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蘇豫
一、問題意識
學習歷史,是思維從低階向高階遞進的過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問題引領是幫助學生完成上述學習過程的一般方法。在此方法指導下,筆者將本課教學目標整合為如下層次:
層次一:了解西歐莊園的有關史實(人、生產關系和機構)。
層次二:理解莊園和莊園法庭的基本特點,辯證地看待莊園、莊園法庭在西歐歷史上的作用。
層次三:從唯物史觀角度,初步理解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感悟世界文明發(fā)展道路的差異性及多樣性。
二、教學應用
(一)導入新課
材料:“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圖”
設問:(1)能說說你對該制度的理解嗎?
(2)該制度中,連接封君與封臣關系的最穩(wěn)固的紐帶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封君封臣制度”相關知識導入,激活舊知,點明教材篇目間未揭示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在問題引領中連接表象和原因。
(二)教授新課
材料: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38頁“一個莊園的圖解”和“相關史實”
設問:(1)莊園由哪些區(qū)域構成?
(2)莊園里的人們生產生活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基于教材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基于史實理解莊園“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單位”的屬性。
材料:每一個份地持有人不能持有相鄰的兩塊條田;每一個份地持有人的條田要盡可能地分散于每一區(qū)域中。
——《公地制度中的平等精神》
設問:(1)每一個份地持有人的份地在分布上有什么特點?你能在“一個莊園的圖解”上示范一個佃戶的份地大概是怎么分布的嗎?
(2)這樣的分布體現(xiàn)出什么樣的分地理念?
(3)材料中體現(xiàn)的“平等”分地理念,是否適用于莊園里的所有成員?
設計意圖:通過三個有梯度、富有邏輯性的啟發(fā)式問題,讓學生感知份地的分布特點,這種分布體現(xiàn)了平等原則。然而,莊園制度是建立在封君封臣制度上的,領主憑借其較高的等級和地位,享受著比佃戶更優(yōu)質的土地。在土地的分配問題上,平等與不平等并存,這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合作探究:閱讀書本第39頁圖片下方文字內容及第41頁《知識拓展》欄目,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歸納:佃戶和領主分別享有哪些權利,履行哪些義務?你覺得莊園中佃戶的處境如何?
設問:按理說,領主如此嚴酷的剝削會引起佃戶的反抗,但是學者王昌沛卻認為,農民起義在中世紀的歐洲很少發(fā)生。領主是如何做到既能極盡剝削佃戶,又不至于使其反抗呢?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管理機構為領主的管理找到了平衡點,這個機構是什么?
教師講授:莊園法庭具體如何調解矛盾的?我們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深入了解。
材料:教材第40頁“相關史實”第一段
設問:(1)當領主侵犯到個體佃戶利益時,莊園法庭如何判決?
(2)領主是不是可以無限度地掠奪佃戶?
材料:各地村法中常用的法令習慣術語是“由自治村一致同意制定的慣例法令”“經(jīng)一致同意”“在整個共同體同意的情況下”“在鄰里之間同意的情況下”或“得到佃農們的同意”等。
——王玉亮《中世紀晚期英國村莊共同體的“自治”性》
設問:這些常用術語表明村民享有什么權利?
材料:1294年,某個莊園的陪審團起訴說,他們的領主用犁耕壞了一部分公用道路,以致車輛不能像以前那樣正常穿行。法庭發(fā)布命令,要求領主必須將道路修復完好。
——王玉亮《中世紀晚期英國村莊共同體的公益與互助問題研究》
設問:(1)當領主侵犯到全體佃戶利益時,莊園法庭如何判決?
(2)當莊園外的人侵犯到莊園內成員的利益時,莊園法庭如何判決?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和連續(xù)追問,學生能夠準確認識莊園法庭的作用并理解莊園內的政治形態(tài)。通過分析史料,辯證認識莊園法庭作用的兩面性:莊園法庭的本質在于維護領主的利益,但為維護莊園內部的穩(wěn)定,領主會在某些沖突中理智地作出讓步,同時,莊園法庭也保證佃戶享有一定的自治權。以莊園為整體,又能深入認識其“獨立政治單位”的屬性。
合作探究:情境代入,創(chuàng)作歷史小故事。
題目:____________的一天(美好、忙碌、悲傷……)
要求:(1)自選人物身份,可以是莊園內的生活者,也可以是莊園外的人;
(2)想象合理,切合人物身份與時代背景;
(3)重點突出,有典型事例。
學生交流后教師出示范文,引導學生關注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和農奴,認識他們具有的平等、團結、自治和反抗壓迫的優(yōu)秀品質,進行情感教育。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歷史,合理想象不同身份者的生活形態(tài),以趣味的形式加深對本課的認識。
(三)拓展提升
教師講授:西歐莊園經(jīng)濟和中國小農經(jīng)濟特征突出,從“自給自足”這一共同點指出其相似性。在時間軸上標出其存續(xù)時間:莊園經(jīng)濟作為西歐中世紀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持續(xù)約六百年,中國的小農經(jīng)濟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瓦解于近代,存續(xù)達兩千年之久。
課后探究:為何兩者存在時間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設計意圖:同中求異是歷史學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該問題以相似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以文明差異性的展示激勵學生主動探索歷史問題。史料的占有程度、認知維度的差異決定了歷史解釋不具有固定性、唯一性,因而,開放性的歷史學習不應拘泥于具有確定性的結果,應更注重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