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鋒
晉城,古稱澤州,位于山西東南部晉豫兩省交界處,居太行之南端,扼三晉之門戶,這里山川壯美,歷史悠久。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置晉君于高都奉祀,遷晉靜公于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晉城”由此得名。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合適的人文氛圍,使大量的古代建筑在這里得以留存。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晉城的古建筑文化,晉城博物館(原晉城市古建筑藝術(shù)博物館)自建館之初即開始收集整理晉城地區(qū)的各類古建筑資料,同時對散落于民間鄉(xiāng)村的各類古建筑構(gòu)件進行收集,并加以收藏和保護。經(jīng)過十余年的努力,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古建筑構(gòu)件,收藏的品類涵蓋柱礎、石柱、斗拱、瓦當瓦件、木雕、磚雕、琉璃脊飾等。其中,收藏石質(zhì)柱礎十余件。這些柱礎在晉城博物館改陳時,作為“晉城古代建筑藝術(shù)”陳列的文物類展品,展示在“走進古建筑”單元,現(xiàn)作簡單介紹,供大家學習交流。
“柱礎”一詞起源很早,宋人李誡在《營造法式》第一卷《總釋》中就提到《淮南子》對柱礎的記載:“山云蒸,柱礎潤?!辈⒃凇堆a遺》中對柱礎的古今異名做了解釋:“柱礎,其名有六,一曰礎,二曰櫍,三曰磶,四曰磌,五曰磩,六曰磉,今謂之石碇。”柱礎的現(xiàn)在含義比較容易理解,即柱子的基礎,也就是柱子下面的墊石,其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大柱腳的承壓面積,保持柱身的穩(wěn)定;二是防止柱腳因濕氣上升而受損。
談柱礎離不開柱,古人在建造房屋時都會用柱。最先為防止柱的歪斜而將柱“種”于地下,進而為防止柱的下沉,采取夯實柱下地基并放置石塊的做法。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就發(fā)現(xiàn)柱下有堅硬的夯土層。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宮殿基址發(fā)現(xiàn)有排列整齊的柱子洞,在多數(shù)柱子洞下部發(fā)現(xiàn)柱礎石,同時還發(fā)現(xiàn)有顯露于基址表面的柱礎石。由于地下濕氣的侵蝕,柱腳經(jīng)常受到腐蝕,為隔絕濕氣,后來就發(fā)明了銅锧,置于柱和礎石之間。例如在安陽小屯殷墟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銅锧,并且?guī)в衅岙嬔b飾,顯然是露明使用的。在柱下安置銅锧的做法一直延續(xù)到戰(zhàn)國后期,到漢時開始出現(xiàn)新做法。從東漢時期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柱礎石來看,已出現(xiàn)四面梯形造型,形如覆斗下帶方座的柱礎。六朝時佛教盛行,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建筑形式,柱礎也不例外,在大同云岡石窟出現(xiàn)了人物獅獸紋、須彌座、覆盆以及蓮瓣等樣式。這種形式一直沿用到唐代,如唐代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的柱礎采用寶裝蓮花,只是蓮瓣比云岡石窟的肥矮些,“覆盆”高約為礎石方的十分之一,與宋《營造法式》接近。到了宋代,除了實物外,李誡所著《營造法式》可見柱礎的詳細做法,文曰:“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蓮華,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減地平钑、壓地隱起華、剔地起突;亦有施減地平钑及壓地隱起于蓮華瓣上者,謂之寶裝蓮華?!痹A沿用宋制,只是雕刻手法不同而已。明清以后,北京官式建筑多用古鏡柱頂石,其他建筑的柱礎則出現(xiàn)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形式多樣,不同的地方還有很大的地區(qū)差異,代表著一方的風土人情。
晉城博物館館藏石柱礎12件,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件。
柱礎為青石質(zhì)地,邊長53厘米,寬47厘米,總高23厘米,其中下部的方形礎盤高16厘米,上部的覆盆高7厘米,頂面正中隱出圓形柱位,直徑25厘米。(圖1)此柱礎下部的礎盤不是普通的正方形,而是長方形,比較少見,但其平均長度(50厘米)符合《營造法式》“其方倍柱之徑”的制式。上部的覆盆,立面浮雕單層12瓣覆蓮紋,高崇古樸,其高度略大于《營造法式》中關于覆盆高度“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的規(guī)定。蓮瓣紋是柱礎常用的紋飾,特別是佛教盛行的六朝和唐宋時期。蓮花在佛教中代表清凈圣潔,是智慧的象征,是佛教圣物。蓮瓣紋隨佛教進入中國,并在中國繼承發(fā)展,成為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的代表性紋飾之一。
圖1 元代蓮紋覆盆式石柱礎
柱礎為青石質(zhì)地,平面呈圓形,底徑55厘米,最大外形尺寸在中間的獅頭部位,直徑達85厘米,總高48厘米,幾凳頂面正中凸起圓形的小臺,高3厘米,直徑34厘米,用以承柱,但無承插柱腳的榫眼。(圖2)整個柱礎雕刻紋飾為傳統(tǒng)的獅穿幾凳式。幾凳面呈正六邊形,立面造型呈弧形。6條凳腿的腿腳雕如意形,上方與凳面交接處圓雕獸面各一個,頂面雕長長的獸角和飛舞的鬃毛,立面雕獸頭,怒目圓瞪,直視下方,獠牙鋒利,神態(tài)猙獰,兩前肢用力開張,極富動感,如餓虎撲食。凳腿間半鏤雕獅頭或獅尾,如幼獅在凳腿的空隙中嬉戲。6個凳腿露出3個獅頭和3個獅尾,一凳腿間露出頭部,另一凳腿間露出尾部,身子隱在中間,左出右入,俏皮可愛,與凳腿的猙獰獸面形成鮮明的對比?;顫婌`動的幼獅造型,在凳腿間與伙伴追逐嬉戲的情景,以及其憨態(tài)可掬的神態(tài),直觀地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2 明代獅穿幾凳式石柱礎
柱礎為青石質(zhì)地,由上下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上部為石鼓,下部為幾凳式柱礎。(圖3)石鼓直徑36厘米、高14厘米,圓形石凳直徑57厘米、高36厘米,整個組合柱礎通高達50厘米。石鼓的鼓釘明顯,鼓的側(cè)面以“萬”字雷紋打底,四面開光,在橢圓形的開光部位淺浮雕蓮葉荷花圖。下部的幾凳式柱礎為6腿幾凳式,頂面近似為圓形,立面為弧形造型。幾凳的腿腳雕如意頭,上部與頂面交接處淺浮雕有如意云紋。凳腿間雕有“龕門”,龕內(nèi)有高浮雕吉祥紋飾,如錦雞牡丹紋、獅子、麒麟、奔馬、犀牛望月等。石鼓可以單獨作為柱礎使用,此時應稱為“鼓形礎石”,鼓形礎石在元代的建筑中有實例,最初為素面無裝飾。到了明代,鼓形礎石的雕飾手法增多,雕有鼓釘和皮愣線。在鼓形石下安放幾凳式底座石,使柱礎由原來的單層變成雙層或三層,讓整個柱礎的造型更精美、富于變化。
圖3 明代石鼓幾凳組合式柱礎
柱礎為青石質(zhì)地,由整石雕成。柱礎底部直徑60厘米,總高58厘米。(圖4)下部雕成6腳承托紋飾,托腳浮雕如意云紋,腳間淺雕雙龍戲珠紋。柱礎的紋飾集中在中間部分,為6面幾凳式,凳腿刻有連珠紋,腿腳部雕成如意頭。凳腿間高浮雕雜寶和博古紋,雕刻內(nèi)容依次為寶扇、茶壺、如意、筆筒香爐紋、火珠紋、香爐花觚圖案紋等。幾凳面的下垂部位,每面均淺雕有蓮花圖案,與幾凳腿上部刻有的如意頭紋飾相間,組成一個整體的連續(xù)的圖案。幾凳頂部突起有圓形的承柱面,承柱面直徑32厘米,立面四周浮雕仰蓮紋。正中有正方形的孔洞,方5厘米,深3厘米,為承插上部柱的榫眼構(gòu)造。該柱礎造型古樸、紋飾煩瑣復雜、寓意吉祥。因柱礎的尺寸較大,無法承重測量具體重量,經(jīng)計算,約有450公斤。將雕刻如此精美、重量如此巨大的柱礎置于柱下,不僅可以起到穩(wěn)定柱基的作用,而且也是一件石雕藝術(shù)珍品,提升整個建筑的文化品位。
圖4 明代幾凳仰蓮組合紋石柱礎
柱礎為青石質(zhì)地,平面造型呈方形,立面造型為幾凳式。柱礎底長51厘米,通高40.5厘米。立面造型從下到上分為3部分,最下面為素面基臺,高8.5厘米;中間部分為主紋飾區(qū)域,雕方形四角幾凳式,高29.5厘米;在幾凳上部為雙層方形小臺,上層的小臺雕出柱位,高2.5厘米,方27厘米,無榫眼,中間的小臺邊緣刻出弧形,與幾凳的頂面相過渡。幾凳的凳腿間浮雕有大致相同的圖案,都為雙龍捧鏡圖。只是圓鏡雕刻的紋飾不同,前后相對的兩面雕一盆栽荷花,四五株荷花盛開怒放。其余兩面雕有詩文,一面雕“居家只有天倫樂”,另一面雕“小窗童掛護花鈴”。(圖5)前面一句中“天倫樂”,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后來“天倫之樂”家喻戶曉?!白o花鈴”一詞出自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天寶初,寧王日侍,好聲樂……至春時,于后園中紉紅絲為繩,密綴金鈴,系于花梢之上,每有烏鵲翔集,則令園吏掣鈴索以驚之,蓋惜花之故也?!彼螐堁住稘M庭芳·小春》詞:“笑鄰娃癡小,料理護花鈴?!焙笾饾u延伸到掛于廟宇殿堂屋角的鈴鐺,也就是現(xiàn)在的風鈴。從雕刻的小詩中可以想象其中的景象:老人或躺或坐于園中,兩三小孩在窗上掛風鈴,清風拂過,鈴聲叮當,一派老人安詳、小孩活潑的悠閑之境。這件詩文柱礎,表達了人們“享天倫之樂,無意爭名奪利”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平靜安定生活的意愿。
圖5 清代方形幾凳式石柱礎(圓鏡內(nèi)雕“居家只有天倫樂”詩句)
柱礎為青石質(zhì)地,整個造型為獅形,其中底座長49厘米,寬22厘米,高17厘米。(圖6)柱礎的承柱部位在獅背處,像獅子馱著一樣。承柱面為圓形,直徑18厘米,有直徑4.5厘米、深5厘米的圓形榫眼。從底面算起,承柱面高67厘米,整個柱礎的最高處在獅頭處,高78厘米。獅子造型簡潔勻稱,四肢直立,獅頭上揚,張口露齒,雙耳平貼,頭部有螺旋狀的鬃毛,胸前掛有繡帶,繡帶系有鈴鐺。獅身部位在承柱處雕有鞍狀的鋪巾,鋪巾自然下垂,獅身下有一短柱與底座連接,用以傳遞上部的壓力。石獅子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常見的辟邪物品,也是古建筑中經(jīng)常使用的裝飾物,通常用于宮殿廟宇、衙門府邸、陵園、橋梁等場所,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歷代造型均有差異,漢唐時期強悍威猛,宋元時瘦長有力,明清時則或威武或溫順。獅形石柱礎打破了傳統(tǒng)柱礎的形式,將立獅造型融入柱礎中,體現(xiàn)了石雕藝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
圖6 清代獅形石柱礎
晉城博物館收藏的這幾件石柱礎,時間跨越幾百年,形式多樣,有覆盆式、幾凳式、立獅式、鼓式、方墩式,雕刻的紋飾有蓮瓣紋、博古紋、雜寶紋、如意紋、龍紋、獸面紋等,雕刻內(nèi)容豐富,有鳳穿牡丹、犀牛望月、麒麟吐寶、獅穿幾凳、表意詩文等。這些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石柱礎,為研究晉城地區(qū)柱礎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石雕藝術(shù)和古人精神追求的藝術(sh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