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學物理受力分析的原則與方法初探

      2021-12-20 09:07郜建輝
      物理教學探討 2021年11期
      關鍵詞:隔離法受力分析中學物理

      郜建輝

      摘? ?要:受力分析既是物理知識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有效理解受力分析的原則,掌握實效的方法,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應對不同情景,解決物理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力和運動的相互關系,還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學物理;受力分析;隔離法;整體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1)11-0055-6

      在中學階段,物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物質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規(guī)律,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同時,物理學科也是學生學習中相對困難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力學中受力分析部分的知識,學生學習困難較多。下面,就筆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簡要闡述中學階段受力分析的原則與方法,供大家參考。

      1? ? 受力分析的意義

      在中學階段的物理學習過程中,受力分析是力學部分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養(yǎng)成好的受力分析習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想,是有效提高物理學習能力的關鍵所在[1]。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會因受力分析不正確影響到解題,從而影響到物理學習的效果和考試成績,更有甚者,會因此失去物理學習的信心。故此,受力分析可以說是研究力學問題的關鍵;也是學生物理學習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功。

      2? ? 受力分析的原則

      在受力分析的學習之初,很多學生經(jīng)常出問題,而很多老師在講解受力分析時,由于涉及知識點多,又不易講透,會有“夾生飯”的情況發(fā)生[2]。由此,在進行受力分析時,教會學生了解受力分析的幾點原則非常重要。

      2.1? ? 依據(jù)力的物質性原則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中,對力的闡述是“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力是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的,有力就會有物體,即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所以,受力分析時,確定一個力是否存在,要看該力是否存在著施力物體,這就是“力的物質性原則”。

      在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忽略這一點,常常把物體的慣性現(xiàn)象當作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掌握力的物質性原則很關鍵。例如,豎直上升的物體只受重力作用(空氣阻力不計的情況下),沒有向上的升力或沖力;沿斜面下滑的物體,不存在著所謂的“下滑力”,等等。

      2.2? ? 滿足性質力存在條件的原則

      在進行受力分析時,準確把握力的性質至關重要,它是判斷一個力是否存在的關鍵。在中學階段的力學知識中,主要是體現(xiàn)在三種性質力上,即重力、彈力和摩擦力。分析重力時,問題主要反映在對重力方向的把握。一定要讓學生清楚重力的方向一定是豎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而不一定是垂直于接觸面的;確定彈力存在時,一定要滿足產生彈力的條件,即接觸、有形變(包括看不見的微小形變),只接觸而物體沒有發(fā)生形變時,是沒有彈力存在的;確定摩擦力存在時,也要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即接觸且接觸面不光滑、有壓力并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

      例1? 如圖1所示,畫出物體M的受力示意圖。

      分析? 靜止的物體M與水平面接觸,重力提供了對水平接觸面的壓力,根據(jù)力相互作用的原理(牛頓第三定律),就會產生一個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的支持力。這樣,物體M在豎直方向上就有彈力;同時,靜止的物體M與豎直面也有接觸,但只是接觸,并沒有發(fā)生形變,也就不會產生彈力。所以,靜止的物體M只在豎直方向上受到重力G和支持力F■這兩個力的作用,受力示意圖如圖2所示。

      例2 如圖3所示,滑塊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壓縮彈簧彈出。滑塊離開彈簧后沿斜面向上運動的過程中,不考慮空氣阻力,下圖關于滑塊的受力示意圖正確的是(? ? )

      分析? 仔細審題,可以得出題中的幾個關鍵詞:光滑斜面、離開彈簧、向上運動、不考慮空氣阻力、受力示意圖正確等。根據(jù)力的性質可以理解為:光滑斜面——沒有摩擦力(故D選項錯誤);離開彈簧和向上運動——是由于滑塊具有慣性的原因,不存在向上的上滑力或沖力(前文提到的力的物質性);不考慮空氣阻力——是為了簡化問題。依此,該題剩下的A、B、C選項就變成對重力G和支持力F的受力示意圖正確與否的判定。前文提到,對重力方向的判斷是:它一定是豎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而不一定垂直于接觸面,所以C選項錯誤。對于A、B選項的區(qū)別是F的方向是豎直向上,還是垂直于支持面的“垂直向上”?我們知道,滑塊對于斜面是存在壓力的,這個壓力應該是:大小是重力的一部分、方向是垂直于支持面向下、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故而,根據(jù)力的相互作用原理(牛頓第三定律),支持力應該是:大小是重力的一部分、方向垂直于支持面向上、作用點在滑塊與斜面的接觸面上(可以畫在滑塊的重心上)。所以,B選項是正確的。

      2.3? ? 遵守力的不可傳遞原則

      我們知道,作用在剛體上的力,可以沿它的作用線平移到該剛體的任意一點,都不會改變這個力對該剛體的作用效果,也就是力的可傳性原理。但經(jīng)典力學認為,對于與光速相比的低速運動物體,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傳遞是瞬時完成的,因此力是不可傳遞的??此苾煞N表述是矛盾的,但從中學物理的視角進行簡單分析,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

      力的可傳性原理是指力的作用效果,即一個力作用在物體的不同位置(沿該力的作用線平移到任意位置),該力的效果不變,從這個角度講,力是可以傳遞的(它還在原來的剛體上);而經(jīng)典力學認為低速運動物體的力不可傳遞是指不同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即一個力對某一物體作用時,該物體會受到這個力的作用,而與它相接觸的物體則不會受到這個力的作用(因為力的三要素不同,它們就不是一個力了,但有時會產生傳遞的效果)。這里,我們說的力不可傳遞原則主要指的是后者。

      例3? 如圖4所示,畫出A物體在水平方向的受力示意圖。

      分析 如圖4,B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一個水平向左的力F,在保持靜止的狀態(tài)下,自然會有一個水平向右的力與之平衡,這個力的施力物體理所當然的就應該是A物體。

      以A物體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可知,由于力的相互作用,A、B物體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力,即A物體會受到一個來自B物體、水平向左的力。所以,A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與之平衡的力應該是“墻面”給予A物體水平向右的力,如圖5所示。

      在這其中,B物體給A物體的力與A物體給B物體的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而水平向左的力F與A物體給B物體的作用力則是一對平衡力,大小也是相等的。雖然依此邏輯,B物體給A物體的力大小也是F力的大小,但是它們并不是一個力。也就是說,A物體并不受F力的作用,即F力是不可能傳遞給A物體的,這就是我們要講的“力的不可傳遞原則”。

      2.4? ? 關注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則

      基于上文所述,在受力分析的過程中,關注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有利于得到物體的正確受力情況。

      2.5? ? 正確處理合力與分力的原則

      我們知道,矢量的合成和分解是學習高中物理知識的重要基礎,這部分知識也體現(xiàn)了化繁為簡的物理思想和數(shù)學方法,對物理學習有重要意義[4]。力同樣也存在著合成與分解的問題,在解決物理問題時,經(jīng)常會對力進行分解,因此受力分析的過程中,一定要正確處理合力與分力的關系,遵循“合力與分力不同時存在”的原則。

      例4 如圖6所示,一個滑塊在光滑的斜面上滑下,畫出滑塊下滑過程中的受力示意圖。

      分析 我們以滑塊為研究對象,它從光滑斜面下滑的過程中是不受摩擦力作用的,只受豎直向下的重力G和垂直于支撐面向上的支持力F的作用,受力示意圖如圖7所示。

      如果要具體研究滑塊下滑過程中力與運動的關系,即分析滑塊下滑的動力,可將重力分解成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兩個分力。這樣就很容易知曉,提供滑塊下滑的動力是重力的一個分力,如圖8所示。

      但要注意的是,在圖8中將重力分解后,重力G就不能再存在了(虛線所表示的),即“合力與分力不同時存在”的原則。所以,在受力分析時,如果是呈現(xiàn)合力,就不要體現(xiàn)分力;如果標注了分力,就不要呈現(xiàn)合力,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合力與分力的關系。

      2.6? ? 簡化問題的原則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第一部教育論著《學記》中就有“約而達,微而藏”的論述。大文學家蘇軾的詩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也表明了這一觀點。我們知道,簡化問題是為了突出問題的主要矛盾,當主要矛盾解決好,次要矛盾上升至主要地位,再行處理,就會不斷深入,徹底解決問題。事同此理,在受力分析的過程中,有時也要遵循簡化問題的原則。例如,對于低速運動的物體,當不做特殊要求時,受力分析中可以忽略空氣阻力;在畫受力分析示意圖時,可以將不同力的作用點都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等等。

      3? ? 受力分析的方法

      對于物體的受力分析而言,特別是在復雜情景中物體的受力分析,由于綜合性強、知識面廣,學生在進行受力分析時往往容易出錯,經(jīng)常出現(xiàn)“丟三落四”的情況。所以,非常有必要教會學生一些如何進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3.1? ? 順序法

      順序法是英文中長句翻譯的一種方法,它是按所敘述的一連串動作或事件,按時間的先后或是按內容的邏輯關系安排,依據(jù)原文順序譯出[5]。我們可以借此應用在受力分析中,因為情景中物體的受力情況必然存在著非常嚴謹?shù)倪壿嬯P系,自然就會形成一定的順序邏輯。

      在中學階段的力學問題中,受力分析主要對重力、摩擦力、彈力等進行分析。在分析中,我們首先需要考慮重力,因為所有物體都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力;接下來考慮的是彈力和摩擦力,根據(jù)彈力和摩擦力的產生機理,若在彈力分析前分析摩擦力,會導致物體受力分析難度增加,不利于物理知識的學習;最后再分析其他力,這樣就會方便許多。按照這個順序進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到科學合理的解題思路,降低物體受力分析的難度[6]。因此,我們可以將順序法概括為一個口訣:一重、二彈、三摩擦、四其他。

      順序法的特點是:受力分析時不容易漏掉力,但要注意研究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處理好力和運動的關系。

      3.2? ? 隔離法

      隔離一詞出自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經(jīng)常被用于形容斷絕接觸、斷絕往來。在研究物理問題時,隔離法是指對物理問題中的單個物體或單個過程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力學的受力分析過程中,我們常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體系中隔離出來,作為研究對象,只分析該研究對象以外的物體對它的作用力,不考慮研究對象對其他物體的作用力。

      例5 如圖9所示,A、B、C三木塊豎直疊放在水平桌面上,在B木塊上加一水平向右的大小為6 N的力F,結果三木塊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B對A的摩擦力fB-A,C對B的摩擦力fC-B及桌面對C的摩擦力f桌-C的大小分別是(? ? ?)

      A.0 N? 0 N? 0 N? ? ? B.2 N? 2 N? 2 N

      C.0 N? 6 N? 6 N? ? ? D.6 N? 6 N? 6 N

      分析 我們以A木塊為研究對象,將其從情景中隔離出來進行分析。由題目的描述(三木塊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可知,A木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是處于平衡態(tài)的,如果B對A存在摩擦力fB-A,則在水平方向上就會存在一個與fB-A平衡的力,但又找不到這個力的施力物體(低速運動的物體可以忽略空氣阻力)。所以,B對A不存在摩擦力fB-A,A木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是因為慣性。故此,B對A的摩擦力fB-A=0。

      再以B木塊為研究對象,將其從情景中隔離出來進行分析。題目已知,在B木塊上有一水平向右的大小為6 N的力F,B木塊也是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樣,就必須有一個水平向左、大小也是6 N的力跟它平衡(忽略空氣阻力)。通過對A木塊的分析,顯然這個力的施力物體不是A木塊。由此,與F平衡的力的施力物體就只能是C木塊了,這個力就是C對B的摩擦力fC-B,大小為6 N,方向水平向左。故此,C對B的摩擦力fC-B=6 N。

      再以C木塊為研究對象,將其從情景中隔離出來進行分析。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C對B的摩擦力fC-B大小為6 N,方向水平向左。根據(jù)力的相互作用原理(牛頓第三定律),B木塊也會給C木塊一個大小為6 N、方向水平向右的反作用力。由題目已知,C木塊也是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是處于平衡態(tài)的。自然就要有一個水平向左、大小也是6 N的力跟它平衡(忽略空氣阻力),這個力的施力物體就是桌面。所以,桌面對C木塊的摩擦力f桌-C=6 N。

      本題的答案為C選項。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隔離法的優(yōu)點是容易看清單個物體的受力情況或單個過程的運動情形,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方便、簡單,便于使用,它也是在受力分析時應用比較廣泛的思維方法。但使用隔離法時,一定注意力的物質性原則和力的不可傳遞原則,同時要注意不要把物體的慣性現(xiàn)象當作力的作用效果。

      3.3? ? 整體法

      整體法主要是指在對處于某種特定狀態(tài)下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為了保證物體承受的所有力都能夠被分析到,需要在受力分析過程中注重系統(tǒng)的研究,從整體上對物體所受的力進行分析。而不必將其細化, 不用分析系統(tǒng)內部各物體部分和運動狀態(tài)下所受的力[7]。

      例6 如圖10所示,A、B、C、D四個相同的木塊夾在豎直放置的兩塊木板之間,處于靜止狀態(tài),請分析B、C木塊之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已知每個木塊的重力均為G)

      分析? 對于本題,如果我們采用隔離法進行受力分析,會發(fā)現(xiàn)無論對A、B、C、D哪個木塊進行分析,都會出現(xiàn)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如果采用整體法,問題就會變得簡單了。

      我們把A、B、C、D四個木塊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對象來看,對它們處在靜止狀態(tài)進行受力分析,可得到如圖11所示的受力分析示意圖。即左側木板和右側木板與木塊接觸處各有一個大小為2G、方向豎直向上的摩擦力與4G重的4個木塊平衡。由此,可以得出:左側木板與A木塊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2G,方向豎直向上;右側木板與木塊D之間的摩擦力大小也為2G,方向豎直向上。

      接下來,再采用隔離法對A、B、C、D每一個木塊進行受力分析就容易多了,避免了許多不確定因素。

      以A木塊為研究對象,很容易得到它受一個豎直向下的自身重力G和一個左側木板給A木塊豎直向上、大小為2G的摩擦力。但A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一定會有一個力與這兩個力平衡。很顯然這個力就是B木塊給A木塊的豎直向下的、大小為G的摩擦力,A木塊的受力示意圖如圖12所示。

      同理,以D木塊為研究對象, D木塊的受力示意圖如圖13所示。

      以B木塊為研究對象,它受一個豎直向下的自身重力G,B保持靜止的狀態(tài),自然會有一個豎直向上的力與之平衡,這個力的施力物體理所當然的就應該是A木塊。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上述A木塊受到B木塊給的豎直向下的、大小為G的摩擦力,自然,B木塊也會受到A木塊給的豎直向上的、大小為G的摩擦力(圖14)。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明白B木塊與C木塊只是接觸,而沒有力,它們之間的摩擦力為0。

      C木塊與B木塊的受力分析類似。

      故本題的答案是:木塊B與木塊C之間沒有摩擦力。

      3.4? ? 假設法

      假設法也是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解答物理問題必須要運用和掌握的一種思維方法。應用假設法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一些物理問題,在解題中建模,在建模中強化模型思維,進而可以提升學生中學階段的物理意識和思維能力[8]。

      所謂假設法就是當某一變化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某種可能時,假設該因素處于某種情況,并以此為條件進行推理。

      例7? 如圖15所示,分析靜止在斜面上的小球是否受到斜面的支持力作用。

      分析? 以小球為研究對象,它是否受到斜面給它的支持力往往要依題目的條件而定。但本題中未給出明確的說明。所以,對于小球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討論時可以采用假設法。

      小球是否受到某個彈力的作用,可以通過它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會因這個力發(fā)生改變來判定。假設我們可以“向右輕輕移走斜面”,如果小球不再靜止,而是發(fā)生了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就說明會有斜面給小球的一個支持力;如果小球繼續(xù)靜止,說明斜面沒給小球這個支持力。

      假設法的特點是對一些復雜問題、有爭議的情景,便于簡化問題,但要求受力分析時對情景的把握要準確到位。

      4? ? 結束語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往往不只是通過一種方法來完成的,特別是在復雜的情景中,有時是幾種方法的同時運用(如例6)。另一方面,在受力分析時,運用多種方法結合,會互相佐證,更加有效地得到正確結果。同時,受力分析時要對力的概念和性質進行綜合考慮。比如:摩擦力的方向不是阻礙運動方向,而是阻礙相對運動的方向;桿的彈力可以是支持力,也可以是拉力;繩的彈力方向一定是沿著繩收縮的方向;一個接觸面只能有一個彈力或摩擦力,等等。

      總之,在進行物體受力分析時,準確理解物體的受力分析原則,正確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應對不同情景,有效解決物理問題,不僅是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力和運動的相互關系的有效策略,還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姚彬.高中物理受力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9(05):54-55.

      [2]李俊峰.我怎樣講受力分析———理論力學教學札記之一[J].力學與實踐,2003,25(05):68-6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胡忠國.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關于“力的合成和分解”內容的比較[J].物理教師,2021,42(03):78-79+82.

      [5]王躍華.談英語長句翻譯技巧[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06):135-136.

      [6]吳娟,韋周新.探討高中物理中的物體受力分析問題及教學建議[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28):78-79.

      [7]肖慶紅.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力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4.

      [8]王科峰.運用假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湖南中學物理,2020(10):43-44+47.

      (欄目編輯? ? 羅琬華)

      猜你喜歡
      隔離法受力分析中學物理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
      中學物理教師的哲學使命
      仿真技術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應力隔離法在藍寶石壓力傳感器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過山車中心軸裝配新方案
      受力分析法在初中力學中的應用
      民用飛機標準爬升剖面性能計算
      趣談生活中的整體法與隔離法
      如何選擇整體法與隔離法
      基于OSG與3DMAX的中學物理實驗仿真實現(xiàn)
      罗定市| 万全县| 武平县| 五常市| 临高县| 霍邱县| 西宁市| 罗定市| 临潭县| 平定县| 光泽县| 阳春市| 霍城县| 澜沧| 大埔区| 东辽县| 五大连池市| 精河县| 沧源| 汶川县| 庆城县| 保山市| 子长县| 仁寿县| 商南县| 阿拉尔市| 古丈县| 新干县| 沂水县| 莱州市| 牡丹江市| 汽车| 筠连县| 桐柏县| 丹东市| 左贡县| 内黄县| 吉林省| 都江堰市| 怀宁县|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