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孟卯
摘要:在“雙減”政策下,語文作業(yè)布置應形式多樣,做到具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讓學生“愿做”、“愛做”、“樂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提質(zhì)增效。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 ?作業(yè)布置
“雙減”政策已經(jīng)實施差不多兩個月了,如何布置適量的作業(yè),避免學生回家后只顧玩手機、上網(wǎng)打游戲,成為了教師們值得認真思考的頭等問題。那么,設計怎樣的語文作業(yè),才能既不違背“雙減”政策的要求,又能讓學生 “愿做”、“愛做”、“樂做”呢?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點去嘗試:
1.“說”的作業(yè)。“說”是小學生語文學習諸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說與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口頭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他們受外界影響快,記憶力強,語言思維發(fā)展迅速,都有強烈的表達的意愿,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將思維過程語言化。縱觀小學語文課本,大多課文都是敘事性或故事性的文章,學完課文后我們給學生布置一道將文中的事件或故事“說”給爸爸媽媽聽的家庭作業(yè)。這項作業(yè),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內(nèi)容,促進學生口頭語言的發(fā)展,也在說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了學生能夠有條理地說好一段話,清楚、完整地講述一件事的能力。
2.“問”的作業(yè)。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上進?!睂W生會質(zhì)疑,說明他有真正地去思考,正如人們所說的,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而作為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引導學生質(zhì)疑,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課外碰到問題后經(jīng)過思考,并提出問題。每節(jié)語文課前可讓學生針對課題、內(nèi)容、用詞或寫法進行質(zhì)疑,提出一兩個問題,與同學或家長、老師進行探討,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一種“想問”“敢問”“樂問”的習慣,在“問”中求得進步。
3.“讀”的作業(yè)。課外閱讀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課外閱讀全面提高學生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寫作能力。為此,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質(zhì)量的提升,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完一篇課文后我們可以安排學生自主找出類似的文章進行閱讀,或者是拓展性閱讀。如,教學魯迅的《少年閏土》之前,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去讀魯迅的《故鄉(xiāng)》;學完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我們可以讓學生去讀讀他的其他詩詞。完成該項作業(yè)后,教師還要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抽查。如,講出《故鄉(xiāng)》的故事梗概;舉行毛澤東詩詞朗誦比賽,以查看學生課外閱讀的完成情況。
4.“看”的作業(yè)。202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開發(fā)和利用課外語文課程資源,例如:電視、電影、廣播、網(wǎng)絡等。《標準》還要求學生的學習要和現(xiàn)實生活相關聯(lián),提出了“語文學習生活化”的觀點,主張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形成基本的語文技能〔1〕。而中央電視臺每晚19:00 的《新聞聯(lián)播》就是很好的語文學習資源,它以信息量廣、報道及時,播音規(guī)范而著稱。學生如養(yǎng)成每日收看的好習慣,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較明顯的影響。為此,可以把安排學生每晚19:00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當做一種作業(yè)來完成。之后,每天在早讀課前安排10分鐘的“新聞播報”時間,隨機抽選學生進行播報。這樣不僅可以及時地讓學生了解每天所發(fā)生的國內(nèi)外大事,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概括能力和速記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5.“察”的作業(yè)。察,即觀察。觀察是學習各科知識的基本方法,科學家巴普洛夫就有句名言“觀察,觀察,再觀察”,可見,觀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小學生記敘文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是從觀察能力培養(yǎng)開始的,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不觀察就不會去寫真實的東西,也就不會有真情實感。因此,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觀察”當做作業(yè)來布置。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寫觀察日記”之前,教師可以提前一個月布置學生觀察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并記錄好每天觀察到的現(xiàn)象。之后,再來教這篇習作,學生也就有話可寫了。
6.“畫”的作業(yè)。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或之后,布置學生以“畫”的形式完成作業(yè)。學生讀課文,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把課文內(nèi)容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此實現(xiàn)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得到更好地發(fā)展。如,學完一些寫景的古詩詞,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詩中描寫的景物;學完《故宮博物院》,讓學生畫一畫游覽線路圖。
7.“玩”的作業(yè)。貪玩好耍是兒童的天性,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學生“玩”的作業(yè),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完成。例如,一年級在學了口語交際“我說你做”后,可布置“我說你做”玩的作業(yè), 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里人玩玩這個游戲,以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8.“演”的作業(yè)。中國現(xiàn)代話劇劇作家曹禺曾說:“演課本劇可以啟發(fā)學生潛在的智力,使學生對聽課、讀書產(chǎn)生興趣,從而引發(fā)學生想讀其他的文學書籍的興趣?!痹谡Z文學習中,用課本劇表演的形式鞏固學過的內(nèi)容,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十分有效。在課本劇表演中,學生通過美術、舞蹈、音樂等形式的有機結合,將語文課本中的一些情節(jié)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對話語言形象的課文,自編自導自演,以戲劇形式演繹出來,融語言藝術、形體藝術于一體。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與文本深度接觸,不僅可以提高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如,學完《將相和》,可以安排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將相和》課本劇,從而對這一歷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9.“找”的作業(y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并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在課外查閱、收集有關資料,以便更好地學習語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讓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作為一項作業(yè)來布置。上新課之前,布置學生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如作者介紹、文章寫作背景等。課上要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匯報資料,匯報時要求學生主要談一談該資料對本文學習的啟發(fā)以及自己的看法。同時,讓學生比比誰搜集的資料更具體全面,更有利于課文的學習。如六年級上冊的《宇宙生命之謎》一課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對文中所介紹的一些信息不甚了解,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去查閱相關宇宙資料加以判斷。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為課上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雙減”政策下,語文作業(yè)布置應形式多樣,做到具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讓學生“愿做”、“愛做”、“樂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提質(zhì)增效。
參考文獻:
〔1〕202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