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昌強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茶葉技術推廣站,福建 寧德 352100)
寧德市蕉城區(qū)是全國重點產茶縣,福建省主要的綠茶主產區(qū),是中國名茶天山綠茶的原產地,產茶歷史源于三國、晉朝,品種、花色歷經變革。蕉城境內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靠鷲峰山脈,東臨三都澳港灣,眾多山川水流形成微域小氣候,適宜茶樹生長,群體良種和野生茶樹等種質資源廣泛分布。
蕉城區(qū)的野生茶資源調查始于20 世紀50 年代初,福建省茶科所專家到霍童鎮(zhèn)小坑進行野生茶調研。此后,除霍童鎮(zhèn)外,先后從虎貝梅鶴、洋中際頭、九都賴嶺、三都城澳尼姑坪等處陸續(xù)發(fā)現天然分布的野生茶樹。1994 年5 月,福建省農林大學教授對八都鎮(zhèn)洋頭大車坪野生苦茶樹群落進行科學考察和鑒定。2004 年以來,對全區(qū)境內的地方群體良種和野生茶樹的分布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
蕉城區(qū)現存最高的野生茶樹高12 m,葉色綠,葉面隆起,葉緣鋸齒淺。蕉城區(qū)是閩東目前僅有的、品種較為豐富的野生茶樹種群生長區(qū),境內茶樹種質資源多樣性豐富,既有野生型的茶樹,又有栽培型的地方群體良種。
天山菜茶分布于蕉城區(qū)洋中際頭、章后、八都平湖等地,為有性系群體品種,灌木型,中遲芽種,抗旱性與抗寒性強。樹高1~2 m,樹幅0.5~1.2 m,樹勢半披展。葉長6~16 cm,寬4~6 cm,長寬比1.58:2.67,葉形橢圓或長橢圓,葉面平展,側脈8~10 對,齒細而密,葉肉略厚,葉色淡綠,具有光澤,育芽能力較強,抗旱性與抗寒性強。芽梢肥壯,多為綠色,部分黃綠或紫紅色,芽毫一般。
開采期多在3 月中旬至下旬。制成的天山綠茶條索緊結,品質極佳,滋味濃爽,香氣獨珍,湯清葉綠;制成的天山紅茶條索緊細,色烏油潤,蘭花香顯,滋味鮮爽。
2008 年,位于八都鎮(zhèn)平湖茶場、面積24000 m2的天山菜茶被納入福建省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區(qū),資源編號:閩JQ004-2 號,保護區(qū)范圍:A 點界標北緯26°52′ 52.2"、東經119°33′ 47.4",B 點界標北緯26°52′ 46.4"、東經119°33′ 43.7",C 點界標北緯26°52′ 41.9"、東經119°33′ 45.1",D 點界標北緯26°52′ 44.0"、東經119°33′ 50.6"。
2017 年位于洋中鎮(zhèn)際頭村、面積72036 m2的天山菜茶被納入福建省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區(qū),資源編號:閩JQ004-1 號,保護區(qū)范圍:A 點界標北緯26°45′18.1"、東經119°20′24.3",B 點界標北緯26°45′8.15"、東經119°20′35.7",C 點界標北緯26°45′9.85"、東經119°20′42.1",D 點界標北緯26°45′21.0"、東經119°20′25.5"。
2019 年位于赤溪鎮(zhèn)斑竹村,面積66667 m2的天山菜茶被納入福建省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區(qū),資源編號:閩JQ004-3 號,保護區(qū)范圍:A 點界標北緯26°54′ 35.55"、東經119°31′ 50.19",B點界標北緯26 ° 54′ 35.55"、東經119 ° 31′ 45.66",C點界標北緯26 ° 54′ 43.74"、東經119 ° 31′ 48.36",D點界標北緯26 ° 54′ 45.37"、東經119 ° 31′ 57.62"。
吳山清明茶主要分布在寧德市蕉城區(qū)八都鎮(zhèn)吳山村,該品種抗旱性與抗寒性強,屬小喬木型,分枝較高。葉形長橢圓,葉長13.6 cm,葉寬5.2 cm,葉尖端漸尖下垂,葉面隆起,色綠或黃綠側脈明顯,葉脈10~12 對,鋸齒深明 26~43 對。嫩芽黃綠,較肥壯,茸毛多,春分前達一芽二、三葉,開采期早[1]。制成的寧德天山茶品質優(yōu),色澤綠,香氣獨特,滋味醇厚,回甘鮮爽。制成的天山紅條索緊細,色烏潤毫顯,香高味醇。
2010 年位于八都鎮(zhèn)吳山村、面積33350 m2的吳山早清明被納入福建省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品種,資源編號:閩JQ012 號,保護區(qū)范圍:A 點界標北緯26°51′ 59.47"、東經119°35′ 28.4",B 點界標北緯26°51′ 26.8"、東經119°35′ 16.2",C 點界標北緯26°51′ 23.2"、東經119°35′ 13.5",D 點界標北緯26°51′ 17.3"、東經119°35′ 27.3"。
2018 年位于八都鎮(zhèn)吳山村山鬧、面積21334 m2吳山早清明被納入福建省茶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資源編號:閩JQ012-2 號,保護區(qū) 范圍:A 點界標北緯26° 51′42.3"、東經119 ° 34′40.2",B點界標北緯26 ° 51′41.9"、東經119 ° 34′47.2",C點界標北緯26 ° 51′37.9"、東經119 ° 34′42.4",D點界標北緯26 ° 51′32.7"、東經119°34′43.4"。
姑娘坪石門峽海拔450 m,野生大茶樹樹高5.5 m,樹幅5.3 m,基部莖圍1.53 m,有6 個分枝,其中最大分枝直徑達16 cm。葉片橢圓,葉長平均為13.5 cm,葉寬平均為4.8 cm,葉尖漸尖,尖部漸向下垂,葉面隆起,光滑,葉齒較深,葉脈9~10 對[2]。頭春梢黃綠色,春梢長度18~22.6 cm,芽葉黃綠色。當地人稱苦茶,2008 年8 月發(fā)現,它是目前蕉城區(qū)境內發(fā)現的最大一株野生古茶樹。制成的天山綠茶干茶色澤綠,香氣獨特,滋味醇厚,甘顯微苦,是制“寧德天山茶”的優(yōu)質原料。
2009 年位于虎貝鎮(zhèn)姑娘坪石門峽的野生大茶樹被納入福建省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區(qū),資源編號:閩JY009 號,保護區(qū)范圍:北緯26°50′ 28"、東經119°12′ 45.6"。
制作設立“天山菜茶”“吳山早清明”“野生大茶樹”保護區(qū)種質資源標識標牌,以方便茶農學習,擴大宣傳,接受社會監(jiān)督。標示牌內容中明確了茶樹種資資源名稱、編號、地點、面積、責任單位及保護區(qū)示意圖。
日常委托專人管理,盡量遵循茶樹原有的生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整個保護區(qū)合理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實行綠色防控技術,安裝智能型太陽能滅蟲燈與天敵友好型粘蟲板,確保茶樹長勢旺盛[3]。
梯壁使用石頭修建,采取茶園梯壁種草等措施防治保護區(qū)水土流失,更好地保持茶樹原有的生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吳山早清明屬特早品種,是制“寧德天山茶”的優(yōu)質原料,在八都鎮(zhèn)溪池村建立20 畝“吳山早清明”繁育基地,讓“吳山早清明”這一優(yōu)異種質資源得到進一步推廣利用。
通過設立保護區(qū)標牌、加強日常管護、修筑茶園梯埂、建立育苗基地等措施,科學有效地保護了當地茶樹種質資源,促進茶樹的健壯生長,推動了茶樹種質資源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升品牌帶動戰(zhàn)略,打造“寧德天山茶”公用品牌?!疤焐骄G茶”與“天山紅”獲得國家地理證明標志,“天山綠茶”成為中國馳名商標。2020 年“天山綠茶”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評估價值19.19 億元。
為更有效地保護當地茶樹種質資源,要加大保護茶樹種質資源,對保護工作進行系統規(guī)劃、管理、宣傳和引導,更好地推動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從而促進茶葉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