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吳亦影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神經科,上海200336)
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稱威爾遜病(Wilson disease),為相對罕見的疾病,由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所致,是一種遺傳性銅代謝障礙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節(jié)為主的腦部變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錐體外系癥狀(extra-pyramidal system symptom)、肝硬化、精神癥狀、腎功能損害及角膜色素環(huán)(Kayser-Fleischer ring,K-F環(huán))[1]。這歸功于時年34歲的神經病學家威爾遜博士,1912年在國際著名的神經病學刊物Brain發(fā)表的長達200余頁的論文:Progressive lenticular degeneration:a familial nervou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cirrhosis of the liver[(From the National Hospital,and the Laboratory of the National Hospital,Queen Square,London)Brain,1912:34:295-509]。有認為是類似于現在的大學“臨床專業(yè)型”在職博士的畢業(yè)論文,該文鑄就了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醫(yī)學術語體系的基本框架。本文試還原幾個或有趣或關鍵點的歷史細節(jié)。
威爾遜博士全名是Samuel Alexander Kinnier Wilson,其父親是長老會(Presbyterian)教會專業(yè)傳教士,至少在英國、美國、中國3個國家居住過,多年在中國職業(yè)傳教。2019年筆者以臨床訪問專家身份,到其撰稿的地方倫敦大學學院國立醫(yī)院/國立神經病學研究所探訪,但難覓芳蹤,該院對帕金森病200年的詹姆斯·帕金森爵士的歷史似乎更顯熟悉。目前已知的是威爾遜博士在美國出生,可能是其父親離開中國以后,后來有無再回中國不詳,若有學者了解,知會本文作者??梢韵嘈?,與其父母交流中,至少威爾遜從小聽過、看到和中國有關的事體。筆者以為,作為中國的神經病學家們也很努力,目前所有中國的肝豆狀核變性指南和共識,都是神經科專業(yè)人員所撰寫,不似包括美國和歐洲的西方國家,基本全是消化科和肝病科醫(yī)師所撰寫。西方一些神經科教科書尤其Movement Disorders Fellowship高級訓練班綱要中一度刪除了威爾遜病章節(jié),如今有的運動障礙(movement disorder)章節(jié)又加上了肝豆狀核變性。當然,可能在中國及波蘭等幾個國家繼續(xù)秉持神經科為主導,這也算是圓了威爾遜博士的中國夢。
目前尤其是國內版本,普遍認為肝豆狀核變性是其他西方國家學者們目睹威爾遜博士的杰出貢獻,一致公認、推薦使用威爾遜病這個診斷術語。西方文獻的敘述,事實似乎恰恰相反,是自信的威爾遜博士本人,看到無人置喙提出此點,不得已在公開正式學術活動和日常工作中主動多次提出威爾遜病術語,據說一次竟被人當面反問,什么是威爾遜???其鎮(zhèn)定自若予以闡明。其后威爾遜病稱謂也逐步形成,被廣泛認可、接受[1-3],這種自信與速進風格,可能與中國當代青年學者神似,值得借鑒參考。
國內《錐體外系疾病》第一部由劉道寬教授編寫,后來繼續(xù)改名出版有《運動障礙疾病》專著。 威爾遜博士用7年時間,在系統(tǒng)研究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和病理時,發(fā)現幾乎沒有錐體束損害的癥狀和病理特征,故提出了威爾遜病的錐體外系癥狀,且第一個提出類似于錐體外系癥狀的詞匯組合[2]——運動障礙概念,運動障礙為基于西方學術理念的神經科詞匯(在中國非專業(yè)人員容易與癱瘓和無力等含義相混淆)。眾所周知,運動障礙學會(Movement Disorders Society,MDS)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帕金森病暨運動障礙的學術機構。當然,大家會想,醫(yī)學界為什么大都基本忘卻威爾遜博士的錐體外系和運動障礙的偉大貢獻?是否因為其反復強調了其是威爾遜病的鑄造者,所以導致這個遺漏,從而忽略了更大的成就?由此想到知識面極其博大精深的楊任民教授。
2018年在波蘭華沙的世界神經病學爭論大會上,有一個為時6 h的專場會議討論并紀念威爾遜病100周年。大會主席是華沙醫(yī)科大學的神經科教授Anna Czlonkowska,其首次稱楊任民教授為“中國肝豆狀核變性之父(the father of Wilson’s disease in Chinese society)”[4],筆者當時禮貌回應其為“歐洲肝豆狀核變性之母”。Anna管理歐洲最大的肝豆狀核變性臨床研究中心,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發(fā)表過肝豆狀核變性綜述[4-5]及大量臨床和基礎研究論文,對楊任民教授非常敬重。近年來國際帕金森病暨MDS主導的亞太地區(qū)峰會主席主旨發(fā)言,推薦本地區(qū)學術貢獻時,注重中國運動障礙學界的卓越表現,尤其強調推介了楊任民教授肝豆狀核變性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成就,非常罕見(5th Asian and Oceania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Movement Disorders Congress)。楊任民教授為中國數萬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服務,中西醫(yī)結合療效顯著,吸引來自包括歐美發(fā)達國家的世界各地的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專程來就診、住院治療,這其實是更優(yōu)異的醫(yī)學學術貢獻。中國的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及神經放射學研究也在Movement Disorders雜志發(fā)表[6]。
威爾遜博士是肝豆狀核變性的締造者毋庸置疑,而蘇聯的學者Konovalov也做出了一定的學術貢獻。楊任民教授和我及幾位研究生,以“Managements of Wilson’s Disease:From West to East”為題,發(fā)表了肝豆狀核變性的專家講座[7],目前被西方學者他引超過20多次,得到美國耶魯大學醫(yī)學院的教授、本專業(yè)主席Schilsky贊賞;當然也有位在西方工作的華人教授當面提出英文題目用“從西方到東方”似有不妥,個人解釋是“worldly”之意,也是學習蘇格蘭天才威爾遜博士的學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