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麗
最近,我特別愛吃街口那家小店的拌米粉。好大一碗,色彩斑斕,內(nèi)容豐富,紅彤彤的醬汁里浸著巨粗的米粉、金色的黃豆、碧綠的香菜和大片的牛肉。包裹著醬汁的米粉一入口,滑爽筋道,與此同時,一股生猛的辣味直沖天靈蓋,過癮!再喝口清爽的汽水,嗦粉的快樂油然而生,真是好吃到?jīng)]話說!
店里還有炒米粉。用于加工的肉類是牛肉和雞肉,配菜多用芹菜和一些時令蔬菜,口味有微辣、中辣和特辣,可以排列組合出非常多的種類,每一款都很好吃。由此,店里還衍生出其他系列產(chǎn)品,有炒馕、炒年糕、炒寬粉、炒牛筋面、炒魚排等等。每到飯點,外賣小哥不停地穿梭于店內(nèi)外,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寒冷的夜晚,我喜歡去路邊那家通宵營業(yè)的飯館,點一碗熱氣騰騰的扁豆面旗子。這是回族人獨有的食物——用羊肉湯打底,面片有筋骨,羊肉丁鮮香,土豆丁綿軟,散發(fā)著濃濃的香味。不僅如此,它還十分“好看”:被切成菱形的薄面片白生生的,像小旗子,形狀又細(xì)細(xì)碎碎的,像雀舌。湯里煮得軟軟糯糯的小扁豆還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雞眼豆”。這兩者搭在一起,從外形上看也相當(dāng)有趣呢!飯館里的油餅,味道也超贊。因為添加了堿和香豆粉的緣故,它與我們通常吃過的油餅口感并不一樣,會更松軟、酥香一些,是扁豆面旗子的絕好搭檔。
小城一處偏僻的巷子盡頭有家不起眼的餐廳,里頭那位哈薩克大姐做的裹食馕是我的心頭好。我見過大姐制作裹食馕的過程:牛肉丁、青紅椒丁、洋蔥丁混合,加鹽和胡椒粉,拌成餡;取搟好的面皮攤在面板上,鋪上餡料,再用一張面皮覆蓋。她手指靈巧地將兩張面皮的邊緣捏合在一起,形成一道漂亮的花邊。隨后大姐起油鍋,油要倒得多一些,燒熱后,放入做好的裹食馕,煎炸至兩面金黃,即成。裹食馕表皮金黃酥脆,內(nèi)餡鮮香誘人,趁熱吃香味四溢,讓人簡直停不了口。再佐以一碗濃釅的奶茶,真令人回味無窮。
我居住的小縣城沒有大城市那么繁華熱鬧,但生活在其中,幸福感也時常襲上我的心頭。究其原因,我想應(yīng)該是這些隱藏在老街市井中的獨特美食吧!十八線小城,雖然地理位置偏遠(yuǎn),但民風(fēng)淳樸,相對來說,美食就比較堅持“自我”,不會因為要照顧游客的口味而進(jìn)行改良,從而保持住了那份原始和地道。正因為如此,盡管這些小店的門面沒有那么光鮮亮麗,有的甚至還相當(dāng)簡陋,但還是吸引著如我這般的老百姓,找上門來反復(fù)品嘗。
《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前主筆王愷說過一句話,大意是:縣城,是中國最能吃到好吃東西的地方。我舉雙手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