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東盟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論壇成功舉行
○歐金昌覃鷗
日前,由中國—東盟職業(yè)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的“2020中國—東盟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論壇”在南寧舉行。
本次論壇以“質量·融合·發(fā)展”為主題,來自中國、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等東盟國家的380位主要代表以“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了深入研討。論壇下設“高層演講”“主題演講”“專題論壇”等分論壇,圍繞“一帶一路”“人工智能”“產教融合”“應對疫情”四個專題,探討了中國—東盟職業(yè)教育的新機制、新技術和新經濟背景下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路徑。國內外政府領導、專家學者、院校及企業(yè)共45位代表分別在線下線上作主旨發(fā)言。
當前,中國—東盟關系已進入全方位發(fā)展新階段,雙方正逐步向互聯互通、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拓展合作,為中國與東盟職業(yè)教育交流合作發(fā)展帶來了新機遇。
(摘自中國教育新聞網)
美國改革特殊教育教師培養(yǎng)標準
○李霓虹
美國學習政策研究所近日發(fā)布《打破隔離,追求包容:特殊教育教師培養(yǎng)的變革有望對學校產生重大影響》一文。文中提到,在許多學校中,特殊學生常常與普通學生分開學習,并且在學業(yè)上表現落后。根據學習政策研究所數據,盡管大多數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所患疾病不影響認知能力,比如癲癇、耳聾或言語障礙等,但在2018—2019年度,加利福尼亞州僅有13%的特殊教育學生達到或超過了數學標準,而同齡普通學生該比例為43%。此外,在2015—2017年間,加利福尼亞州有超過20%的特殊教育教師辭職,培訓不足、缺乏支持、感到孤獨等是他們離職的主要原因。
為了幫助改善這一狀況,加利福尼亞州教師資格審查委員會批準了數十項關于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認證要求的調整措施,這些措施旨在加強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教師間的共同教學與合作,從而提高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習成績。新標準將于2022年生效,主要變化包括以下內容。
更加注重共同教學,采取專門技術幫助特殊教育學生與英語學習障礙者學習,并為殘疾學生調整通識課程;教師在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室都至少要進行600個小時的學生教學和工作;擴大幼兒特殊教育資格證書的范圍,以更好地滿足幼兒園和學前班過渡階段的學生,即3—4歲孩子的需求。根據新標準,他們能夠在入學前一直參加早期的特殊教育課程。
(摘自新浪網)
印度加大殘疾學生篩查力度
○位娟
近日,印度國家教育研究與培訓委員會發(fā)布了一份名為《針對特殊需要給予特殊關照——在校學生篩查清單》的報告。根據2016年頒布的《殘疾人權利法案》所明確的21種殘疾情況,該報告制定了詳細的篩查工具,以幫助學校教師初步篩查潛在的殘疾學生。
該報告指出,由于社會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殘疾人被迫遭受許多歧視,教育領域亦是如此。殘疾可能無法治愈,但及早發(fā)現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有助于實現教育的最佳效果,防止疾病惡化。2016年印度頒布的《殘疾人權利法案》明確了21種殘疾狀況,提高了大眾對殘疾人權利的認知,促進了基于平等理念的包容性文化的形成。然而,由于學校工作人員和普通民眾缺乏對殘疾概念的正確認識,部分殘疾特性缺少直觀的外在表現,導致殘疾兒童無法被正確地識別出來。
秉承著“盡早識別盡快干預”的理念,該報告制定了篩選手冊幫助普通學校教師篩查可能有殘疾的兒童,并進一步診斷,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需求,制訂適當的教育計劃并提供相應的指導。手冊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普通學校教師填寫,教師在對班級學生進行長時間的個別觀察后,完成觀察表格。供普通教師使用的篩選表格由64個問題組成,每個問題旨在篩選可能存在的不同類型的殘疾狀況,如針對視力殘疾的“該學生在閱讀時,書會離眼睛太近或太遠嗎”“學生在朗讀時會出現讀錯行、漏字、漏句等情況嗎”等。篩查手冊的第二部分則由特殊教育教師或專家填寫,普通學校教師在完成初步的篩查工作后,將由特殊教育專家或教師針對存疑的學生進行進一步篩選或評定,以明確辨別出殘疾學生。
(摘自人民網)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