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為了探情,近年來,各地試卷已將唐詩翻了個遍。其實,唐宋詩各有特色。《詩詞散論·宋詩》中說:“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苯陙?,命題者逐漸青睞宋詩,關(guān)注宋詩理趣的考查。下面就結(jié)合“理趣詩”的特點,來探究一下“理趣詩”的賞析與解答。
所謂“理”,就是作者借詩表達的哲思見解,包括生活常識、事物哲理、史實鑒戒、人生志趣等。
請思考、品味下列詩句或詩歌中蘊含的“理”。
①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② 林疏放得遙山出,又被云遮一半無。
③ 賞牡丹(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④ 牡丹(王睿)
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成蔭?
⑤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參考理解
① 一切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任何力量阻攔不了的。
② 事物總是好壞參半,人生也總是喜憂交雜。
③ 運用對比手法工,通過與芍藥妖嬈艷麗但沒有骨氣、荷花清雅潔凈但沒有情韻對比,突出了牡丹的骨氣與情韻。
④ 詩人認為牡丹華而不實,亂人心性,而桃李默默無聞。表達了對華而不實的生活態(tài)度的批判,對踏實奉獻精神的肯定和贊美。
⑤ 以項羽不能“包羞忍恥”而喪失“卷土重來”機會的教訓(xùn)激勵人們,要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⑥ 辛辣冷峻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失卻人心。
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⑧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⑩ 金縷衣(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⑦ 告誡人們: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自實踐。
⑧ 梅與雪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啟示人們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
⑨ 以水為喻,形象說明了一個人必須不斷地學(xué)習(xí)新知識、新技術(shù),才能保持充實的頭腦和清晰的思路,認識社會的新事物,適應(yīng)社會的新發(fā)展。
⑩ 以折花為喻,告訴我們青春、生命、愛情以及各種機會同時光一樣,都應(yīng)當珍惜,一旦錯過、失去,將悔之晚也。
當然,一首詩的理解,隨著年齡、閱歷、處境甚至心情的變化,我們品味到的“理”,會有所不同,我們當然不能苛求統(tǒng)一,只要理解是符合邏輯和情境的,就都可以認為是正確的。這也正體現(xiàn)詩歌意蘊的豐富性。
理趣詩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詩和議論詩,關(guān)鍵就在于這個“趣”,清代學(xué)者史震林為“趣”下了一個定義,“趣者,生氣與靈機也”,所謂“生氣與靈機”,指的是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理趣詩不會機械、古板地說理,常常借助藝術(shù)手法化抽象為具體,使詩歌既蘊含深刻的哲理,又具備藝術(shù)性,讓讀者深入淺出地理解詩歌意蘊,潤物無聲。
結(jié)合上面10 首詩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哲理詩主要運用以下藝術(shù)手法來表達哲理。
(一)從藝術(shù)手法看:
1.寓理于景:例①②,就將哲理蘊含在春色、山林的描繪之中,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或特征揭示,讓讀者領(lǐng)悟蘊含其中的道理或啟示。
2.寓理于物:詠物詩中詩人通過對具體物象的描述,或以物自喻,托物言志表達情感。如古詩中詩人常常以竹自喻,表達正直、有節(jié)操等優(yōu)秀品格。有時詠物詩也會運用象征手法,揭示物象包含的精神、品質(zhì)等。如例④,牡丹象征的就是華而不實的現(xiàn)象,桃李象征的就是腳踏實地、默默奉獻的精神。
3.寓理于史:詠史懷古詩中,有一種情感表達是“理性反思”,即作者站在客觀的角度,反思歷史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如例⑤⑥兩句,都是對項羽兵敗烏江事件的思考,作者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得出了相反的結(jié)論,令人耳目一新。
4.寓理于議:以議論入詩,這曾經(jīng)是大多數(shù)詩評家詬病宋詩的地方,其實這也正是宋詩的一大特色,既拓寬了詩歌的題材,也豐富了詩歌的情感,讓讀者看到了宋詩別具一格的“氣骨”。如例⑦⑧,就以直接議論的方式,揭示普通物象之中蘊含的普遍性道理,給讀者以啟發(fā),讓人明理。
5.運用修辭:修辭是詩歌最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之一,哲理詩也不例外,借助它們,詩歌表達才會更生動,內(nèi)容才會更深刻。如例⑨⑩就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升華了哲理。
(二)從詩歌題材看:
“理趣”多見于山水詩、詠物詩、詠史詩等題材的詩歌中。它們或包含于景象、物象的描寫之中,或存在于史實的敘述里面,當然也會借助于一定的藝術(shù)手法加以表現(xiàn)。
接下來,我們以高考詩歌來檢測一下我們的理解。
1.【2020年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
讀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①,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p>
題目: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
2.【2020年全國卷Ⅲ】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
苦 筍
陸 游
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徵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fēng)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徵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題目:詩人由苦筍聯(lián)想到了魏徵,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①品性相似:魏徵苦口而忠心,竹筍苦澀而潔白;
②經(jīng)歷相似:魏徵先后侍奉過多個君主,最終才受到唐太宗的賞識;竹筍歷經(jīng)風(fēng)雨吹打,但是仍保持著堅韌的品格;
③價值相似:魏徵輔佐君王,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業(yè);苦筍可做食材,長成后還能制作成各種竹器為人使用。
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曾對理趣詩這樣評價:“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所謂冥合圓顯者也?!鳖I(lǐng)悟了以上的講解,讀詩時,我們?nèi)缒芷肺冻瞿菬o痕之理,那愉悅的心靈體驗,必能讓我們的心智變得更成熟、靈魂變得更豐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