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瑩
摘要:埃貢·席勒,是二十世紀杰出的表現主義畫家。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作品,以人體畫著稱。他的作品,大部分以“死亡”和“性”為表現主題,反映了強烈的個人主義風格。他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死亡”和“性”進行了深刻解釋。埃貢·席勒父親的死和自己曲折的經歷,刺激他創(chuàng)作出很多“死亡”主題的作品。他筆下的“性”不是淫穢物,而是對性的觀察和內心情緒的宣泄。
關鍵詞:死亡性埃貢·席勒
一、造就席勒“死亡”主題的作品成因
1.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埃貢·席勒生于1890年,出生和成長在一個維也納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火車站的主管,沉迷于維也納中產階級糜爛不堪的生活,于婚前就感染梅毒?;疾∑陂g,父親一直飽受病痛的折磨,面容憔悴,身體日趨消瘦。他的三個哥哥剛出生不久就夭折,姐姐在十歲時因腦炎去世,到他15歲時,父親死于梅毒。這對于深愛父親的席勒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創(chuàng)痛。母親也在父親去世后不久離世,親人的相繼離世和生活中的種種不幸使得席勒的人生觀較為畸形。對于父親的死,席勒久久不能忘懷,他太過思念父親,常常出現父親還在身邊的幻覺。席勒曾寫過一封給家人的信,信中說道:“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人像我這樣懷念我的父親,這種悲傷如此巨大……我畫了這么多的墳墓和往日舊物,只是因為這一切都依然天天在眼前?!毕帐冀K無法擺脫死亡的陰影,這是席勒藝術中病態(tài)、死亡元素的最終源頭。
2.時代背景的影響
席勒身處(1890-1918)歐洲遭受社會動蕩變化的時期。一方面,隨著工業(yè)革命的蓬勃發(fā)展和政治體制、經濟、傳統(tǒng)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轉變,另一方面,在這百年間傳承下來的古老規(guī)范和觀念的質疑和反叛。這兩條線索的精神引導是從啟蒙主義開始的,個人與上帝的神圣分離,使人類第一次擁有了創(chuàng)造美好世界的可能性和力量?!吧系鬯懒恕?,人們開始清理舊山河。席勒的短暫一生都生活在歷史巨變的時代背景下。
十九世紀后期維也納成立的民主議會失敗。當時的奧匈帝國被撕裂得支離破碎,民族間的差異很難消除,階級間的分歧過大,最終無法達成共識,議會未能達成協(xié)議,矛盾已經習以為常。奧匈帝國仍然被國王控制。
二十世紀將至,維也納的年輕人對父母理想的自由主義感到失望。想要以歷史風格建設全新的維也納,父輩的行動被年輕的藝術家們拒絕了。用歷史風格創(chuàng)造的歷史感都是謊言,但利用表面上的和平和繁榮掩蓋即將死亡的奧地利和匈牙利帝國,藝術家門無法忍受這種偽善。
如提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維也納藝術精神時,反復出現了“頹廢”“末日”“死亡”等詞匯,在某種程度上把這些詞加到席勒和他生活的時代是正確的。
3.繪畫流派的影響
在繪畫流派中,各種藝術風格相互陶染又共同依存,如后印象主義、象征主義、分離派等繪畫流派的出現為新藝術形式的借鑒和拓展開辟道路。1909年席勒在參加克里姆特的畫展中認識了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蒙克是現代表現主義繪畫風格的代表。蒙克的《病中的孩子》,畫中的母親為孩子的不幸而絕望和悲傷??帐幨幍姆块g里別無他物,更增加了死亡逼近的凄涼場面。蒙克童年家庭悲劇,給蒙克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這幅畫是他開辟表現主義的一次突破性進展,畫家試圖探索病與死的感受。席勒和蒙克在創(chuàng)作主題上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可能與兩位畫家相似的生活經歷有關,同樣探索“死亡”主題,但在構圖的繪畫表現手法和色彩運用上各不相同。
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也是席勒的導師。他追究繪畫內容的象征性,把人的肉體和靈魂的痛苦,生命的繁衍與消逝,以抽象的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在1900年至1907年間創(chuàng)作了以“醫(yī)學”為主題的系列壁畫。壁畫中我們會被一位穿著華麗的美麗女子所吸引,她以高傲的姿態(tài)站在畫面中央,用俯視的眼神與你對視。向上看,眼前無數男女老少的尸體交錯在一起,連綿不斷地向上延伸,其中骷髏頭被面向右側的黑色紗布覆蓋著。一個裸體的女人在空中飄動。這幅畫不僅無法展現醫(yī)學的治愈能力,還令人恐懼、厭惡。在這條長河里,有些人是健康的,有些人是患病的,有些人懷孕了,但都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沒有溝通。他們中間的骨頭是死亡。所有被關在白己世界里的人都匯入了生命之河,即死亡之神的生命之河。
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席勒吸收并借鑒了不同風格流派的繪畫風格和藝術表現形式,蒙克和克里姆特用不同的繪畫語言表達出對“死亡”的感受,這對迫切需要從痛苦現實中抽離出來的席勒來說,找到了內心宣泄的突破口,為席勒從保守的學院派走向表現主義開辟了新方向。
二、造就席勒以“性”為主題的作品成因
1.頹廢糜爛的社會背景
維也納是當時奧匈帝國衰落的一個縮影。民族矛盾加劇,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保守勢力拒絕一切改革和進步。在美麗的城市外表下充斥著墮落、絕望和不安的氛圍。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奧地利中產階級整日過著奢侈荒淫的生活,他們都陷入了欲望之中,借以尋找麻痹和逃脫的瞬間。公園和街道上到處都是露宿者,其中有流浪的少女,她們中很多人深陷于末日帝國發(fā)展的性產業(yè)中。當時的維也納性病成災,席勒把無家可歸的少女帶回工作室當模特,給她們提供了一個臨時住所。席勒用畫筆大膽地揭露著頹廢糜爛的社會,描繪出人類的本性。
2.激情放縱的生活
席勒父親身患性病去世,叔叔作為監(jiān)護人,把他送到維也納技術學院學習,為的是繼承他父親的事業(yè),但他始終鐘情于繪畫,一年后就被學校的老師推薦至維也納藝術學院學習。在就讀期間,席勒結識了影響他一生的導師——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席勒早期作品受到克里姆特裝飾風格的影響,在畫面構圖和用色上十分相似。他們彼此互相欣賞,交換作品,要知道作品對于畫家本人來說,如同生命一般重要,足以證明兩人的關系如同朋友般親密,以至于對席勒的繪畫生涯影響是巨大的??死锬诽氐纳罘攀幉涣b,作品大多以女性和表達性欲為題材,經常在自家的庭院里開裸體派對,任由她們嬉戲打鬧,擺出各種撩人的動作,風流的克里姆特便會穿著寬松的袍子,觀察模特們各種各樣撩人姿態(tài),以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那時的席勒窮困潦倒,根本沒有錢雇用模特,克里姆特便把自己的模特兼情人——沃莉,介紹給席勒,兩人更是一見鐘情,不久后兩人搬到席勒母親生前的一個小鎮(zhèn)居住,沃莉成為席勒繪畫作品的靈感源泉。席勒的代表作品《死神與少女》及很多作品都是以沃莉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兩人享受蜜月期間還會雇傭當地的少女做人體模特,縱情生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以“性”為主題的內容不足為奇。
3.“情欲”畫家克里姆特的影響
克里姆特三十五歲,已經是維也納著名畫家,同時是“分離派”的代表人物。當他為維也納大學創(chuàng)作了三幅象征哲學、法學、醫(yī)學的作品時,“分離”的火花照射到維也納。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們對克里姆特作品中描畫的性感身材和強烈肉欲感到厭煩,無法忍受畫家對大學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的懷疑。保守的政客們禁止維也納藝術學院聘請克里姆特作教授。這對克里姆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對心懷不滿的批評家說:“我想把妨礙我創(chuàng)造這個不合理的東西拋開。我想重新獲得自由。不需要政府的幫助。我否認一切!“他非常憤怒,于是回購了為大學創(chuàng)作的所有作品,導致隨后畫的主題往往表現出內心的憂郁和無力感及被壓抑的欲望。
從此以后,克里姆特的繪畫主題一直是情愛與欲望的交錯,或者是內心的痛苦與無限的抑郁。從這一點來看,1901年他所畫的《朱迪斯之一》可以說是代表性的作品。朱迪斯的形象顯然已經不再是少女了。她裸露著豐滿白皙的身體,脖子上的金色裝飾似乎快要抑制了她的呼吸,墉懶迷離的眼神半睜半閉,略顯出一夜放蕩的疲倦感,下顎微微抬起,半張半合的雙唇,同時反映出不可名狀的痛苦。懶惰的表情表現出對睡覺的欲望,它寓言地表現了痛苦與情欲之間的聯(lián)系??死锬诽卦诤髞淼暮芏嘧髌分卸家赃@個為主題。
克里姆特的作品中一直充滿“情愛”和“性欲”,可以說克里姆特在“情色主義”中享受到了“情色”的榮耀。他創(chuàng)造出了無與倫比的“高貴的色情主義”、醉酒的“色情”形象。席勒早期繪畫作品風格還不成熟,克里姆特作為他的導師無疑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席勒成為表現主義畫家的領路人。
三、席勒筆下以“死亡”為題材的繪畫作品
在席勒的一生中,生命和死亡總是交織在一起。他的父親死于性病,他的情人沃里感染了猩紅熱,他的老師克里姆特死了,他的一生都在凝視著死亡。因此,從他的畫中隱約可見他內心對死亡的恐懼。
1910年席勒創(chuàng)作的《亡母》,畫面整體色彩凝重,以壓抑的黑色和褐色為主要色調。畫中死去的母親緊閉著雙眼,用瘦弱而干枯的手指環(huán)抱住嬰兒,母親頭部傾向嬰兒,面部蒼白毫無血色。畫面中心是一個睜開雙眼的嬰兒,色彩采用暖色調,與母親冰冷、陰郁的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嬰兒一只手撫摸著自己,一只手伸向外面的世界。這個睜開雙眼的嬰兒代表著曙光和重生的力量。同時,嬰兒脆弱的身體面臨著殘酷的世界,是那么不堪一擊,隨時可能死去。由于童年喪父帶給席勒揮之不散的陰影,因此席勒筆下的嬰兒更多的帶有死亡的寓意。席勒認為“一切都是死的,一切都是活的”。在生與死的陰影中糾纏,死亡隨時到來,脆弱的生命顯得無能為力。
1910年《手在臉頰的自畫像》中,席勒身穿紅藍相間的上衣,手指修長,關節(jié)突出的左手放在腰間,右手揉搓臉部,使自己半張臉變形,這個莫名其妙又怪異的造型讓人匪夷所思,揭示了人物神經質的內在。席勒喜歡用鏡子進行創(chuàng)作,對席勒來說,鏡子不僅是觀察自己的場所,還是溝通鏡中不現實的自我的橋梁。他幾乎所有的自畫像都是深邃的眼神、痛苦的表情、扭曲的肢體。他為了觀察死去的病人,甚至去了醫(yī)院。畫中病態(tài)的膚色來自垂死的患者,構成了他“死亡”主題的個人風格。
1911年,席勒畫了一幅名為《死神和我》的作品。畫面整體色調用黑褐色呈現出陰森、恐怖的氛圍。畫面中的男性人物目光猙獰地望著前方,面部五官模糊,膚色枯瘦如干尸,他的臉像沾滿鮮血的面具一樣表現出極度惶恐的表情,“死亡的幽靈”用慘白的雙手緊緊擁抱他。作品用極具肌理感的筆觸將顏料堆砌在畫面人物上,形成了充滿強烈的抽象性質感。主體人物形象在紅色、綠色、褐色混合的色調中顯現出來。這極度不和諧的色彩調和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在這神秘的、充滿死亡氣息的色調中,這部作品更像是他宿命的預言。席勒作品風格在1910年至1912年期間更加突出,作品中人物內心的不安情緒和扭曲的心理表現得更加生動。
四、席勒畫筆下對“性”的表現
席勒,曾被德國藝術百科歸類為“情色”藝術家行列。可能由于席勒一生經歷過太多挫折和苦難,長久纏繞在死亡和離別陰影中,隨之而來的是通過筆下的繪畫作品,抒發(fā)別樣的精神宣泄——對“性欲”的表達。他有一句名言:“否認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穢,因為他們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們的父母?!毕沼米髌繁磉_對性的觀察,并把它們毫不掩飾地表現在裸體畫中。
1910年后,席勒的作品中開始表現出強烈的欲望與性。在《跪著的裸體自畫像》中,人物裸露著身體,性器官大膽地朝向觀眾,一條腿跪在地上,藍色的體毛更凸顯了男性的荷爾蒙氣息,一只手擋在前面,而頭部轉向一邊,似乎是拒絕做什么,微微閉上的眼睛和陶醉的表情又似乎很滿足。該作品,表現了席勒在青年時期對性的矛盾見解。
1917年《擁抱》這幅作品,是席勒表現性主題的一幅力作,觀眾從俯視的角度,看到畫面中兩個赤身裸體的男女糾纏在一起,手臂緊緊地擁抱住彼此。畫面構圖充滿不穩(wěn)定的動感,輪廓的線條明確而有力,畫中的男性形象似乎是他自己,但沒有露出臉部,只是把背部朝向觀眾,男性背部肌肉明顯卻有些消瘦,膚色略顯病態(tài)感。席勒在創(chuàng)作時常常給模特擺出扭曲的動勢,讓人產生不安的情緒。當時宗教重申了藝術在精神方面的角色,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藝術家們通過創(chuàng)作而獲得精神上面的某種平衡。”在席勒畫里,自我表達完全通過展露軀體來實現,觀眾幾乎成了偷窺狂。
在當時傳統(tǒng)時代背景下,“性”和“人體”是道德上的禁區(qū)。但對于席勒來說,既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又是靈感的源泉。他的作品中,把“性”表現得很直白,借此激發(fā)和釋放內心的激情。即,袒露白己是脫離現實的狀態(tài),并通過作品的線條、顏色、結構,夸張地表現出內心狀態(tài)。繪畫是席勒與世界靈魂對話的媒介,是靈魂認知情感后的行動。
五、結語
席勒,一位不受社會規(guī)范和時代道德枷鎖束縛的藝術大師。在短暫的繪畫生涯中,充滿痛苦和嘲弄。但他用獨有的藝術感受,對“死亡”和“性”作出靈魂的詮釋,突破了時代的牢籠,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在歪曲的情感差異中,釋放出藝術能量。只有充分獨具個性的藝術家,才能把“死”與“性”演繹得活靈活現、令人震撼,他是當之無愧的表現主義代表性畫家之一。
參考文獻:
[1]蔡永怡.“死亡”與“性”——埃貢.席勒繪畫中的人體[D].蘇州:蘇州大學,2011.
[2]弗洛伊德.性學三論[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4.10.
[3]張小葉,席勒[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2.9.
[4]閆愛華,陳聰.席勒夢幻的色彩[M].桂林:廣西美術出版社,2004.7.
[5]盧家華,楊參軍.席勒色彩[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12.
[6]毛君炎.埃貢·席勒的一生[M].香港:世界美術出版社,2008.
[7]張詩夢.埃貢.席勒女性愛欲題材繪畫解析[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