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春 陳慧
摘 要 高校檔案館知識生產是在館藏檔案的基礎上進行地知識歸納、總結、提煉與創(chuàng)新等,高校檔案館服務創(chuàng)新是檔案館服務內容的提升與方向, 高校檔案正在成為高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高校在發(fā)展過程中做好檔案編研工作,并將其納入到日常工作中來,就能夠進一步提高檔案服務質量,促進學校全面發(fā)展,為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高校檔案館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知識生產和傳播途徑,才能為利用者提供滿意的服務。
關鍵詞 檔案館 知識生產 知識傳播 服務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21)11-0039-02
2020年6月20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六條“國家鼓勵和支持檔案科學研究和技術創(chuàng)新,促進科技成果在檔案收集、整理、保護、利用等方面的轉化和應用,推動檔案科技進步?!闭f明國家鼓勵檔案館知識生產,鼓勵檔案館利用館內及外單位高、新、尖材料編輯出高質量的成果材料,方便社會人士利用。本文談一下檔案館知識生產與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方式。
1 高校檔案館知識生產
高校檔案館知識生產是在高校檔案館館藏檔案的基礎上進行地知識的收集、整理、歸納、總結、提煉與創(chuàng)新等,它不同于單純的材料收集整理,而是憑借現(xiàn)有的檔案資源,憑借對高校、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運用自己的學術專長對科研等類別的檔案材料進行匯總編輯,高校檔案館利用檔案館知識生產成果為學校和社會科研人員提供幫助與服務。
1.1 對史料的編輯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發(fā)展的歷史,以客觀嚴謹?shù)膽B(tài)度編輯校史,是高校發(fā)展前進的重要標志,它對后人具有存史、資政和教育的作用。盛世修志,編寫校史絕不是簡單地把學校歷史記錄下來,而是以紀實的手法從中展現(xiàn)學校辦學特點、學校在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等?;仡櫄v史、承前啟后、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教育后人、開創(chuàng)新業(yè),這是編撰校史之目的所在。編好校史,把學校發(fā)展過程呈現(xiàn)出來,使我們看到學校發(fā)展至今靠的是什么,作為創(chuàng)業(yè)者,一大批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是什么,作為學校的當今主人,每位師生員工都應該繼承前人的宏愿,推動我們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只有這樣校史才能發(fā)揮它存史、資政和教育的作用。
1.2 對學術成果的編輯
高校人才輩出,是科學前沿的聚集地,集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大功能為一體,是科研創(chuàng)新的核心陣地,科研成果數(shù)量可觀,所以高校對于重要的科研成果檔案要及時收集、整理、加工并編輯成冊,為社會有識人士提供利用服務。高校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搖籃,在獲取最新成果后,就要充分利用科研平臺展示其研究成果,檔案館要及時做好科研檔案的編研與開發(fā)利用工作,讓關注這一領域人士早日知道此科研成果,從而得以推廣及轉化,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1.3 對特色文化的編輯
特色文化建設是高校得以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也是高校進步的精神標志,對高校特色文化進行編輯,是高校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應具有自己的文化屬性,高校人文氣氛濃烈,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傳播和弘揚高校特色文化的歷史使命,承擔起推動特色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重任。高校特色文化包括高校標志性建筑、人文景觀、各種教學設施、特色精神文化、特色校訓、科研制度文化、管理制度文化等。做好特色文化的編輯,將有利于傳承高校先進文明理念及辦學素養(yǎng),有利于提高教學特色及辦學水平。
2 高校檔案館服務創(chuàng)新
高校檔案知識服務無論從形勢還是從內容上都比傳統(tǒng)檔案服務有所創(chuàng)新。檔案服務創(chuàng)新是在真實的館藏檔案基礎上進行收集、整理、提煉、深化的深層次服務,是檔案館服務提升的表現(xiàn)。與傳統(tǒng)檔案服務相比,現(xiàn)在的檔案服務對數(shù)字信息化的依賴程度更高,形式更加多樣化。檔案館只有不斷生產出利用者所需要的知識并加強知識傳播途徑,才能為利用者提供所需要的檔案知識。隨著利用者需求檔案知識的多樣化,檔案潛性知識越來越受到利用者的重視。在傳統(tǒng)模式下潛性知識很難得到傳播,但隨著現(xiàn)今網絡技術飛速發(fā)展,檔案工作人員素質不斷提高,被發(fā)掘出來的檔案潛性知識一定會越來越多。隨著數(shù)字檔案的推廣,檔案館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檔案信息共享平臺,共享高校信息資源,能促進各高校間的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合作共贏。高校資源共享有利于實現(xiàn)檔案知識增值,促進檔案知識生產,加大檔案傳播范圍,能更好地為利用者服務。
3 高校檔案館知識生產方式
3.1 對館藏檔案進行深度開發(fā)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檔案館應把自身館藏資源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如特色檔案資源的開發(fā)一定要在保證其真實性的基礎上保障其完整性,并作加工提煉處理,為利用者完整地獲取檔案資源提供服務。數(shù)字化處理館藏特色檔案,是指高校檔案館在自身館藏檔案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整理、提煉等方式生產出具有更高價值的檔案產品。特色館藏是指檔案館經過提煉檔案知識,生產出具有一定規(guī)模、內容比較完整的文獻資源和科研資源。高校檔案館應充分挖掘特色館藏資源的價值,為利用者提供較為全面的檔案知識服務。
3.2 高校檔案館定制化知識生產
高校檔案館知識服務是圍繞利用者需求展開的, 高校檔案館提升服務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以利用者的需求為中心。不同的利用者對檔案知識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高校檔案館應打破傳統(tǒng)的檔案服務模式,為利用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屆時檔案館利用者數(shù)量將會有擴大化趨勢?,F(xiàn)今高校檔案利用一般仍以原始檔案為主,高校檔案館要上一個臺階必須要創(chuàng)新,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定制化服務,進行定制化知識生產。[1]定制化知識生產是為利用者提供所需的知識產品,如科研人員需要相關的課題立項材料,檔案館工作人員可以對與該課題有關的館藏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范圍內將該課題的有關的主要研究人員、研究過程及成果等提供給利用者,為其課題立項提供材料。定制化知識生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專業(yè)性,能夠滿足利用者高層次的獲取知識需求。
4 高校檔案館知識傳播模式分析
部分利用者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對檔案資源的獲取途徑不太了解,檔案館應開展多渠道服務模式,采取多種模式傳播檔案知識。本人認為,檔案知識傳播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單向傳播、雙向傳播以及網狀傳播。[2]
4.1 單向傳播模式
檔案館早期知識傳播的主要形式是單向傳播。高校檔案館作為檔案存儲中心,早期檔案館主要為用戶提供檔案查詢和借閱服務,在這種模式下,檔案館作為檔案知識傳播地,將檔案資料單向傳遞給利用者。在這一模式下的檔案是以最原始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給利用者,利用者處于一種簡單接受檔案資料的狀態(tài)。
4.2 雙向傳播模式
隨著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檔案館知識傳播的渠道有了新的平臺。網絡的普及,檔案館采取多種渠道增加了與利用者之間的溝通,了解利用者需求并完善自身基本設施,打破了單向知識傳播的模式。在這一傳播模式下,檔案館向利用者傳遞館藏檔案資源,利用者也可以通過合法的方式使檔案資源得到分享和傳遞,同時,利用者也可以將自身有價值的資料或學術成果提供給檔案館方便更多用戶獲取,這樣便可以實現(xiàn)檔案知識的雙向傳播。該模式有助于提高檔案館用戶黏性,提升檔案館知識傳播效率。
4.3 網狀傳播模式
隨著計算機、大數(shù)據(jù)以及云計算技術的出現(xiàn),網狀知識傳播模式也隨之出現(xiàn)。在該模式下,知識的載體以及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電子資源成為知識的重要載體,檔案館利用者也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資源。[3]例如,利用者可以通過檔案館網頁、QQ群、電子郵件、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獲取所需檔案資源。網狀知識傳播方式形式多樣,每個利用者在此模式下既可以成為檔案知識的生產者,也可以成為檔案知識的傳播者。
5 面向服務創(chuàng)新的高校檔案館知識生產與傳播優(yōu)化建議
5.1 深挖用戶需求
高校檔案館利用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利用者所需檔案知識也呈現(xiàn)多樣化特點,高校檔案館可以按照所需材料類型等將其劃分為不同群體,然后分析其檔案知識需求。例如:檔案館可以建立利用者QQ群和微信工作群,定期向群內利用者傳送所需要的檔案知識資源。檔案館要不斷深挖館內的館藏檔案,滿足利用者所需檔案資料的深度與全面性,提升檔案知識產品的多樣性,盡自己最大努力滿足各個層次利用者的知識需求。
5.2 提升知識的價值
高校檔案館作為檔案知識生產與傳播的主體,必須提升檔案知識的價值。利用者和館員是知識生產的關鍵所在,利用者利用何種資料直接決定了檔案生產知識產品的方向、數(shù)量和質量。因此,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高校檔案館在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要加強編研力度,為檔案館加工知識產品以及知識傳播提供便利。
5.3 建立反饋機制
高校檔案館應建立利用者利用效果反饋平臺,通過此平臺調查并了解用戶滿意度,最大限度地了解高校檔案館資源生產與傳播的效果,對利用者不滿意之處或集中反映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不斷改進和完善,推進檔案館知識服務體系建設。[4]
參考文獻:
[1] 李建華.知識生產論——知識生產的經濟分析框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95.
[2] 張曉芳.高校圖書館知識傳播效能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0(12):8-11.
[3] 關宇恒.信息通信技術對科學知識生產方式的影響研究[J].互聯(lián)網+通信,2019(05):24.
[4] 陳偉,汪瓊.論數(shù)字圖書館的知識生產與知識傳播[J].圖書館學研究,2002(0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