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洲
摘? 要: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指明方向,為他們的合作學習助力,促進學習方法的轉變、自主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從情境引學、支架促學、探究深學等角度闡述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式變革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策略
在知識轉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發(fā)生了轉變,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視角,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變革,能促進學生學力的轉變,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敖獭币獮椤皩W”指引、助力,能為學生營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構建利用探索的空間,促進觀點的交匯、思維的碰撞,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度理解。
一、情境引學,促進智慧開啟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場景,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促進他們對信息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合作、生活等情境,能促進學生智慧的開啟,誘引他們的積極思維,促進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從多角度去分析、比較,能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順應,從而能實現知識的建構。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讓他們在探究問題中找到樂趣。
如在學習“表格的規(guī)劃和修飾”一課內容時,教者收集全班同學的信息,并以PPT呈現,一張是簡單錄入數據的工作表,一張是經過規(guī)劃與修飾的工作表,并提出問題:這兩張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覺得哪張工作表設計得好?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WPS表格,當我們打開表格,他們最明顯的特征是什么?每個表格都有很多行與列,這些行與列有什么作用?每一列的數據在描述什么?這個表格有多少字段?這個人的信息是從哪里獲得的?教者以情境引導學生去了解表格的信息,能調動他們規(guī)劃與修飾表格的興趣。
情境中要包含學習的任務,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吸引學生進入到學習之中,積極地參與探索求知。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了解學生的關注點、興趣點,能因情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實現由情境向知識的轉向。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不能過于追求形式的有趣,而忽略了情境與知識的關聯(lián),會難以起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促進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教師要抓住知識的聯(lián)系點,引領學生借助舊知探索新知,運用舊的方法去探索問題。教師既要依托教材,也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引領學生融入生活環(huán)境中去挖掘情境資源,引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建立經驗與體驗的聯(lián)系,能促進知識與技能的轉化。
教師要針對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懸疑或他們感興趣的情境,能讓他們興致盎然地參與學習過程,讓他們在探求知識中獲得深度體驗,能促進他們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如在學習“計算機安全與病毒防護”一課內容時,教者展示人感冒打噴嚏的動畫,并提出問題:人會被病毒侵害,計算機會不會呢?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探討,讓他們知道計算機也有類似于生物病毒的計算機病毒傳染、破壞性。教者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讓他們了解“病毒”小醫(yī)生的角色,選擇一種感興趣的病毒,上網查詢資料,了解癥狀、原因、預防及治療。
二、搭建支架,促進深度理解
支架,能建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拉近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多樣的學習支架,能促進知識的鞏固、思維的發(fā)展。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中心,教師要搭建學習支架,讓他們在支架的引導下探索求知,能促進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很多學生因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對事物分析不全面,教師要建立所學內容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為他們創(chuàng)設支架,引導他們互動交流,促進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提出任務要求,為學生搭建合作支架,讓學生通過組內的分工協(xié)作,能促進問題的共同解決。學生在組內分工明確,承擔不同的任務,通過彼此間的協(xié)作,能促進小組任務的順利完成。如在學習“制作封面和封底”一課內容時,教者展示幾張雜志的封面和封底,讓學生分析封面和封底一般包含哪些信息?通過對比,引導學生分析設計精美的封面具有怎樣的特征?學生明確任務,美術功底好的學生負責簡要構思,并畫出草圖;信息素養(yǎng)好的學生設計背景、添加名稱、插入藝術字、添加自選圖形;有的學生負責組合圖形;有的學生對照評價量表進行評價。教師以支架引領學生參與協(xié)作共學,能促進信息的分享、智慧的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形成對信息技術的理解。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用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內容,以線條、顏色、圖片等鏈接知識點,能讓零散的知識形成系統(tǒng)化、整體化,能促進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如在學習“計算機的組成”一課內容時,教者由計算機組成衍生出計算機硬件與計算機軟件兩部分,其中硬件包括輸入、輸出、存儲(內存儲器,只讀存儲器ROM與隨機存儲器RAM)、運算器、控制器等內容,并將其與主板、硬盤、軟盤、CPU、顯卡等聯(lián)系起來。在計算機軟件部分,有DOS、UNIX、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統(tǒng),有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有各種程序設計語言,還有文字處理輔助教學、信息管理等應用軟件。教師以思維導圖為支架,呈現知識結構,能變零為整,讓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有條理,便于學生的記憶理解。
三、探究深學,促進素養(yǎng)提升
當學生的探究越主動,他們的表達愿望越強烈,教師為學生提供多渠道主動學習的機會,引領他們去發(fā)現、提問、討論,經歷探究問題的過程,能獲得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提升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如在學習“數據圖表的創(chuàng)建與編輯”一課內容時,教者讓學生登錄Moodle在線課堂,觀看微視頻《圖形的類型》,并思考:常見的圖形類型有哪些?這些圖形分別適用于什么場合?學生觀看視頻《圖表的創(chuàng)建》,下載作業(yè)進行圖表創(chuàng)建練習,知道圖表創(chuàng)建的流程,能將表格行列次序互換,讓學生體驗多樣的圖形形式。學生觀看微視頻《圖形的編輯》,完成數據區(qū)域不連續(xù)數區(qū)域的選擇,能對數據圖表進行修飾。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探究中循序前行,能促進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復習能避免遺忘,彌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將重要的知識加以對比、分類,讓他們在探究中歸納,能使所學的知識變得條理化、網絡化。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學習環(huán)境,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開展團隊的協(xié)作,在信息分享、思維構建認知體系中,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將學生組建探究小組,力求“組間同質”,能營造公平競爭的學習環(huán)境,做到“組內異質”,讓不同性別、不同興趣、不同基礎學生組建一組,做到能力互補、相互分享,能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長,讓每個人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由責任心強、有協(xié)調能力的學生擔任小組長,由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匯報員;讓操作能力強的學生擔任操作員,讓做事細致認真的學生擔任記錄員,除此之外,小組有時還有一些“臨時”的角色,由美術功底好的學生做“美工”,由文字功底好的學生做“編輯”。成員之間要相互幫助、相互協(xié)作,由學優(yōu)生照顧中等生與學困生,只有整個小組通力協(xié)作,才能激發(fā)小組的潛能,促進協(xié)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總而言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革新教學方法,借助于情境、支架、探究等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向,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幫助他們梳理知識結構,形成創(chuàng)造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文.情境學習與情境認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08):30-35.
[2]劉寧.基于支架式教學搭建適切的學習支架——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為例[J].互聯(lián)網天地,2016(12):156-161.
[3]陳軍.中學信息技術探究學習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08(51):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