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 陶安波
摘要:新教材具有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和大量的實驗探究活動,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新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課時少,某些知識的連慣性有問題等。
關(guān)鍵詞:初中物理;新課程;利弊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7-378
1 利之面
新課程是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經(jīng)大量專家反復論證了的。經(jīng)過這幾年眾多教師的教學實踐,這套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受到了大多師生的歡迎,豐富多彩的教材內(nèi)容和大量實驗探究活動,較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教學氣氛,吸引了學生對學習物理學科的興趣。新教材還賦予教師和學生更大的能動性??梢赃M行多樣化的教與學,豐富了課堂生活。
2 弊之面
2.1 時間的安排問題
(1)課時安排太少。按照國家課時安排要求,每周的物理教學時間安排為兩節(jié)。而物理這門學科是以數(shù)學、語文為基礎(chǔ),遠非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這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科普類學科,有其嚴謹性、邏輯性,而以現(xiàn)有的知識容量,每周二節(jié)課是遠遠不夠的。有時對某個知識的科學探究可能就需要兩節(jié)課來進行,按照這樣的課時安排,物理的教學課時嚴重缺少。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不得不放棄某些探究活動或者縮短科學探究的時間,這讓學生的科學探究大打折扣。而學生沒有成功的體驗就無法激勵其對物理的興趣。
(2)課堂探究時間不足。這套新教材內(nèi)容豐富,需要經(jīng)常性的探究活動,而且新教材注重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活動中又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等過程。但一節(jié)課時才40分鐘,教師還要利用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法,幫助學生分析,評估交流。因此,真正進行實驗操作的時間非常有限,很難達到預定的效果。比如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探究歐姆定律等實驗,一節(jié)課的時間進行探究顯得非常緊張。
2.2 探究活動的具體問題
(1)學生過多。按國家對教師配額的方法計算,約每個中學教師配17個學生,但現(xiàn)在每一個班都有學生達五六十人。一位教師要解決這么多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出現(xiàn)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學生的人數(shù)太多,也會影響學生的探究活動效果。另外,在學生參與探究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參與實驗,卻忽略了對實驗的總結(jié)及知識歸納。
(2)實驗器材缺乏。新教材由于重視科學探究及實驗演示,因此,實驗室必須要有足夠的實驗器材。但新教材增加了許多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這讓我們在教學中除電學實驗器材(以前學生也要做的)比較充足外,其他實驗器材都顯得不夠,教學時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
2.3 學生素質(zhì)跟不上
(1)對學習目標不適應。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根深蒂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對知識內(nèi)容的學習,只注重知識的結(jié)果,而忽略對探究知識的過程、方法及知識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學習。因此,這種學習方式嚴重阻礙新課標中三維目標教學的實現(xiàn)。
(2)探究知識的意識和思維較差。新教材注重科學探究,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但實踐教學中,相當一部分學生依然是停留在傳統(tǒng)學習方式上,對科學探究意識不強。思考問題比較局限,束手束腳,動手能力較差。
(3)語言表達能力和計算能力跟不上。在新教材教學考核中,與文字表達有關(guān)的主觀性題目比例提高了,因此,表達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很大關(guān)系。但從教學情況分析,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較差,書面語言表達不清,語意表達不夠明確,不能運用物理語言,學生的字跡較差,錯別字較多,在表達上顯得力不從心。
在計算能力方面,舊教材的電學綜合計算題一般體現(xiàn)在初三階段,學生對數(shù)學計算的邏輯思維已經(jīng)比較成熟。而在新教材中,物理電學放在初二階段進行,在電學計算時,一些學生的數(shù)學解題能力跟不上,導致部分學生知道解題步驟,卻不會列式計算的情況,久而久之,使學生對物理計算能力的處理慢慢失去了信心。況且現(xiàn)在數(shù)學新教材對計算能力要求降低了,這些可能都會影響到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2.4 新教材中某些知識連慣性問題
在新教材中,有些概念性知識出現(xiàn)得比較突然,如在初二階段新教材中還未講到慣性、平衡位置、機械能等知識,但在講到相關(guān)知識時將它們提出來,又沒有相關(guān)的注釋,讓學生難于接受,不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還有在知識的銜接上也不夠順暢。如在九年級的第十一章講到力及慣性,講到二力平衡,在其應用中重點牽涉到重力、摩擦力等的平衡問題,而教材卻把重力、摩擦力等重要的力學放在第十二章。還有把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夾在《力和機械》與《功和機械能》之間,教學過程中總感覺知識的連續(xù)性不夠好。尤其是速度及其公式在九年級第十二章第二節(jié)運動的快慢中才推出,而相應的長度、時間及其測量卻放在第三節(jié)。更有甚者,早在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中就有了利用回聲測距,而相關(guān)基礎(chǔ)如上所述還得等一學年后才能接觸,這不能不使人聯(lián)想到到底先建筑底樓還是先建筑二樓甚至三樓的問題!物理學科有它的嚴謹性,這種打亂順序,沒有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認知過程,就是有十多年教齡的老師都在短期內(nèi)無所適從,那又怎樣去帶動學生去適應呢?而在九年級第十四章第五節(jié):《浮力》中有一例題“…邊長為L的立方體…”而圖14.5-4中物體明顯不是立方體……
3 新課改在應試教育的大氣候下,顯得有些‘英雄’無用武之地
學生在‘減負’的呼聲中所要求的知識沒減反而增多,應試教育沒有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這都是在應試教育機制和升學率的壓力下所造成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應試教育機制,但目前而言,還真不容易淡出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1】刁元產(chǎn). 淺談PPT課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 2015.
【2】鐘純勇. 淺談初中物理新課程改革的措施及意義[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