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烏蘭察布市草原工作站,內蒙古 烏蘭察布012000)
烏蘭察布地區(qū)草原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特別是非法開墾、采礦、修路、過度放牧與割草等不合理利用,濫挖、濫割、樵采破壞草地植被,個別地方已經失去了人畜生存的條件,對草原畜牧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草原生態(tài)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烏蘭察布市草原生態(tài)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全市天然草原修復維護治理工作面臨新局面。
烏蘭察布市草原總面積為5521.58萬畝,可利用面積為5181.98萬畝。烏蘭察布市草原共有6個大類、13個亞類、91個草場型。草場類型包括溫性草甸草原類、溫性典型草原類、溫性荒漠草原類、溫性草原化荒漠類、低地草甸類、溫性山地草甸類。全市未退化面積為654.55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11.85%,全市天然草地分5等4級,天然草地生物單產37.69 kg/畝。暖季可利用草產量18.39 kg/畝。冷季可利用草產量11.28 kg/畝。全年羊單位需草地面積48.25畝/羊單位。草原上的喬木、灌木、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植物,以不同的生活型和旱生植物生態(tài)類型適應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全市綠色生態(tài)安全屏障。由于本市降水少,基本在300 mm以下,有“十年九旱”之稱;同時受氣溫低,無霜期短,土層薄,土壤貧瘠等因素影響,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就存在著脆弱性和不穩(wěn)定性,再加上人為不合理利用,草原植被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導致植物群落恢復難,周期長的現(xiàn)象[2]。
烏蘭察布市天然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等“三化”總面積4605.68萬畝,占全市草地總面積的87.70%。其中,退化草地面積為4193.34萬畝,沙化草地面積161.16萬畝,鹽漬化草地面積251.17萬畝。在退化草地分布中,輕度退化面積2604.51萬畝,中度退化面積1769.04萬畝,重度退化草地面積232.13萬畝。全市20世紀80年代至2000年草地三化呈明顯增加趨勢,共增加了2078.36萬畝,而2000年至2016年草地“三化”總體呈減少趨勢,共減少了28.99萬畝,但沙化和鹽漬化在局部仍有增加態(tài)勢[2]。
草原不僅是牧民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21世紀以來,全市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禁牧舍飼工程、草原生態(tài)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國家“草牧業(yè)”試點項目等草原建設保護工程,推行禁牧、休牧、圍欄封育和人工種草等生態(tài)保護建設措施,逐漸加大了草原保護和建設力度[3]。按照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總體思路,以“退耕種草、恢復生態(tài)、發(fā)展生產、創(chuàng)新產業(yè)”為目標,加快人工草地及草原生態(tài)修復保護建設步伐,每年種植和更新人工草地300萬畝,2013~2017年5年來,建設圍欄封育109.75萬畝、人工飼草基地12.52萬畝、草種基地3.1萬畝、暖棚30.42萬畝、青貯窖9.93萬畝、貯草棚7.55萬畝、購置飼草料機械5670臺。在草原鼠蟲害等生物災害防治方面,圍繞重點區(qū)域、主要有害物種,實施了以生物農藥、天敵調控、物理防控和生態(tài)治理為主的綠色綜合防控,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全市每年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600萬畝,生物防治比例達到90%以上。通過多年來的努力,全市草原生態(tài)有了明顯好轉。2018年全市天然草原植被平均蓋度34.74%,草群平均高度11.09 cm,平均干草產量35.62 kg/畝。但局部草原由于各種原因仍在繼續(xù)惡化。草原生態(tài)修復難度較大。4年時間,可以使一片草原退化、破壞,但是要恢復到原來則需要10~20年時間,修復難度較大,尤其草原是牧民賴以生存的唯一的生產資料,生態(tài)壓力較大。因此堅持適地適種,培育馴化本土野生優(yōu)質草種迫在眉睫[4]。
從2016年開始試驗野生草種采集及輔育工作,共做了三大類野生鄉(xiāng)土混合草種采收和部分修復試驗,探索野生草種采集、加工、清選分級技術,制定野生草種采集、加工、清選分級規(guī)程,為推動野生草種業(yè)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也為進一步生態(tài)修復提供技術支撐與保障[5]。
采集品種為針茅,包含克氏針茅、短花針茅、小針茅、戈壁針茅、大針茅等不同品種,采集地針茅多度達到60%以上,可根據針茅生長地情況,混合采集櫛葉蒿、羊草、冰草、蔥韭類等植物。利用禾本科采種機對針茅為主的野生鄉(xiāng)土草種進行混合采收,采收時間每年6月和9月,6月采收的混合草種主要是以短花針茅、小針茅、戈壁針茅為主,9月采收的混合草種主要以克氏針茅、大針茅為主。清選方法:利用揉碎機將針茅揉碎去芒,最后將針茅種子丸衣化處理。初步確定質量分級最低指標:凈度≥70%,發(fā)芽率≥50%、水分≤11%。
2.1.1 采集時間。針茅采集時間為6~9月。
表1 不同品種針茅采集期
2.1.2 采集方法。用禾本科采種機直接采種。
2.1.3 清選方法。采收后的草種利用揉碎機揉碎去芒。
2.1.4 草種包裝。按照10~25 kg/袋,裝袋打包,包裝袋上貼標簽,標簽包含草種名稱、重量、采集地點、采集日期、采集單位等信息。入庫儲藏,保持干燥、通風,注意預防鼠蟲害。
2.1.5 丸衣。由于針茅種子上含有倒刺,易聚集在一起,將針茅種子丸衣化,利于修復補播。
2.1.6 質量分級。清選后的種子凈度≥70%,發(fā)芽率≥50%、水分≤11%。
主采品種為駝絨藜,采集地駝絨藜多度達40%以上,可根據駝絨藜生長地情況,混合采集針茅、蔥韭類等植物。利用聯(lián)合收割機進行采收,采收時間九月下旬開始,清洗方法:采收后經過晾曬、碾壓,用風選機清選,最后將種子丸衣化處理。初步確定質量分級最低指標:凈度≥30%,發(fā)芽率≥30%、水分≤11%
2.2.1 采集時間。采集時間為9月下旬到10月。
2.2.2 采集方法。用聯(lián)合割草機刈割上部花枝,經晾曬、干燥后清選。
2.2.3 清選方法。用風選機將經過碾壓晾曬的混合種子進行清選,將較重的秸稈、石塊等雜物去除。
2.2.4 草種包裝。按照10~25 kg/袋,裝袋打包,包裝袋上貼標簽,標簽包含草種名稱、重量、采集地點、采集日期、采集單位等信息。入庫儲藏,保持干燥、通風,注意預防鼠蟲害。
2.2.5 丸衣。由于駝絨藜種子有絨毛,駝絨藜種子丸衣化,利于修復補播。
2.2.6 質量分級。清選后種子凈度≥30%、發(fā)芽率≥30%、水分≤11%。
根據不同退化草原類型與分布特點,通過試驗選擇與退化草原類似的未退化草原,選擇本土草種采集地,主要針對不同草種采集地選擇、采集地不同輔育措施、不同草種采集時間、不同草種采集方式等開展試驗,探索總結出了烏蘭察布市本土草種采收的技術標準及實施管理模式,制定野生混合草種輔育基地建設標準及采集與清選標準,為今后開展大面積推廣采收鄉(xiāng)土混合草種積累寶貴經驗。
針對當地優(yōu)質的草種資源,通過圍封、采集、馴化、擴繁等措施,加強保護,提高鄉(xiāng)土野生草種的產量,積極打造優(yōu)質草種繁育基地,保障生態(tài)修復用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