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fā)事件偶然性強,但往往影響深遠,處理不當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甚至會演變成危機。筆者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深入現(xiàn)場、深入了解、深入內心、深入成因”的“四個深入”方法,用這個方法能有效控制事態(tài),啟迪學生思考,防患于未然。
深入現(xiàn)場,果斷干預
深入現(xiàn)場,即干預者深入發(fā)生突發(fā)事件的現(xiàn)場,讓導致事件發(fā)生的學生感受到此事并不簡單。美國學者肯特夫婦倡導的“果斷紀律策略”中,提到了對調皮搗蛋行為的處理方式。有時學生特別調皮,常將老師的要求置于腦后,肯特建議教育者運用下列兩項控制技術:“走進去”和“不許動”。
比如,一次午餐,有一名學生把只咬了一口的蘋果悄悄地丟在泔水桶里,同伴看見了,也拿著咬了一口的蘋果朝泔水桶走去,正準備丟的時候,班主任看見了,并喊了一聲:“干什么?”學生馬上退回到座位上,吃完了那個蘋果,其他學生看見了,也紛紛吃完了蘋果。
另一個教室里,有學生朝垃圾桶丟廢紙團,但不小心丟到了桶外,這名學生沒有將廢紙團撿起,一個課間過去了,垃圾桶周圍都是廢紙團。
兩個“丟”的事件,均出現(xiàn)了“你可以,我也可以”的心態(tài),“丟蘋果”事件中,班主任就使用了“走進去”和“不許動”兩項控制技術。班主任大吼一聲“干什么”,沒有多余的話,卻足具震撼力,學生的錯誤行為戛然而止,班主任的干預初具成效。同時,學生心里會想:能讓老師這么生氣,這件事肯定錯了。因為在學生心中,老師的反應程度決定了錯誤的大小。所以,要果斷地制止這樣的事情,能堅定而冷靜地喊多大聲就喊多大聲。
無論是丟蘋果還是丟紙團,事件不同,但實質都是學生跟風的表現(xiàn),一兩個學生引起,三五個跟風,十來個一擁而上,多數(shù)人默然,少數(shù)幾個敢怒不敢言。此時,需要“深入現(xiàn)場”,果斷采取措施,迅速而有效地防止事態(tài)擴大。
深入挖掘,啟發(fā)感悟
深入挖掘,才能發(fā)現(xiàn)事件背后的教育契機。教育者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這是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并形成決議和共識、正確輿論的重要前提。
還是以“丟蘋果”事件為例。在制止學生丟蘋果之后,班主任說:“老師希望每個人都思考一下,一是這件事情為什么會發(fā)生?二是僅是某一個或幾個想丟蘋果同學的錯嗎?三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眹@這三個問題,學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觀點如下:一是如果每個人都吃掉自己的蘋果,錯誤行為就不會出現(xiàn);二是不僅是丟蘋果同學的錯,那些看到錯誤行為,不僅沒有制止,反而跟風的同學也要反思;三是大家都要檢討,丟蘋果的同學更要深刻反思。
“丟蘋果”事件中,教育者并沒有泛泛而談,而是給予學生獨立深思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全面、客觀地剖析問題。學生看到,丟蘋果不僅是浪費問題,更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人在失去了監(jiān)督之后,會做出讓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從而明白自己的職責,最后形成共識,樹立責任意識。
深入內心,寬容應對
洞察力和判斷力是教育者深入學生內心的重要能力,解決和應對突發(fā)事件也需要有這種重要能力。
“怎么又是這個老頭上課?”學生小X無意中的一句怨言,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笑后,教室里一片寂靜,大家等待L老師的反應。
這節(jié)課本來是信息技術課,學生的最愛??墒牵闲畔⒓夹g課的老師請病假了,教務處安排L老師來代課,于是就發(fā)生了上述一幕。
L老師若無其事地說:“年輕的信息老師身體扛不住了,只好請假,教務處看我這個老頭身體還算硬朗,就派我來了??磥?,電腦用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你們知道了吧,過度用電腦有害健康?!边@時,課堂上又爆發(fā)出一陣哄笑。聽得出來,這是發(fā)自內心的歡笑。這位老師深入洞察學生“失言”的緣由,幽默地開自己一個玩笑,讓尷尬在笑聲中消散。
寬容應該是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首要策略,教育者只有心態(tài)平和,才能保持頭腦冷靜,應對突發(fā)事件時就能從容不迫。
深入成因,防患于未然
突發(fā)事件雖然偶然,但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只有深入分析成因,引導學生“看見”自己的行為,從而反思,才能有效預防突發(fā)事件。
課間10分鐘,許多學生會在教室玩,偶爾會有幾個學生在教室里來回追逐,時不時地碰到桌子。于是,學生扶正桌子,揉揉肚子,繼續(xù)玩耍。就這么一種現(xiàn)象,我們透過幾個鏡頭看結果。
鏡頭一:班主任甲看見了,笑了笑,提醒學生要小心。學生感謝老師的善意提醒,接下來的日子,課間追逐沒有停止,老師也不在意。突然有一天,一個學生摔倒了,頭撞到桌角,額頭頓時血流不止,班主任甲急忙送孩子到醫(yī)院就診。從此,班主任甲禁止學生在教室里追逐打鬧。
鏡頭二:班主任乙看見了,大呼危險,讓學生停止追逐,老師走后,學生繼續(xù)玩耍。有一天,兩個學生正玩著,一個學生腳底打滑收不住,撲倒了前面的學生,前面的學生又撲向桌子,一塊三角板跳出來劃破了一個學生的臉,所幸沒有傷到眼睛。班主任暴跳如雷,從此,學生再也不敢在教室里亂跑了。
鏡頭三:班主任丙看見了,召開了一節(jié)班隊課,主題是《談談在教室里的“跑”》,學生列舉了跑的種種好處:活動了筋骨,可以更有精力迎接下一節(jié)課,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等。有的學生列舉了跑的壞處,特別是在教室里跑,影響了其他同學學習,而且容易損壞物品,讓自己和同學受傷。學生還就可能發(fā)生的意外進行演示和模擬,引起了同學們的共鳴。從此,教室里再也沒有出現(xiàn)追逐打鬧的情況。
防患于未然,是要把可能發(fā)生的事化解在萌芽之中。只有深入地研究成因,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構建防護墻,才能真正預防突發(fā)事件。
突發(fā)事件,因偶然性強讓很多教育者猝不及防,需要教育者具備洞察力和現(xiàn)場干預力。深入洞察內因是教育的鑰匙,只有充分了解事件的原因,才能找到最佳對策和預防措施。
責任編輯? 劉玉琴
林志超
全國優(yōu)秀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德育),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溫州市名班主任等。致力于學生問題藝術化教育的研究,該課題獲浙江省教育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并獲得全國“十三五”教育部重點立項資助。著有《教師藝術應對學生問題36記》《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等4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