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媛
(作者: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紅橋高級中學)
小悅是一名高二女生,長相清秀。小悅小時候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父母陪伴少,也很少表揚她。從高一下學期開始,她看到有的學姐化妝很好看,于是開始化妝,每天早上她都化妝后才去上學。聽到同學夸自己好看,小悅總是很欣喜。父母擔心她化妝影響學習,多次勸說也沒有什么效果,反而加劇了親子矛盾。母親為此很焦慮,于是經班主任找到心理老師尋求幫助。
這是一例典型的從外在尋求認可的案例。小悅渴望交到朋友,很在乎同學對她的評價,于是想通過化妝提高自己的顏值,提升自我價值感。
從外界尋求他人的關注與認可的案例屢見不鮮。其實,所有“彰顯個性”的行為,都隱藏著個體內心深深的渴望:渴望被關注與認可。如果我們能讀懂孩子的心理,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青少年自我認同偏差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存在自我認同偏差的孩子,自我價值感較低,而且會隨著外界評價的變化而變化。孩子的內在被架空,“空心病”隨之而來。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1.了解孩子的需求與渴望。
問題行為只是表面現象,孩子內心深層的渴望才是問題的根源。教師和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心平氣和的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向孩子說明問題行為給他人帶來了哪些困擾。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之后,可以讓孩子換一種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渴求。
本案例中,小悅的渴求是贏得他人的認可,于是她的所有行為都想引人注意,她的問題行為很容易被理解。教師和家長應引導孩子明白:要想與人建立聯(lián)結,贏得他人認可,不一定通過化妝來實現,可以用善良、熱情、真誠、樂于助人、幽默談吐等獲得友誼。
2.從問題中尋找資源。問題的表面是問題,背面就是資源。當我們看到問題背后的資源時,孩子的生命力就會被調動起來,就會給孩子賦能,增強其自我價值感。
比如,小悅愛化妝這個問題隱藏的資源是她具有愛美之心。教師和家長可以和她講講美的含義,探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幫她明確什么樣的美才能持久。此外,小悅害怕失去友情,可以看出她內在的資源是想與人友好相處,合群的愿望比較強烈。
針對小悅的情況,我們可以建議小悅的父母多看到她做得好的地方,及時給予肯定,使她在家庭中獲得安全感。只有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她,給她堅實的臂膀可以隨時依靠,她才能得到心理支持。同時,我們還要告訴小悅友情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技巧。
3.接納、包容孩子。我們如何看待、怎么理解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只看到問題,自然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如果我們理解孩子的不容易,就能接納孩子的所有問題,并嘗試著去欣賞他、包容他。我們應允許孩子出現問題,同理孩子的情緒,讓他的情緒得到流動,也讓孩子得到理解與尊重。
總之,只有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渴望與期待,挖掘孩子的生命資源,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豐實充盈,才能有效避免青少年自我認同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