明其編纂者已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此詞在兩地的差異,但根本問題是后者依然沿用了前者的陪義標注。

      以下在華語中的用例均看不出“聆聽”具有“〈書〉”的陪義:

      他披露,早前在聆聽今年未能獲得該獎學金學生所面對的問題后,認為政府應該履行承諾,即繼續(xù)為這批優(yōu)秀學生提供獎學金到海外深造。(20160327)

      該項匯報會是周日早上10時于該公居民會所展開,現(xiàn)場可見逾50名關心后山發(fā)展計劃的居民踴躍出席聆聽,且來自朝野政黨的4名丹絨武雅區(qū)候選人坐在前排聆聽。(20180429)

      3. 時代陪義

      《現(xiàn)漢》給一些義位標注了“古代、早期白話、舊時、舊指”等信息,這就是其時代陪義的標記形式。上文我們簡單提及華語與早期國語的一致性,以及與“現(xiàn)代漢語標準語”即普通話的差異,而《華語》未能充分注意到這一點,由此造成一些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在時代陪義的標注方面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所以更應引起注意。

      黃妙蕓(2010)在討論馬來西亞華語與普通話的“同形異用詞語”時,列出“廢棄與沿用”一項,指出有些詞語在中國大陸出版的《現(xiàn)漢》等語文工具書中,被注明是“舊稱”,早就廢棄不用,并為新詞新語所取代,但至今仍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所用。文中列舉了“哀啟、得直、店東、過堂、回教、回教徒、回教堂、農夫、女傭、泣謝、書記(辦理文書及繕寫的工作人員)、堂費、通譯、同僚、郵差”等例詞,并且認為“這類詞語已成為馬來西亞華語詞匯同普通話詞匯的區(qū)別性標志”。

      以下我們就從黃文所列舉的例詞中選取若干個加以考察說明。

      在這方面,《華語》有些釋義注意到了兩地區(qū)別,比如“同僚”,《現(xiàn)漢》第6版釋義是“舊時指同在一個官署任職的官吏”,而《華語》則為“同在政府部門任職或在同一個政府部門任職的官員的互稱”。后者釋義時把時間陪義去除,這是符合華語實際的。[4]再如“郵差”,《現(xiàn)漢》第6版釋為“郵遞員的舊稱”,而《華語》則只釋為“郵遞員”,另加說明“用于港澳臺新馬等地”。與此相同的還有“回教、回教堂”等。然而,就目前所見,這種情況并不太多,《華語》更多的是沿襲《現(xiàn)漢》的時間陪義標注,從而造成其與華語實際語用情況不符。

      比如“農夫”,《現(xiàn)漢》第6版釋義為“舊時稱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男子”,《華語》則為“舊指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男子”。但是,此詞在華語實際語用中仍然使用,例如:

      亞依淡有農地,三不五時有農夫將農作物帶到巴剎售賣,所以亞依淡可說是個自供自足的城鎮(zhèn)。(20160202)

      據悉,檳州共有1萬2000公頃稻田,涉及5500名農夫,政府每英畝稻田津貼2800令吉。(20180831)

      “過堂”《現(xiàn)漢》第6版釋為“舊時指訴訟當事人到公堂上受審問”,而《華語》是“舊指訴訟當事人在公堂上受審問”。此詞在馬來西亞華語中有一定的使用頻率,在光華網語料中使用了110次,如果與以下幾個詞的使用頻率相比,實在不算太低:“審問”5次,“審判”31次,“審理”76次。此詞也是在華語實際語用中仍然使用的,例如:

      被告與其他兩名“伊斯蘭國”成員,涉及蒲種酒廊襲擊案和意圖襲擊新山娛樂場所及華人神廟的案件,將于本月28日過堂。(20160909)

      主控官西蒂阿麗娜基于需要等待死者的解剖報告及化學報告,要求推事?lián)袢兆尡桓孢^堂。(20170830)

      按,后例中的“推事”也存在上述問題:《華語》也基本沿襲了《現(xiàn)漢》第4版及以前各版的“舊時法院的審判員”。[5]

      此外,《華語》中還存在與此相關的其他問題。比如“兼差”,《現(xiàn)漢》第4版釋為“舊時指兼職”,從第5版起取消上述時間陪義標注,根據名、動兩種詞性分列兩個義項,均釋為“兼職”;而《華語》則加標,釋為“舊指兼職。用于港澳新馬等地”。由此,就帶來了一個矛盾:既然是“舊指”,那也就不屬于現(xiàn)在的用法,自然就與后面明確指出的“用于港澳新馬等地”相抵觸。查《華語》的前身《全球華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0),該詞釋義與《現(xiàn)漢》第5版及以后各版基本一致,釋為“義指兼職”。似更為恰當。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此詞在馬來西亞華語中仍然使用,例如:

      后來我也陸續(xù)在一些家庭生日會中兼差小丑好幾次。過后這副業(yè)也漸漸地變成我的正業(yè)。(《亞洲時報》20170223)

      劉男頻稱酒醉外宿友人家,也說早上兼差殯葬業(yè)、晚上正職男公關。(e南洋20170809)

      (二) 無標記形式的釋義

      以上討論的是以有標記形式明確標注陪義的詞,另外在上述兩部詞典的釋義中,還有很多詞未做這樣的標注,但實際上在具體使用中仍有陪義以及義域等方面的差異,此時華語詞典如何處理,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6]

      1. 情態(tài)陪義

      上述兩部詞典中,有一些在情態(tài)陪義方面有差異的詞語未做相應標注。比如“親臨”,黃妙蕓(2010)指出,其在普通話是褒義,屬尊敬用詞,用于上級、長輩親自到某處,而馬來西亞華語無此分別。此詞《現(xiàn)漢》第6版釋義是“親自到(某處):~其境|~現(xiàn)場|~指導|~抗洪前線”,《華語》則是“親自到(某處):~現(xiàn)場|省長~災區(qū)指導抗旱”。普通話中“親臨”的上述褒義通過《現(xiàn)漢》第6版釋義中的“親自”以及配例可以基本體現(xiàn)出來,而《華語》也照搬這兩個要素,但與華語的實際使用情況有一定的距離。例如:

      為了完成這個心愿,我就遠赴祖地江蘇無錫梅里向老祖宗稟報,并帶了總務漢基,親臨了梅里泰伯廟、無錫新區(qū)錫山泰伯陵、江陰申港季子祠、丹陽市延陵鎮(zhèn)九里季子廟,以及常熟市仲雍墓。(20160419)

      一觸即通優(yōu)惠卡只限檳州子民及在檳州工作的外州人士,親臨檳城大橋公司銷售柜臺購買。(20180814)

      前例“親臨”用于自己,與一般褒義用法明顯不同,所以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此處并不含有這樣的陪義;而后例中用之于普通的“子民”和“人士”,大致也可以進一步印證前一例所反映的事實。

      不過,陪義方面,這種情況似乎不太多,而義域方面則比較多見。

      2. 義位的意義范圍:大小域

      如前所述,與隱性差異相關的,除了各種陪義外,還有詞的義域,即義位的意義范圍和使用范圍,《華語》釋義有時也未能反映兩地詞語與此有關的隱性差異。

      以下先討論義位的意義范圍,即大小域。

      大小域主要是指義位的適用范圍有別。比較多見的一種情況是,華語某一詞語的適用范圍大于普通話,能在更多的場合下或語境中使用,而《華語》對此卻缺少明確的說明,未能指出華語與普通話的區(qū)別。

      比如,《再論》中討論了“人士”一詞,此詞《現(xiàn)漢》第6版釋義為“有一定社會影響的人物:民主~|各界~|黨外~|愛國~”。《華語》的釋義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或影響的人物:知名~|民主~|各界~”。普通話中,“人士”長期以來基本都在上述釋義范圍內使用,而華語卻并非如此。汪惠迪(1999)《時代新加坡特有詞語詞典》以“人”來對釋“人士”,并且在“說明”中指出,“新加坡‘人士的使用范圍相當寬,不論有無社會影響,也不論是否需要用尊稱,都可以用‘人士,幾乎到了無‘人不是‘人士的地步……香港臺灣地區(qū)、馬來西亞也這樣用”。汪先生所述與我們所了解的情況完全相同,由此看來,《華語》釋義顯然不夠準確,未能反映華語此詞的內涵特點及其與普通話的差異。

      再比如“表揚”,《現(xiàn)漢》釋為“對好人好事公開贊美”,《華語》則為“對好人好事公開稱贊”。我們曾經調查過臺灣地區(qū)“國語”中此詞的意義和用法,結論是“表揚=表彰≈表獎≈獎勵”,也就是“表揚”經常與普通話的“表彰”“表獎”和“獎勵”構成同義詞。(刁晏斌2017)333-336根據實際的語用情況,上述“表揚=表彰≈表獎≈獎勵”還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來表達,即“表揚≈表揚+表彰+表獎+獎勵”,而這大致就可以說明“表揚”一詞的意義范圍。我們在《論》中已經證明,華語中“表揚”的使用情況與臺灣地區(qū)“國語”完全相同,但是《華語》的釋義卻并未反映此詞的兩地差異。這樣的差異性用例如:

      由ntv7主辦的《2017金視獎》今晚于實達阿南會展中心舉辦,并頒發(fā)37個獎項表揚本地出色的電視作品。(e南洋20170521)

      今日的儀式上有103人獲卡利頒發(fā)表揚獎狀,除了警務人員,還包括19名公眾人士與媒體從業(yè)員。(同上20190714)

      3. 義位的使用范圍:伙伴域

      這里的伙伴域,按馮海霞、張志毅(2006)的說法,是指義位組合搭配的數(shù)量范圍,而我們認為,這樣數(shù)量范圍的“外化”,就是義位的使用范圍。

      黃妙蕓(2010)指出有些華語詞與普通話有指大與指小之別(其實就是義位組合搭配的數(shù)量范圍不同),比如“擁有”在普通話中指大的色彩很明顯,而在馬來西亞華語中,則可指一般事物。此詞《現(xiàn)漢》第6版釋義為“領有;具有(大量的土地、人口、財產等):柴達木盆地~2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我國~豐富的水電資源”。《華語》則為“擁有;領有;具有:~先進的設備|~豐富的資源”。兩相比較,《華語》雖然去掉了《現(xiàn)漢》釋義括號中的提示性內容,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華語與普通話的上述區(qū)別,但是無論其釋義還是舉例,都沒有明確表明此點。以下是華語中“擁有”的“指小”用法,而這樣的用例并不少見:

      一名33歲男子因擁有一條由子彈改裝成的子彈項鏈,遭警方逮捕。(20190615)

      根據律師資料,楊祖強擁有事發(fā)當時的不在場證據,也有證人可以佐證。(20190711)

      嫌犯為39歲男子,擁有5項犯罪前科。(20190729)

      再比如“婦人”,《現(xiàn)漢》第6版釋為“已婚的女子”,《華語》為“已婚的婦女”。二者幾乎無別,但是具體的使用情況有別。普通話中,“婦人”用得不多,并且基本是受限的,主要用于引用古書、古舊色彩濃厚的表達形式,以及有海外背景的語境等,因此適用范圍相對較小。上述限制在華語中并不存在,“婦人”的適用范圍相對較大,例如:

      一名婦人在紐西蘭首都威靈頓一個海灘上,發(fā)現(xiàn)一條不知名生物,擁有龍頭、超長脊柱骨,長長的身軀似蛇身,又似八爪魚腳,婦人初以為該生物屬鰻魚類,不過其后專家表示,原來該生物是魔鬼魚。(20160211)

      莫布利當年在醫(yī)院出世僅8小時,就被一名冒充護士的婦人拐走。(20170114)

      此外,我們在《論》中還以“揭露”一詞為例,討論了有些詞因為總是與貶義性或消極性語言片斷共現(xiàn),久而久之就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這一感情色彩,具有了消極的語義韻,(衛(wèi)乃興2002)而這種語義傾向是由搭配成分所顯示的。華語與普通話相比,有些詞語的語義韻有所不同,具體表現(xiàn)之一就是伙伴域大小的不同,而這也構成了二者隱性差異的一個方面。李玉紅、方清明(2019)考察了馬來西亞華語中一些名詞的語義韻變異現(xiàn)象,如“論調、氣焰、野心”在普通話中是貶義詞,多用于消極語義韻,而馬來西亞華語有時也有中性語義韻的用法。普通話的“揭露”具有消極語義韻,《現(xiàn)漢》的釋義是“使隱蔽的事物顯露:~矛盾|~問題的本質|陰謀被~出來”,上述消極語義韻主要是通過配例呈現(xiàn)的;《華語》的釋義是“使隱蔽的事物暴露:~本質|~真相|~隱情”。二者相較,看不出明顯的差異。然而,華語中“揭露”有時并沒有消極的語義韻,大致義同中性語義韻的“披露”。例如:

      人民公正黨在年初揭露的相關候選人名單中,顯示該黨無意出戰(zhàn)朋嶺區(qū)。(20160418)

      上周,就有媒體揭露,敦馬會晤在野黨領袖,出席者包括前巫統(tǒng)副主席拿督斯里希山慕丁、伊斯蘭黨副主席阿末三蘇里、總秘書拿督達基尤丁、砂拉越政黨聯(lián)盟黨鞭法迪拉。(20190806)

      (三) 配例中存在的問題

      配例是詞典釋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復嶺(2014b)指出,“示例是語文詞典編寫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無論規(guī)范性語文詞典還是描寫性語文詞典都是如此。好的例證可以輔助釋義、印證詞性、展示用法”。華語與普通話存在大量可能不太適合或者是較難在具體釋義中呈現(xiàn)出的隱性差異,但它們畢竟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詞典理應有所反映,此時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法就是在配例中進行體現(xiàn)。

      《華語》配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配例失衡

      配例失衡指的是,釋義中已經給出了某一義項或義項的一部分,而沒有相應地給出與之相配的用例,由此造成配例與釋義未能完全對應。

      比如“提拔”,《現(xiàn)漢》第6版的釋義是“挑選人員使擔任更高的職務:~干部”。《華語》釋為“選拔人員使擔任更高的職務;選拔提升:~干部”。華語中,“提拔”的義域不限于官員以及職務,也可以用于一般的對象及范圍,由此而與普通話形成一定的隱性差異。例如:

      他昨晚在威中籃球分會第55周年聯(lián)歡宴上說,希望州政府也能撥款提升籃球設備,通過各項管道和比賽提拔年輕的籃運人才,進而提高我國的籃球水平。(《光明日報》20181207)

      為表揚對電影界作出貢獻,以及提拔有潛質的電影人,這屆金環(huán)獎也歡迎世界各地擁有3部指導作品或以下的新導演報名參賽。(e南洋20190221)

      《華語》針對這一點,增加了“選拔提升”義,這是非常有見地的,但配例卻沿用《現(xiàn)漢》,新增義沒有以配例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或印證,從而失去必要的支撐,造成失衡。

      再如“便利”,《現(xiàn)漢》第6版釋義為“①使用或行動起來不感覺困難;容易達到目的:交通~|附近就有商場,買東西很~。②使便利:擴大商業(yè)網,~群眾”?!度A語》釋義為“①沒有阻礙;容易做到:交通~。②使便利:~群眾”。后者基本沿用前者,但對前者的第一個義項做了較大改動,包括去掉了與“容易達到目的”相配的第二個用例,由此“沒有阻礙;容易做到”這兩個表述僅有一個配例,從而造成配例失衡。華語中,“容易做到”義比較常用,例如:

      海灘與住宿僅有一步之遙,要看流星雨更加便利。(20170811)

      此外,Carousell也提供搜尋距離及地點的功能,方便面交,讓使用者能更輕松、更便利。(20171215)

      所以,《華語》應該根據這一語用實際,補上類似的配例,從而使其與釋義更加對應,也使得配例本身達到均衡。

      2. 配例失當

      這里的“失當”,主要是指配例不能充分、真實地反映華語實際,或者是與之有一定的距離,從而失去合理性與正確性。

      我們以“分子”為例。此詞《現(xiàn)漢》第6版釋義為“屬于一定階段、階層、集團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知識~|積極~|投機~”?!度A語》則為“屬于一定的階級、階層、集團的人;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知識~|積極~”。就華語的實際語用情況而言,“分子”的組合范圍更廣,如果在具體的釋義中無法反映,那么至少應該在配例中有所體現(xiàn)。比如,在計算機技術非常發(fā)達、大數(shù)據及其應用日益普遍的情況下,如果能借助于語料統(tǒng)計的結果選取配例,必將大大增強其客觀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比如,我們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約3億字的“東南亞華文媒體語料庫”中對一些較為常見的“~分子”進行調查,《現(xiàn)漢》第6版所收的“知識分子”共有1129例,表明這一組合形式在華語中也比較常用,因此可以在配例中保留。至于“積極分子”,普通話中相當常用,所以《現(xiàn)漢》第6版的選擇是合理、恰當?shù)?,但是對華語而言卻并非如此:其在上述語料庫中只有54例,表明遠非常用形式,因此可以考慮替換。普通話中極少見到的“不良分子”在該語料庫中有58例、“中堅分子”有61例、“精英分子”有65例、“滋事分子”有68例、“狂熱分子”有87例,它們都比“積極分子”更有資格在配例中出現(xiàn),這樣有助于形成一個相對“互補”的分布,并且可以擴大其對語言使用情況的覆蓋面。

      另外,華語中的“分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其獨立性遠比普通話強,如:

      我們在31年前成為北鐘大家庭的一分子,獲昔日校長及老師栽培,成就今日的我們。(《光明日報》20170917)

      警方關注及監(jiān)督州內23個選區(qū)熱點,并將監(jiān)督440名可能在大選期間進行滋擾的分子,以確保大選順利進行。(《光明日報》20180412)

      因此,如能再增加一些這樣的配例,無疑會對華語此詞的使用情況反映得更全面充分。

      3. 配例不足

      這里指的是配例相對于語言事實而言的不充分性,上文在提及“分子”一詞的獨立性時已經涉及這個問題,此處再舉幾例分析說明。

      比如“灌輸”,《現(xiàn)漢》第6版釋義有二:一是“把流水引導到需要水的地方”,二是“輸送(思想、知識等):~愛國主義思想|~文化科學知識”?!度A語》與《現(xiàn)漢》第6版義項二相對應的釋義是“指輸送某種思想或知識:~愛國思想|~科學知識”。此詞在兩地的語法義差異(這也是隱性差異的一個方面)表現(xiàn)在第二個義項,《現(xiàn)漢》第6版釋義所舉的兩個例子反映了其基本用法,即只能帶一個受事賓語;而華語中此詞卻經常帶雙賓語,屬于常規(guī)用法。我們在《論》中舉了不少這樣的例子,以下再舉一例:

      高淵國際青商會主席譚裕興表示,該會配合國慶日舉辦幼童和平填色比賽,用意是要灌輸幼童世界和平觀念,因和平思維應該從幼兒開始。(20170820)

      《華語》配例對此沒有反映,由此就形成了配例不足的問題。

      與此類似的再如“幫忙”,《華語》釋為“幫助別人做事或解決困難:一家辦喜事,親戚都來~”,但是,已有多項研究成果指出,華語中“幫忙”經常用為及物動詞,比如陳重瑜(1986),陸儉明、張楚浩、錢萍(1996/2015)等,雖然討論的是新加坡華語,但是馬來西亞華語完全相同。因此,如果能補一個及物動詞用例,似更充分。

      “愛戴”一詞《現(xiàn)漢》第6版的釋義是“敬愛并且擁護:~領袖|受到人民群眾的~”,而《華語》則為“敬愛并擁護:王市長為官清廉,深受市民~”。由以上釋義及配例看,“愛戴”均只用于人,而在華語中,此詞還可以用于“物”。例如:

      開辦“國家知識課程”的目的之一,是“形塑公務員身心的自制力,以便提高他們對國家及政府的愛戴”。(馬來西亞獨立新聞在線20060303)

      如果說,這里“愛戴”的對象“國家”和“政府”還是由人構成的,因此與原義還比較接近的話,那么以下“愛戴”的對象就完全與人無關了:

      童星賀歲專輯方面,則以“巧千金”及“小甜甜”的過年歌最受家長和小朋友的愛戴。(《光明日報》20070216)

      我們的產品廣受各階層消費者的愛戴與贊譽,并獲得ISO 2008國際水平的認證。(《華僑日報》20110806)

      《華語》如果能在釋義中把“敬愛”改為“喜愛”,另外再添加一個指物的配例,上述問題基本就不存在了。

      三、 由上述不足帶來的問題與挑戰(zhàn)

      造成華語詞典中存在上述不足的最重要原因是已有華語與普通話詞匯對比研究對隱性差異較少關注,相關成果很少。我們在《再論》中討論了隱性差異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其中第一點就是針對華語研究而言的,主要列出了以下五點:一是可以給華語詞匯對比研究帶來新的增長點,二是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鮮活語言事實,三是可以促使研究思想與方法的改變,四是有助于華語研究理論的建設和完善,五是具有輻射潛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類推到詞匯以外其他方面的對比研究中。如果結合本文論題,則還可補充以下一點:為華語詞典編纂輸送重要的概念和觀念,以及更多的相關知識,促使其更加完善。

      以下,我們就圍繞這一點來談談華語工具書釋義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一) 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們認為,現(xiàn)在迫切需要考慮并給出答案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理華語詞典與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的關系,在這里可以具體化為《華語》與《現(xiàn)漢》的關系。

      其實,這個問題的背后是華語觀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太過重大,本文無力進行討論,所以這里只是結合上述諸多不足之處,從“操作”的層面,來談《華語》與《現(xiàn)漢》之間的關系。

      在編纂華語詞典時,一定要有一個甚至多個參照,其中前出且影響巨大的《現(xiàn)漢》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說到參照,其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在《現(xiàn)漢》釋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斟酌損益,從而給出符合華語實際的釋義。比如“安插”一詞,《現(xiàn)漢》第6版釋義是“把人員、故事情節(jié)、文章的詞句等放在一定的位置上:~親信”?!度A語》則釋為“把人或事物放在一定的位置上:~親信|~些新節(jié)目”。兩相比較,《華語》釋義更具概括性,并且分別就“人”和“事物”舉例,這樣更有針對性,也更能反映華語實際。

      相反,如果脫離《現(xiàn)漢》另辟蹊徑,有時效果可能并不好。比如“報復”,《現(xiàn)漢》第6版釋義為“打擊批評自己或損害自己利益的人”,而《華語》則是“古時指報恩或報仇,現(xiàn)指打擊批評或損害過自己的人”。后者分別加注前后相對的時間陪義,前者就存在問題:我們所討論的“華語”,其歷史不會長于一般所說的從五四時期開始確立的現(xiàn)代漢語,或稱“國語”(徐威雄2012;邱克威2014;周清海2016),所以對它而言,“古時”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后邊的“今指”也就多余了。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釋義顯然不如“緊跟”《現(xiàn)漢》更具合理性。

      但也正因如此,《華語》有些“緊跟”并未能根據華語實際語用情況及時做出適當調整,這也正是造成上一節(jié)所討論各種不足的原因。由此,給我們的提示和啟發(fā)是,作為獨立的、有特定覆蓋面及目標讀者群體的語文工具書,《華語》應更強調和突出自己的特點,而要做到這一點,單純從“技術”的角度說,我們認為其與《現(xiàn)漢》之間應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所謂“即”,當然是指一致性,《現(xiàn)漢》凝聚了幾代人的智慧,經過不斷的修訂,日臻完善,足以作為后出同類工具書的楷模甚至“底本”,《華語》的釋義也充分利用了這一寶貴資源;所謂“離”,是指在上述一致性的基礎上突出華語特點,反映華語實際,并由此與《現(xiàn)漢》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然,這一距離從發(fā)現(xiàn)到呈現(xiàn),都需要語言研究實績的支撐,但目前這些研究成果尚未在《華語》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因此,這是目前應該首先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二) 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zhàn)

      這里主要指的是如何確立一個合理的、可行的釋義模式,從而能夠完整、準確地呈現(xiàn)華語詞義與隱性差異有關的特點。

      從華語與普通話的各種隱性差異看華語詞典的釋義問題,會帶來新的研究課題,自然也帶來了這里所說的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比如,有些意義是否需要單列義項予以反映?徐復嶺(2014a)討論了海峽兩岸“夸張”一詞的隱性差異:都表“夸大”義,但大陸普通話只用于“言過其實”,而臺灣地區(qū)“國語”還可表示“行過其實”。華語的情況也同樣如此,例如:

      敘利亞的空域在近期變得異常擠擁,最夸張時在同一空域,更可以有多達30架戰(zhàn)機或無人機。(20151021)

      另一名魚販陳光健澄清,網絡上紛紛投訴海產價格漲得很夸張,但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離譜。(20160118)

      這里涉及的問題是,一些隱性差異是用分列義項的形式予以反映,還是調整某一義項的具體釋義來加以呈現(xiàn)?二者是否可以畫出大致的界線?

      黃妙蕓(2010)指出,“助手”一詞在普通話中所指對象的層級較高,而在馬來西亞華語中則指所有協(xié)助別人進行工作的人。《現(xiàn)漢》第6版此詞的釋義是“不承擔任務,只協(xié)助別人進行工作的人:得力~|給專家配備~”,而《華語》則為“協(xié)助別人工作的人:在手術中給主刀醫(yī)生當~”。兩相比較,無法分辨華語與普通話有什么實質性的不同,實際上就未能有效覆蓋以下這樣的用例:

      老板陳智斌受訪時表示,如今小販助手難請,一個月前在攤位上張貼的招聘兼職工啟事,卻只請到一個合適的人選。(20160118)

      按,此例前句中的“小販助手”,后句表述為“兼職工”,二者所指相同,足以證明這里的“助手”與普通話有相當?shù)木嚯x。以下二例也是如此:

      緬甸籍嘛嘛檔業(yè)者及助手疑被人尋仇,遭兇徒亂刀砍死,客死異鄉(xiāng)。(20151229)

      警方是在接獲情報后,于上周二突擊蘭瑙甘榜京納拉杜安一間住家逮捕一名41歲本地男子與助手,并起獲逾20把自制槍。(20190612)

      華語中“助手”上述“指小”的特點應當如何呈現(xiàn)?一個合理的選項是增加相關的配例,而另一個選項則是對不同的隱性差異分別以合適與合理的方式加以明確,并歸納總結不同的模式,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與可復制性。

      另外,配例問題也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同時也是上述挑戰(zhàn)的一部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其對華語詞典的作用、意義和價值,此外還有從技術的角度確定其選擇原則和取舍依據,以及“發(fā)現(xiàn)”程序等。

      為了更好地應對以上挑戰(zhàn),這里還要再強調以下幾點:

      第一,編纂華語詞典,“對比”的觀念與視角尤為重要,不對比,就難以抓住華語的特點及其與普通話等的細微差異,自然更遑論對其進行合理地呈現(xiàn)了。這方面我們做得還很不夠,需要進一步做出更多努力。

      第二,編纂華語詞典,首先的考慮和目標是便于全球華人的溝通與理解,在大數(shù)據時代的今天,語言研究已經進入語料庫語言學時代,辭書編纂自然也離不開語料庫,并且還應該是大規(guī)模、實時性的語料庫,這樣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當今各地華語的實時使用情況,才能為詞典釋義提供更多的前景及背景知識。

      第三,以往編纂華語詞典,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各言語社區(qū)的學者,這自然是完全應該的,但是其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問題,而重要的一點是,即使是所謂的native speaker(母語者),對本地語言的了解和認知可能也會有一定的偏差甚至死角,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習焉不察”。此時,非母語者的深入對比觀察,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補充、干預就非常必要了。

      附 注

      [1]我們不選擇《現(xiàn)漢》第7版,是因為它出版于2016年9月,而《華語》出版于2016年4月,二者在時間上沒有拉開距離,看不出前后之間的繼承或因襲關系,因此不具備進行對比的客觀性與合理性。

      [2]本文用例多取自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光華網,為省篇幅,凡出自該網的例句只標時間,其他用例則標注出處與時間。

      [3]這里涉及《華語》的編纂原則和總體內容安排等重大問題,如果既立足于普通話區(qū),又要突出其他地區(qū)的特點,那就不是簡單的去除《現(xiàn)漢》陪義了。另外,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如果直接說“華語中如何如何”,存在以偏概全的風險,因為馬來西亞華語并不能代表整個華語。上一例“斃命”建議修改的內容雖然沒有明確這一點,但實際上仍然存在這個問題。這一點給我們的“明示”是,詞典釋義離不開具體語言事實研究的支撐:如果沒有隱性差異研究的大量成果,《華語》釋義存在的諸多相關問題就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以本文給出的實際用例為依據,對“道貌岸然”的情態(tài)陪義,至少可以這樣說:普通話中多含譏諷義,新馬地區(qū)有時不含此義。不過,為了避免主觀性,以下我們主要分析問題而不再給出“解決方案”。

      [4]不過,這里的釋義仍有問題:華語中“同僚”有時并非指稱“官員”,另外也不一定是在政府部門任職的。以下各舉一例:

      警方立即展開長達20分鐘追逐戰(zhàn),該名司機最終在20多公里處被隨后追上的負傷警員和前來支援的同僚圍捕。(20170201)

      3名遭匪徒捆綁的保安人員,在凌晨6時許被剛來上班的同僚發(fā)現(xiàn)及解困后,立即向部門主管投報,再前往金寶警局報案。(20161030)

      [5]《現(xiàn)漢》從第5版起刪除“推事”條。

      [6]這些未加陪義標注的詞語,似乎其相關陪義等的“顯著度”要低于已加標注的詞語,那么,它們是否需要在華語詞典中予以標注,如果需要,取什么樣的形式更加合理,要不要與“已加類”有所區(qū)別?類似的問題還有不少,它們都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參考文獻

      1. 陳重瑜.新加坡華語語法特征.語言研究,1986(1).

      2. 刁晏斌.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3. 刁晏斌.論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語言文字應用,2021a(1).

      4. 刁晏斌.再論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世界華文教學,2021b(1).

      5. 馮海霞,張志毅.《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體系的創(chuàng)建與完善——讀《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國語文,2006(5).

      6. 黃妙蕓.從漢語走向國際化看區(qū)域華語詞匯變異——以馬來西亞為例.八桂僑刊,2010(4).

      7. 李行健主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1—2版).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 語文出版社,2004、 2010.

      8. 李行健.兩岸差異詞再認識.北華大學學報,2013(6).

      9. 李宇明主編.全球華語大詞典.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6.

      10. 李玉紅,方清明.馬來西亞華語名詞語義韻變異現(xiàn)象考察.華文教學與研究,2019(2).

      11. 陸儉明,張楚浩,錢萍.新加坡華語語法的特點.∥郭熙編.全球華語研究文獻選編.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2015.

      12. 邱克威.《叻報》的詞語特點及其詞匯學價值管窺.語言研究,2014(4).

      13. 汪惠迪.時代新加坡特有詞語詞典.新加坡: 聯(lián)邦出版社,1999.

      14. 衛(wèi)乃興.語義韻研究的一般方法.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4).

      15. 徐復嶺.試論兩岸同形同義異用詞.武陵學刊,2014a(1).

      16. 徐復嶺.關于編纂“大華語詞典”的設想與建議.濟寧學院學報,2014b(5).

      17. 徐威雄.馬新華語的歷史考察:從十九世紀末到1919年.∥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編.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總第15期).吉隆坡: 華社研究中心,2012.

      18. 張志毅,張慶云.詞匯語義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 16-59.

      19. 周清海.華語研究與華語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3).

      20. 周清海.“大華語”的研究和發(fā)展趨勢.漢語學報,2016(1).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4—7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2、 2005、 2012、 2016.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北京 100875)

      (責任編輯 馬 沙)

      猜你喜歡
      華語詞義詞典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34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6
      米沃什詞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0
      詞義辨別小妙招——看圖辨詞
      評《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
      詞典例證翻譯標準探索
      新加坡華語的語音與流變
      字意與詞義
      語言與翻譯(2014年3期)2014-07-12 10:31:59
      華語大片經典改造的迷失與救贖
      電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 09:14:42
      心靈幽暗處的懸疑風景——2013年華語驚悚片述語
      電影新作(2014年2期)2014-02-27 09:08:16
      邢台县| 高雄县| 兴文县| 湾仔区| 磐石市| 文登市| 济阳县| 新野县| 大理市| 礼泉县| 彭阳县| 荃湾区| 斗六市| 炎陵县| 开封市| 庆元县| 常熟市| 营口市| 巩留县| 会理县| 会东县| 文安县| 东阿县| 安化县| 潼关县| 华阴市| 应城市| 临湘市| 温泉县| 顺平县| 武鸣县| 峨边| 滦平县| 砀山县| 西华县| 鹤峰县| 水城县| 保靖县| 和林格尔县| 彭泽县| 同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