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鎰妃,秦 胚,徐璐堯,向 霆,馮 寰,胡長敏
(1.華中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武漢 430070;2.武漢華星動物醫(yī)院,武漢 430070)
耵聹腺是貓外耳道軟骨部皮下組織的一種外分泌腺,由立方上皮或矮柱狀上皮構成的卷曲狀分泌部和柱狀上皮構成的導管部組成,可分泌淡黃色黏稠液體,主要起到保護外耳道和維持鼓膜區(qū)濕潤、柔軟的作用[1]。
耵聹腺腫瘤誘因未明,有文獻報道貓外耳道腫瘤可能與慢性外耳道炎有關[2];國內臨床資料較少,現(xiàn)從寵物醫(yī)院中收集了1例貓耵聹腺腫瘤病例,經手術完整切除,術后恢復良好,出院后2個月未見復發(fā),現(xiàn)將其報道如下。
中華田園貓,13歲,雌性,已絕育。2020年右側耳道做過垂直耳道腫瘤切除手術(確診為耵聹腺瘤),現(xiàn)同側耳道后出現(xiàn)腫塊,2~3 d內迅速增大,患貓無抓撓現(xiàn)象,觸碰不抵抗,食欲減退,其余未見明顯異常。
常規(guī)檢查患貓,同時視診與觸診患貓外耳道。
患貓正臥保定,拍攝頭部X線正位片1張。
結合患貓病史與檢查結果,初診為耵聹腺腫瘤復發(fā),與寵物主人商議后采取手術療法,切除腫瘤。
將術中摘除的耳道增生物用10%福爾馬林固定,送至第三方檢測機構做病理學診斷。
患貓精神狀態(tài)良好,體溫、呼吸、心率均未見異常。視診右側耳后有一雞蛋大小腫塊,耳廓內外、耳道內皮膚完好,右側耳道較左側耳道狹窄,其余未見明顯異常。觸診時患貓不抵抗,腫塊堅實有彈性,邊界明顯,深度未知。
X線檢查結果見圖1。對照無病變的左耳道,右耳道幾乎被腫塊塞滿,且耳道周邊與水平外耳道均有異常密度的影像;該腫塊密度不均一,邊緣不光滑,延伸至耳道深處,呈浸潤性生長。
圖1 患貓耳道增生物X線正位片
2.3.1 術前準備 術前按0.1 mL/kg體重靜脈推注舒泰誘導麻醉,眼瞼反射消失后氣管插管進行呼吸麻醉。左側臥保定。右耳廓內、外側及面部、頸部進行剃毛處理,常規(guī)消毒,右外耳道經消毒液反復沖洗后用無菌紗布擦拭干凈。
2.3.2 手術過程 實施全外耳道切除手術,切口在耳后側的腫塊大彎處,沿腫塊大彎做平行切口,切開皮膚至腫塊邊緣后,沿腫塊邊緣向四周及深處分離病變組織,分離過程中避開血管、神經與腮腺,待分離至腫塊根部,游離腫塊并將其剝離。剝離腫塊后外耳道呈游離狀態(tài),輕輕提起外耳道,除留取基底部部分外耳道便于縫合外,剪斷環(huán)狀軟骨,摘除全部外耳道(圖2 A)。
增生物切除完成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術部,確定無出血后使用甲硝唑注射液反復沖洗。常規(guī)縫合各層肌肉及皮膚,將引流管置于皮膚切口縫合長軸處,上下兩端引出體外,固定于皮膚上(圖2 B)。
2.3.3 術后護理 每日早晚使用抗生素各沖管1次,保持引流管暢通,確保術部無感染。術后注意清潔創(chuàng)部、止痛、嚴格佩戴伊麗莎白圈防止患貓抓撓,配合全身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連用7 d抗生素與止痛藥。術后3 d拆除引流管,術后9 d拆除部分縫線,術后12 d全部拆線(圖2 C)。術后2個月回訪,該貓恢復良好,精神食欲未見異常。
圖2 耳道新生物切除手術
患貓耳道增生物組織病理學結果見圖3。腫瘤結節(jié)內組織可見典型分泌腺結構,大量結締組織將實質細胞分為大小不一的小囊(圖3 A);結締組織之間有大量血管,大量紅細胞、炎性細胞滲出,實質細胞排列雜亂無章且大小不一(圖3 B);實質細胞為立方上皮細胞,排列松散、大小不一,有多形性核,且顯著核仁,核分裂明顯(圖3 C)。該結果與黎硯書等[3]觀察到的鏡檢結果一致,最終確診該病例為耵聹腺癌。
圖3 耳道新生物組織病理學切片
耵聹腺腫瘤發(fā)病誘因尚未有定論,有文獻認為該病與動物的發(fā)育有關,并且指出貓的耳道腫瘤在生物學上相比于犬的更具侵入性,60%貓耳道腫瘤為惡性[4]。在該病例中,推測患貓因為年齡較大,身體機能下降和代謝水平變差,導致器官機能退化、病變惡化最終導致腫瘤復發(fā),發(fā)生癌變。
外耳道切除術常規(guī)切口為外耳廓正下方“T”型開口[5],但此病例因腫瘤生長位置靠后且體積較大,常規(guī)開口難以獲得良好視野,故該手術切口選擇在耳后腫瘤大彎處。該切口在實際手術過程中視野清晰,操作方便,完整摘除腫瘤后的創(chuàng)口較常規(guī)切口大,縫合前應注意修剪皮膚創(chuàng)緣,對齊切口后再做縫合,并且術后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鑒于患貓有垂直耳道發(fā)生良性耵聹腺腫瘤病史,1年后再次發(fā)生耵聹腺腫瘤,且為惡性瘤,其病史與人外耳道腫瘤相關報道相似[6]。耵聹腺作為耳道皮膚下1個完整的腺體,在局部腺體發(fā)生腫瘤時,應將全部腺體切除,以最大程度減少腫瘤復發(f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