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皓
關鍵,即為重點,它占據(jù)C位,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力量。語文課堂教學中學會把握關鍵語句,教師不僅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均衡用力,同樣,學生也可以對文章刪繁就簡,把握精髓。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把握和利用關鍵詞句呢?本文以《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為例,進行一些簡要的闡述,期盼大家指正!
一、宏觀把握結構美
古人常有宏觀全局的思想,比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在教學中,宏觀把握即為從整體上感悟文本,以求達到廣闊的閱讀視角,欣賞文本的結構之美。
(一)讀開頭結尾——品脈絡之美
美的開頭總是令人驚艷,充滿繼續(xù)閱讀的欲望。這篇文章也不例外,開頭以樹木之景入手,直指小興安嶺的最大特點,直入文章中心;以“樹木”為引子,為下文做足了鋪墊,奠定了全文的基調。開篇寥寥數(shù)語,卻已統(tǒng)領全文。
再品文章結尾,一句“景色誘人”做結,將開頭所提之景全部囊括其中,又甚是巧妙地呼應開頭,使文章渾然一體。而“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一座巨大的寶庫”更是對文中其他段落的簡要概括,直指景美物豐之特征。
開頭總起,奠定文章基調;結尾總結,概括小興安嶺特點;中間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別介紹此處美景,這樣一個總—分—總的結構便赫然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
結構之美,美在文章的脈絡。
(二)讀四季更替——品順序之美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從整體上宏觀把握是一個很好的閱讀視角,因為它結構清晰,層次清楚。
文章從第二自然段開始,到第五自然段結束,四個段落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在課堂開始之初梳理結構時,我便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小興安嶺的美麗的呢?通過初讀課文,圈畫關鍵詞,學生很快便發(fā)現(xiàn),文章2—5段段首分別出現(xiàn)了“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詞匯,因此斷定本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進行描繪的。這確實不錯,學生抓住四季的更替,很快便找到了線索。
可是,線索只有這一條嗎?課文2—5段所描繪的內(nèi)容雖然已顯而易見,但文中仍有段落未曾涉及。隨著第二次深入文本,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原來,作者早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耙荒晁募尽币辉~,不正是又一次輔證了“時間順序”這一答案的準確性嗎?
浸入文本,仔細閱讀,抓住關鍵信息,定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捕捉文本細節(jié),體會本文四季更替的順序之美。
(三)看C位樹木——品構段之美
C意為Center,中心?!睹利惖男∨d安嶺》結構的魅力不光體現(xiàn)在它的四季更替,更在于它占據(jù)大量筆墨的中心景物——樹木。
細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樣為我們介紹小興安嶺的?問題一經(jīng)拋出,學生便開始逐句細細品味,迅速搜索信息。“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短短九字,為我們明確了小興安嶺的地理位置。“有數(shù)不清的紅松、白樺、櫟樹……幾百里連成一片,就像綠色的海洋”一句,又是在介紹什么呢?一經(jīng)閱讀便能得知,作者這是在為大家介紹小興安嶺的樹呀!作者為什么要在開頭就介紹樹木呢?這個問題縈繞在大家的心頭。
文中還有描寫樹木的句子嗎?用直尺劃一劃。尋找描寫樹木的句子讓學生再次深入文本,極盡所能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隱藏的構段之美。原來,一年四季中作者都描繪到了樹木:“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薄跋奶欤瑯淠鹃L得蔥蔥蘢蘢……遮住了藍藍的天空。”“秋天,白樺和櫟樹的葉子變黃了……落葉在林間飛舞?!薄岸?,樹上積滿了白雪?!痹倏纯催@四個句子出現(xiàn)的位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孩子們紛紛驚嘆:原來,這描寫樹木的句子都出現(xiàn)在了每個季節(jié)的開頭首句,這不正是和第一自然段中的內(nèi)容遙相呼應嗎?作者的構段方式真是精彩、奇妙!一個“封”字,更是將密密層層的枝葉畫面帶到了學生眼前,大家四周似乎被樹木包圍,上空也似乎被樹木籠罩。這樹木一定大有文章!
王榮生在針對閱讀教學的重要原則中也指出:在閱讀教學之前、之中或之后,學生對一篇課文的理解、感受應該有明顯的變化。
抓住關鍵的語句,讓C位景物樹木所蘊含的文本構段之美浮出水面,學生更是被作者的匠心獨具所折服。
掌握了宏觀思想,腦海中便搭建起了文本的框架。抓住了關鍵的語句,教師便可帶領學生欣賞到文本四季更替的順序之美,領略樹木蘊含的構段之美,結構一旦明晰,再次讀文便會省力許多,也為學生深入體會景物之美打下了基礎。
二、微觀落實語言美
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它能使事物更為生動、形象、具體。學生對于文本理解的結果之一是掌握語篇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或希望讀者知道的意思,實質上也就是讀者的頭腦中建構其關于文本內(nèi)容、層次及主題的表征系統(tǒng)的過程。樹木為何占據(jù)如此驚人的篇幅?我們不妨在“顯微鏡”下,借助作者不同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方式,來細細品味文本語言。
(一)句中品讀雄渾之美
《美麗的小興安嶺》文本語言的一大特點,便是句與句之間所包含的意思層次清晰,層層遞進。開頭一句便以恢弘之勢,充分展現(xiàn)小興安嶺的雄渾之美。
以“有數(shù)不清的紅松、白樺、櫟樹……幾百里連成一片,就像綠色的海洋”一句為例,小興安嶺的樹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反復朗讀此句,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找準詞語,體會樹木數(shù)量眾多的勢如破竹
你瞧,“數(shù)不清”一詞,多么直觀地描述了小興安嶺的樹數(shù)量很多呀!簡簡單單的一個詞匯,便將孩子拉入了樹木的世界,真是勢如破竹。
2.借助標點,體會樹木種類繁多的氣勢恢宏
文本中的標點符號也會說話。一個“……”道出了小興安嶺不光有紅松、白樺、櫟樹這些品種,更有樟子松、水曲柳、黃菠蘿等一百多個品種。適當?shù)馁Y料補充,讓學生更為了解小興安嶺,也為樹木的種類之多而驚嘆。
3.巧用比喻,感受樹木面積甚廣的場面壯大
這樹木不是小面積的集中生長,而是大范圍的鋪散開去,綿延了“幾百里”,大有“綠色的海洋”之態(tài)?!熬G色的海洋”,這不正是指代小興安嶺的樹木嗎?這一比喻,不禁令人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樹木的無邊無垠,壯美遼闊的畫面。
開頭寥寥數(shù)語,便向學生鋪開了一幅大氣恢宏的磅礴畫面,一字一句間皆有深意,相互勾連,讀來韻味無窮。
抓住關鍵的語句,細細品味特殊的標點,利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加入適當?shù)南胂?,就能讓大家在極其簡單的語句中領會作者的深意,品讀句中的雄渾之美。
(二)詞中品讀生機之美
文中的修辭并不止于開頭一處,作者在文中字詞表達中也有多次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擬人”的妙用,體現(xiàn)出各自與眾不同的獨特之美。
春天的樹木,“抽出”了新的枝條。好一個“抽出”!好一個擬人手法!在課堂中,我讓學生試著做一做“抽出”的動作,如利刃出鞘般,一剎那,新的枝條便已伸展開身子,長出嫩綠的葉子。抓住“抽出”一詞,做做相應的動作,便能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樹木多么生機勃勃,富有生命力。
夏天的樹木,枝葉把森林都“封”得嚴嚴實實。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思考:何為“封”?這兒是什么封住了什么?為什么能封???一連三個問題,依次推進,同為擬人的修辭手法,卻讓學生感受到,夏天的樹木是一派枝繁葉茂,蔥蔥蘢蘢的景象。
秋天的樹木,葉子變黃了,落葉在林間“飛舞”。冬天,樹上積滿了白雪。層林盡染的秋之美與綠白相映的冬之景交相融合,一幅色彩絢麗的畫卷呈現(xiàn)在了學生眼前。
四季樹木之景,皆有獨到之處。每一處擬人修辭的展現(xiàn),都能使樹木的千姿百態(tài)得以呈現(xiàn),小興安嶺的四季,都是那般生機勃勃。
對文本準確的關鍵詞的把握,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精彩的文本語言,同時也為文本框架輸送了血液,語言所到之處,文本便也充滿了無限活力。
(三)字中品讀朦朧之美
C位的樹木描繪自然是奪人眼球的,在恢弘的氣勢下,在蓬勃的生機前,美麗的小興安嶺也戴著一層朦朧的面紗。
夏天的早晨,小興安嶺又展現(xiàn)出一幅獨特的畫面。霧從山谷里升騰而起,圍繞在樹葉之畔,繚繞在枝葉之間。遠看,濃霧之白與樹木之綠交相輝映,好一份清麗脫俗之感。這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蒼勁樹木,小興安嶺怕是獨一份了。
一個帶有擬人意味的“浸”字,哪怕是枝繁葉茂的千萬株樹木,也未曾抵擋得了這濃霧的升騰,也只得由得它斂去自身半分容貌,將其半遮半掩地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
單單一個字,細細品讀之下,自別有一番風韻,樹木的朦朧之美便也悄然而至。
句、詞、字是我們品讀語言的法寶,透過作者不同修辭方式的呈現(xiàn),我們便能讀出這樣一個氣勢雄渾、生機勃勃而又朦朧至美的小興安嶺。
三、深入推敲感情真
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推論字里行間沒有明言的隱含訊息,是學生掌握文本的一大力證。
(一)直抒胸臆談“美麗”
推敲文本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是我們教學時的一個重點。課題《美麗的小興安嶺》一經(jīng)出示,便可直接向學生提問:這是怎樣的小興安嶺?學生立刻便會回答:美麗的。
“美麗”一詞是文章的題眼,全文都圍繞本詞展開。文中哪些語句也直接寫出了小興安嶺的美麗呢?“真像個美麗的大花壇”、“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等短語進入了學生的視野。
原來,作者直抒胸臆之處竟如此之多,處處都美,對小興安嶺這個美麗的地方自然無比熱愛!當這份飽含熱愛之情的朗讀宣之于口時,我知道,學生定然體會到了作者的這份熱愛。
(二)融情于景表愛意
不經(jīng)直抒胸臆之處,就沒有喜愛嗎?
這“綠色的海洋”不美嗎?這淙淙流淌的春水不美嗎?這“乳白色的濃霧”不迷人嗎?這“酸甜可口的葡萄”不誘人嗎?作者雖未明言,卻早已將濃濃的熱愛揮灑于字里行間,所以,我們依據(jù)文本語言想象出可愛活潑的小鹿、絢麗多彩的鮮花、林中的珍貴物產(chǎn)……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對小興安嶺濃濃的喜愛。
梳理景物時,帶領學生邊讀邊體會景物各自的特點,學生自然能感受到充斥其中的愛。
無論是直抒胸臆也好,融情于景也罷,學生能根據(jù)景物特點帶著自己的理解來感受文本,就能從中感悟到作者的這份真情。真摯的情感,為文本注入了靈魂。
綜上所述,教學實踐中善于把握和利用關鍵詞句,既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依據(jù),更為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了方向,從而讓語言煥發(fā)精彩,使文章?lián)碛徐`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