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孫海燕
“文化”一詞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6。不同時代、不同群體都會對文化有不同的界定。文化可以是開放,可以是平等,可以是文明,可以是為公眾認可的普遍認識,可以是一人倡導的理想信念,任何形式皆可為文化,只要有明確堅定的主旨、主張或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在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提到:“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yǎng)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盵2]1高校圖書館天然就具有文化的氣息,是知識積累和傳播的平臺。高校圖書館開展文化建設工作是對館藏資源的深度解讀和揭示,是對讀者服務的延伸和創(chuàng)新,是對業(yè)務工作的凝縮和升華,優(yōu)秀的文化建設能提升服務質量,增強核心競爭力。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結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的應用價值主要在于“立德樹人”,對于培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3]。
高校圖書館應當充分發(fā)揮豐富的文獻資源優(yōu)勢,利用現代化文獻檢索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信息篩選和分析,對館藏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進行深入挖掘,精選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素,積極尋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高校圖書館建設發(fā)展的結合點,將其融入圖書館文化建設的整體構架中,不斷充實和完善文化建設的思路,為文化建設的初步構想和發(fā)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探索性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探討高校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傳播方式和方法,貫穿文化展覽、標識標牌制作、對外宣傳活動等各項工作中。通過結合學校文化特色、在校讀者群體的特性需求和圖書館的實際情況,綜合國家對大學生素質教育和文化強國建設的宏觀戰(zhàn)略部署,不斷完善自身文化建設體系,使各項文化宣傳工作主題鮮明,讀者來館能夠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氛圍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實現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服務體系建設。
城市文化展現的是一個城市的歷史和精神特質,地方文化對城市發(fā)展的引導和推進作用不可或缺。以筆者所在的中國海洋大學為例,其身處山東省青島市,深厚的齊魯文化底蘊與現代西方文明在此交流碰撞,孕育出儒家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各有體現的獨特的青島文化特質。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是國立青島大學,20世紀30年代以國立青島大學創(chuàng)校校長楊振聲為首,聞一多、梁實秋、老舍等一批文人大家在青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授、研究與創(chuàng)作活動,使青島出現文化高峰,賦予了青島這座近代開埠以來素無多少文化根基的城市以博大和深邃,對當時青島人文氣候的營造貢獻良多,同時高校學子更是受益匪淺,培養(yǎng)了大量優(yōu)秀的人才。時至今日,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若能將青島獨特的地域文化與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水產學科特色相融合,必將極大助益于涉海特色文化的建設。
在統(tǒng)籌推進文化建設,實現文化育人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地緣特征,充分融合地方文化,借力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從而實現高校文化建設與地方文化傳播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fā)展。21世紀的城市不僅僅是經濟硬實力的較量,更是文化軟實力的較量。高校豐富的文化資源對提升城市競爭力具有重要價值,能夠對地方文化建設起到支撐作用、驅動作用、引領作用和升華作用。高校圖書館的海量館藏資源,尤其一些地方特色資源,是保存、積淀城市歷史文化的寶庫,也可以為了解地方文化發(fā)展的脈絡和進展提供幫助,其特色文化的建設和傳播也是展示和宣傳地方文化發(fā)展水平的窗口。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可以借力高校圖書館的不斷發(fā)展,充分發(fā)揮高校圖書館文化對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既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高雅的城市地方文化,又能推動高校圖書館文化自身的建設發(fā)展。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圖書館與“互聯網+”不斷融合,逐漸發(fā)展成為數字圖書館,到現階段是信息化、智慧化圖書館。新時期的圖書館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專業(yè)化、高效、便捷的服務,同時極大地改善了環(huán)境空間。
以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為例,其一貫重視圍繞現代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任務,緊密結合學校師生需求,注重吸收新理念,持續(xù)投入經費,利用各種最新技術進行空間再造,提高服務質量。為滿足讀者對圖書館服務訴求的不斷豐富和多樣化,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將新媒體觸控和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引入館舍信息化升級中,成功搭建了圖書館可視化數字服務平臺,主要包括圖書館運行數據墻、時間軸、數字墻、綜合信息終端、虛擬翻書機、電子圖書下載機等;引進座位管理系統(tǒng)、自助借還機等自助服務設備,自主研發(fā)研修間預約、讀者違約金自助繳納等自助管理系統(tǒng);近年隨著朗讀文化的普及,引入朗讀亭設備,集朗讀、練習、錄制、演講訓練等功能為一體,及時為讀者提供全新的朗讀體驗服務。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借助可視化數字服務平臺、各種自助設備和管理系統(tǒng),結合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為讀者提供更多優(yōu)質新穎的信息化服務,有效提高了圖書館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善了閱覽環(huán)境,營造出輕松便捷的信息化文化氛圍。
為適應“雙一流”建設新時期的發(fā)展,高校圖書館應當準確把握形勢,立足自身實際,著眼長遠發(fā)展,科學謀劃,在圖書館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融合“互聯網+”。一方面將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背景融入文化建設的總體框架內,進行內容融合;另一方面,積極利用網絡作為傳播媒體,宣傳圖書館文化,加強與讀者的溝通交流,為讀者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
近年來,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熱銷掀起了多輪社會熱潮[4]84,收到了很好的文宣效果,同為文化機構的高校圖書館應當以此為鑒,將文創(chuàng)工作納入到圖書館的文化建設之中。
首先在做好空間美化、文化標識、文化展覽等文化建設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圖書館文創(chuàng),可以使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工作更加豐富和生動。將高校圖書館的文化與創(chuàng)意相結合,凝結成一個個具體的文化產品,或者穿插在圖書館閱讀推廣、讀者培訓、文化展覽等各種讀者活動和服務中推廣給讀者,可以使讀者更好地了解一個圖書館、某一展覽甚至某一本圖書的文化內涵。其次,文創(chuàng)帶有圖書館自身的特色,承載著圖書館的歷史和文化信息。以文創(chuàng)工作為載體,鏈接起高校圖書館和讀者,通過文創(chuàng)將圖書館的價值觀傳遞給讀者,用人文關懷觸動讀者,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閱讀服務,可以將淺層服務轉變成深層溝通。同時隨著被賦予圖書館更深內涵的文化產品被傳播出去,圖書館的文化也就被廣泛地傳播出去,使圖書館的文化建設不再局限于館舍空間之內。通過文創(chuàng)產品的多元化、藝術化傳播,可以進一步拓展圖書館的影響范圍,提升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1.總體構想。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的文化應當脫胎于學校文化,統(tǒng)籌設計,分步實施。利用館舍內的大型空間,通過壁畫為主的形式,可以集中展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青島地方特色文化與海大海洋特色相結合的主題,不必太鮮明,以保留想象空間,集學術、教育、文化、藝術于一身。實現主題的載體,可以考慮用紫銅、漢白玉、砂巖、玻璃鋼(樹脂)、3D手繪等立體形式,亦可用銅版畫、磨漆畫、油畫等平面形式,其中磨漆畫是脫胎漆器衍生的一個新畫種,輕巧、美觀、耐用,色彩瑰麗,且手工打造,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其工藝“脫胎”可契合圖書館文化脫胎于學校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等寓意。細微之處,可以通過統(tǒng)一的文化標識系統(tǒng)化館內的標識標牌,從細節(jié)入手充分發(fā)揮文化引導的作用;可以不定期地利用展覽空間舉辦精品文化展覽,積淀自身文化涵養(yǎng),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發(fā)揮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職能;可以設立涂鴉墻、“悅讀”空間等,利用其增強與讀者的互動,借此鼓勵讀者自由表達,以營造和諧愉悅的閱覽氛圍,加強溝通。
2.已有建設成果。
(1)早期探索建設階段。2012年1月,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曾邀請分管校領導與學校宣傳部、法學院、經濟學院、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領導和專家到館就海大館文化建設的主題和載體進行集體研討,并達成初步共識。2013年5月,對館內一樓大廳、二樓平臺和走廊進行實際測量,初步構想建設大廳壁畫、文化墻、走廊掛畫、走廊展廳等,并對各種材質、加工方法和造價進行廣泛調研,形成《圖書館文化建設整體方案》。2013年11月,在學校90周年校慶項目工作中,向學校申報圖書館VIP讀者U盤卡、圖書館考研書吧建設、圖書館一樓大廳主題壁畫、中國海洋大學校園建設總體規(guī)劃沙盤建設等文化建設項目,其中考研書吧、主題壁畫被列入校友認捐項目,學校沙盤被列入學校基建項目。
(2)2018年開始重啟圖書館文化建設。①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準備,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對原有館舍進行創(chuàng)新再造,新建王蒙文學館和林少華書房兩處文化展館面向讀者開放。王蒙文學館是集文化展覽、學術交流、革命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學館,館內分設“青春萬歲”和“王蒙在海大”兩大板塊,通過王蒙先生300余種不同語種、版本著作,以及幾百幅圖片和大量王蒙先生珍貴手稿、書信、實物等,生動、立體地展示了王蒙先生作為一代“人民藝術家”豐富的人生歷程、杰出的文學成就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為更好地展示王蒙文化,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還自主研發(fā)了多媒體交互平臺,通過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套系統(tǒng)分別展示王蒙先生歷年來的音視頻資料和圖文材料。林少華書房將海大教授、著名翻譯家、作家林少華先生的工作室與譯著、文集、手稿等展示室集成建設,打造了一處書卷氣分外濃郁、典雅的文化場景。兩處場館開放后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到名家作品及手稿,領略大師成就與風采,感悟他們的貢獻與情懷,同時均陳設別具風格的閱覽桌椅和書燈,環(huán)境典雅幽靜,特別適合師生在此研讀經典著作、進行研修學習和研討交流。作為海大的頂層設計和亮點工程,王蒙文學館和林少華書房為海大人文振興發(fā)揮積極作用,成為學校新的人文景觀。②海大圖書館結合空間現狀,采用壁畫、題字等方式,展示優(yōu)秀文化。邀請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設計,引進大型壁畫《海洋世界》,邀請海大文學院教授根據圖書館史料撰寫《圖書館記》,制作成巨幅書法作品,懸掛于入館大廳墻面上,豐富了圖書館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提升人文素質水平,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實現文化育人。此外,圖書館對館內天井進行改造,采購安放星巴克休閑桌椅和太陽傘,建成休閑閱讀區(qū),開設咖啡廳“MO咖啡”,努力構建集學習支持、文化休閑、合作交流功能為一體的一站式圖書館服務。③根據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新校區(qū)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圖書館積極籌劃西海岸新校區(qū)圖書館建設,對建筑施工、綜合布線、采光通風、各種功能空間等進行設計和構建,使即將建成的圖書館在空間布局與功能定位上充分適應學校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要求。新館設計在建筑上有機結合適用空間、視覺空間和結構空間,在形式多樣、功能多元的基礎上實現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相統(tǒng)一,既充分發(fā)揮建筑的性能,又具有統(tǒng)一、和諧而又富有變化的藝術表現力,極具文化氣息,其建成后將聚集文獻服務、文化傳播等圖書館服務職能為一體,必將成為學校的學習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和文化地標。在功能上圍繞師生學習需求將館藏空間改變?yōu)閷W習空間,通過發(fā)揮場所的服務、育人功能,助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考、健康發(fā)展,支持學習發(fā)現,努力滿足信息時代師生的多層次需求。
高校圖書館開展文化環(huán)境建設是創(chuàng)建一流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高校教育“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一股重要力量[5]83。高校圖書館在整體建設中,應當對照“雙一流”大學建設任務,通過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涵養(yǎng)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助力于提高文獻信息服務水平,為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