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東城幼兒園 吳嘉穎
表演游戲是集表演性、游戲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游戲,對幼兒語言發(fā)展、領會作品、模仿和創(chuàng)造動作表情、滿足表演欲、體會情感、展示和交往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幼兒園很多班級都會創(chuàng)設表演區(qū),給幼兒提供展示和表演的空間。然而在開展表演游戲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表演游戲質(zhì)量不高、表演興致不高、表演能力沒有提升、對作品的再學習和體驗、成長不足等。筆者以大班開展的《黑猩猩的面包店》表演故事為例,探索大班開展幼兒表演游戲中的支持策略。
在大班開展“美食天地”系列活動中,幼兒學習了《黑猩猩的面包店》繪本故事后,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時不時都會聽到幼兒談論里面的一些故事內(nèi)容。
因此,教師將此繪本投放到了語言區(qū);在手工區(qū)投放了制作面包用的工具、材料;在表演區(qū)投放了故事的頭飾、面包師衣服、廚師帽等。接下來,在區(qū)域活動中,許多幼兒模仿黑猩猩做起了各種面包;表演區(qū),孩子們在有興趣地進行表演,模仿其中的一些情節(jié)。
但一周不到,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都跑到了手工區(qū)里做面包,表演區(qū)反而沒什么人了。究竟哪里出了問題?本來挺有趣的故事,為什么幼兒這么快就沒有了表演的欲望?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孩子也有一百種想法。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卤硌萦螒驘o法進行了?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為了查找原因,我們先從幼兒了解著手。
教師:“你們喜歡《黑猩猩的面包店》這個故事嗎?”
幼兒:“喜歡?!?/p>
教師:“那你們最喜歡什么角色?”
幼兒1:“最喜歡黑猩猩,他每次都說歡迎光臨。”
幼兒2:“我也最喜歡黑猩猩,他演得時間最長,可以賣面包,還可以玩木偶?!?/p>
教師:“你們一開始有表演這個故事的,后來為什么不表演了?”
幼兒3:“俊俊老是要做黑猩猩,他說他力氣大、個子高。”
幼兒4:“好多小動物都只有一句話,表演太少了?!?/p>
幼兒5:“黑猩猩可以穿廚師衣服、戴廚師帽。我做狗獾沒什么可扮演的?!?/p>
幼兒6:“是的,母雞也沒有什么好裝扮的,不好玩?!?/p>
幼兒7:“大家都不喜歡演小狐貍,它是壞蛋。”
幼兒8:“有時候有人不記得順序,打亂了就會吵架?!?/p>
……
幼兒七嘴八舌,充分表達著自己的想法。梳理教師與幼兒的談話以及對教師進行訪談,筆者總結了主要存在下面四個問題:
1.繪本不等于劇本,缺乏表演性
繪本中角色出場時間不均勻,主角黑猩猩表演多,其他小動物基本就一句話。同時,小狐貍在故事中是扮演的是壞蛋,因此幼兒不喜歡扮演小狐貍。另一個原因就是每個動物出場是有順序的,但總是有小動物不知道什么時候輪到自己,所以在表演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爭吵,導致表演進行不下去。
2.沒有及時提供支持,延續(xù)興趣
興趣是最大的老師,但是如果沒有后續(xù)的支持,幼兒的興趣就會逐漸消退。幼兒對這個故事是感興趣的,課間都會談論其中情節(jié)、故事里面的角色等,一開始也會自發(fā)地在表演區(qū)也進行表演,但是沒有得到后續(xù)的材料道具支持、教師的觀察引導和對故事的深挖,沒有感受到表演的趣味性和觀眾的欣賞,沒有得到成功和表演的體驗,所以導致興趣下降。
3.缺乏計劃性,過于隨意
在游戲中,要避免教師高控,但也要避免活動過于松散、隨意。表演過程中,幼兒想表演哪一段就是哪一段,導致了游戲的隨意性,不利于游戲的推進。另外幼兒的語言比較單一,對角色的掌握、模仿、表達不到位,沒有充分發(fā)揮表演游戲的作用。
4.缺乏觀察和挖掘,推進表演
教師對幼兒表演的觀察和分析不夠,對每個角色的挖掘不夠,導致表演質(zhì)量不高;對角色分配沒有登記,幼兒沒有輪換角色,缺乏比較和做主角的體驗。
表演游戲具有創(chuàng)造性游戲的特點,它不是單純地、刻板地再現(xiàn)故事內(nèi)容,而是借助于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表達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情節(jié)并合理地增減情節(jié)或替換詞語。教師要注重劇本中主題、情節(jié)、對話、角色、環(huán)境等戲劇元素的綜合運用,與幼兒共同建構劇本。
我們分析故事后發(fā)現(xiàn)黑猩猩的對白多、戲份重,教師提供給黑猩猩用的道具多,而其他配角對白少,沒有什么可以用來裝扮和表演的道具,所以幼兒覺得乏味。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引導孩子,共同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教師引導幼兒重新細讀繪本、觀察畫面,挖掘每個角色的特點。
以第二幕的改編為例:
第二天,來的是狗獾。
這次黑猩猩下定決心,微笑著說:“歡迎光臨!”
可是,狗獾看見黑猩猩的大牙,面包也沒買就逃走了。
這是故事原文,對白只有一句話語,其他的是旁白。過多的旁白難以促進表演的延續(xù)性。沒有對話、缺少互動,表演變得無趣。所以我們要對故事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讓其變得有對話性、表演性、趣味性,增強重要情節(jié)矛盾性。
1.對白方面
教師:“狗獾來買面包的時候,他是怎么來的?心情是怎樣的?”
幼兒1:“他來的時候是很開心的,想走快一點,買到面包?!?/p>
幼兒2:“他拿著籃子,可以一邊唱歌一邊走,‘啦啦啦,我就要買到面包啦’?!?/p>
幼兒3:“或者他說,現(xiàn)在肚子好餓哦,很快就可以買到香噴噴的面包了!”
幼兒4:“或者他有時候走得慢,有時候又走得快點?!?/p>
幼兒5:“一邊走,一邊還晃動著籃子,因為他很開心啊?!?/p>
教師:“嗯,很好。那到了面包店。狗獾會說些什么呢?”
幼兒6:“可以說老板您好啊!”
幼兒7:“或者一開始黑猩猩去廚房拿面包了,狗獾就在店里先看看面包,看看這個看看那個?!?/p>
幼兒8:“可以說一些贊美面包的話啊,比如說這個草莓蛋糕真漂亮,這個甜甜圈一定很好吃等?!?/p>
幼兒9:“狗獾被嚇到,發(fā)出驚嚇的叫聲,跌倒在地上?!?/p>
幼兒10:“狗獾很怕黑猩猩的尖牙齒,他會驚叫‘你的牙齒那么尖,好可怕哦’!”
在組織幼兒進行充分談論后,情節(jié)、對話都變豐富了,角色也變得生動形象許多,同時激發(fā)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打開了思路,為后面的游戲表演起到鋪墊作用。教師根據(jù)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一起進行了劇本的二次創(chuàng)作。
黑猩猩:“母雞怎么東西都沒買就走了?我去廚房后面拿點面包?!?/p>
狗獾:“哇,今天天氣真好!聽說山那邊開了家面包店,(舔舌頭)想著都流口水了?!?/p>
狗獾晃動著籃子,“啦啦啦”地唱著歌走向山的另一邊。
狗獾:“有人在嗎?哦,老板走開了?!?/p>
狗獾開始欣賞不同的面包。
狗獾:“這個面包……我喜歡,這個是……面包?!?/p>
黑猩猩:“您好,歡迎光臨!”
狗獾一抬頭,看著黑猩猩。
狗獾:“啊,你的牙齒好嚇人??!”
于是狗獾拔腿逃跑,跑了幾步還跌倒在地上,爬起來趕緊逃走了。
二次創(chuàng)作的劇本,狗獾從原來的沒有對白,變得表情、動作、語言都豐富了,幼兒也愛扮演狗獾了。
2.道具方面
除了增加對白外,在道具上教師也引導幼兒積極挖掘:可以投放不同籃子、袋子讓小動物拿著去買面包;同時觀察每個角色的服裝發(fā)現(xiàn),不能只提供黑猩猩的廚師服裝,應有三只穿著不同小馬甲的母雞,戴著圍巾、圍著圍裙的綿羊,穿著棉襖的狗獾,三只小兔子一只穿短裙、一只穿背帶褲、一只穿條紋衫等等服飾,豐富表演故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幫助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獲得生動有趣的學習。杜威的“做中學”、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幼兒的“做中學”,確保了幼兒的主體地位,主動參與;自我建構是獲取直接經(jīng)驗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材料提供、道具制作、角色分配上積極參與其中,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在服飾道具的提供上,教師可以投放一些現(xiàn)成的道具,也可以在區(qū)域活動的時候引導幼兒自己制作道具。比如:自己制作不同形狀的面包,制作不同圖案款式的圍巾、圍裙、馬甲等。當孩子們穿上自己做的衣服表演時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會提高表演的興趣。
在角色分配上也應該充分體現(xiàn)幼兒的自由和選擇權,不能高個子每次都扮演黑猩猩。在沒有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和挖掘的時候,幼兒都搶著做黑猩猩,在進行談話,激發(fā)、引導認識不同角色的獨特、重要性以及二次創(chuàng)作后,幼兒發(fā)現(xiàn)了不同角色的特征,在選擇角色上就不再那么單一了——愛美的女孩子變得愛演母雞和兔子,每次都沉醉于用不同的服裝來裝扮自己,在鏡子前照來照去;憨厚的狗獾也吸引了不少孩子的喜歡;狐貍一開始沒人扮演,教師主動扮演了起來,教師惟妙惟肖地傾情演出,從一開始的使壞到后來的轉(zhuǎn)變,有點霸道但知錯能改善良的小狐貍形象帶動了表演的氛圍,也轉(zhuǎn)變了幼兒對小狐貍的刻板評價,開始愿意扮演小狐貍了。
深度學習理論認為:預先做好計劃、目標性加強,學習和探索會變得更加持續(xù)、有效。在表演中,應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和順序。在表演初期,幼兒由于記不住故事的情節(jié)導致混亂,影響表演的推進,所以教師可借助圖文、繪畫等進行輔助提醒。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幼兒表演游戲來說,這個十年功不是基本功的練習,而是過程中的參與、投入、經(jīng)驗的獲得和提升,以及在過程中對作品的領悟。大班幼兒有比較好的思維、繪圖概括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故事進展畫下來,還可以配以簡單文字。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嘗試以格子簡筆畫的形式將故事情節(jié)理了出來——從黑猩猩開面包店到不同的小動物來買面包被嚇走,到高潮部分小狐貍的出現(xiàn),直至最后黑猩猩趕走小狐貍,獲得了大家的認識改觀。
幼兒用自己的理解動手畫出故事情節(jié),計劃性的加強幫助幼兒順利記住角色出現(xiàn)的順序、故事梗概;同時,因為有了計劃,所以幼兒可以統(tǒng)計出做了多少個面包、絲巾、圍裙等,以此來確定是否滿足不同小動物的裝扮。
幼兒的統(tǒng)籌能力比較弱,所以在表演游戲中游戲的推進是活動的瓶頸。為什么之前的表演游戲進行不下去呢?除了對白、道具等的欠缺無法激發(fā)興趣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師的觀察指導——教師的作用是為幼兒的學習搭建鷹架,在幼兒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需要肯定的時候給予肯定。
另外由于表演游戲的特殊性,演員需要觀眾,所以教師讓幼兒設計戲票,觀眾要排隊驗票、對號入座才可以看戲,增強了儀式感,也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收獲了語言、數(shù)學、交往、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教師用心觀察,甚至參與其中,可以有效推進游戲,提高游戲的質(zhì)量。
最后,在表演游戲中教師要鼓勵幼兒有新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比如:小動物和黑猩猩的對話內(nèi)容、去的路上小動物是怎么表現(xiàn)的、服裝是怎么搭配的,這些都可以交由幼兒自己決定,當然游戲中可以有變化,只要照著主要情節(jié)表演下來就可以。在表演后期,幼兒對故事已經(jīng)非常熟悉,在對語言運用、角色把握都比較到位情況下,還可以對原有故事進行再次創(chuàng)編。
為了支持幼兒持續(xù)的興趣,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的投入,教師要認真觀察,了解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表演能力,追隨他們的興趣點。同時通過材料添加、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有效提問等及時提供鷹架支持,讓表演游戲更加有序、有效、有活力,實現(xiàn)表演游戲的教育價值最優(yōu)化,促進幼兒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主動提問能力、想象力、符號表征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