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代 菲,劉云鶴
(滄州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0)
鹽山武術扇是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城關鎮(zhèn)劉紅廟村一種頗富特色的民俗舞蹈,它是將舞蹈藝術與武術技藝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濃厚的地方風情。它最初興起于清末民初,1919 年已有確切文字記載,2008年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鄉(xiāng)村傳統(tǒng)民間舞蹈,鹽山武術扇以展現農村生活和男女愛情為主要內容,表演時舞姿剛柔相濟、灑脫大方,給人以明快、文雅之感,深受百姓喜愛。鹽山武術扇作為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地方歷史文化的傳衍與變遷,曾極大地豐富了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但在新的歷史時期,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項藝術逐漸走向衰落。當前,對其進行深入挖掘、探索、保護和傳承已迫在眉睫。有鑒于此,本文擬通過對鹽山武術扇文化特征的研究與分析,深入挖掘其文化基因,充分闡釋其頗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識,以便助力其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與創(chuàng)新。
鹽山武術扇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和地域色彩并結合傳統(tǒng)武術特點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起初,由一批擅長鹽山武術和精通扇子舞的民間藝人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當地武術特色的扇子舞,產生伊始便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胞}山縣位于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部,東臨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東,是‘兩省’(河北省與山東省)‘三市’(滄州市、德州市、濱州市)的中心,素有‘冀魯樞紐’、‘京津門戶’之稱?!雹佟蹲哌M鹽山》,鹽山縣人民政府網站,2019-09-11,http://www.chinayanshan.gov.cn/zjys/zjys/qtgl.html/.此地有數十條通往各個鄉(xiāng)鎮(zhèn)村莊的道路,也是江浙一帶至京津、東北的必經之地,戰(zhàn)略地位重要,也因此戰(zhàn)事頻發(fā)。百姓出于自衛(wèi),皆看重習武,加之鹽山縣所隸屬的滄州地區(qū)在歷史上還曾是犯人的發(fā)配流放之地,也使得此地民風愈加彪悍。鹽山武術的流派較多,最為著名的是劈掛拳。劈掛拳的主要特點是大開大合,發(fā)力迅猛,勁力集中在起伏擰轉,剛柔有度,意氣貫通。鹽山武術扇在起源與發(fā)展中結合了很多劈掛拳的武術特點,舞扇時的起范兒柔中帶剛,舞蹈動作是由內向外發(fā)力,舞姿氣、神、形合一,灑脫大方,步伐靈動,處處透露著當地武術的精神與內涵。鹽山武術扇將威武、強健的武術步法和姿態(tài)加入表演之中,實現了舞蹈藝術與武術技藝的完美結合。
鹽山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1840 年以來,鹽山縣人民奮起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①鹽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鹽山縣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6頁。。抗日戰(zhàn)爭時期,鹽山人民英勇地同日偽軍做斗爭,掀起了一次次參軍和支前的高潮。鹽山縣文化館館長史東說:“在‘七七’事變之前,武術扇的活動經費都是藝人們自愿捐助的。村里經常派老藝人義務將鹽山武術扇傳授給新徒弟,增強演藝人員的年輕力量,解決隊員老齡化等困難?!雹谂=〈?、崔儒靖、魏志廣:《鹽山武術扇:懷袖雅物顯風骨》,《滄州晚報》2021年5月25日??箲?zhàn)爆發(fā)后,因為大多數武術扇藝人都具備武術功底,在民族危亡時刻,很多人便走上了抗日前線。村里的百姓們也通過鹽山武術扇傳揚抗日精神。為培育鹽山武術扇的新生力量,老藝人們冒著被敵寇發(fā)現的危險,在夜間排練學習,村外加崗放哨,如有敵情,立即熄燈停止活動。鹽山解放后,此民間藝術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經傳承人的不斷努力與付出,幾經挖掘整理,逐步走向成熟與完善。解放后鹽山武術扇藝人們編排了《慶祝土改大勝利》《婦女盼解放》等節(jié)目。2019 年還拍攝了《鹽山武術扇傳奇》微視頻,以抗日戰(zhàn)爭為題材,表現了武術扇藝人拒絕為侵略者演出,不當亡國奴、誓死不屈的斗爭精神。鹽山武術扇在作品內容的選材上常常將這種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展現了鮮明的革命性和濃烈的革命情懷。
鹽山武術扇依托民俗文化起源并得以發(fā)展,與諸多民間藝術門類都有著深厚的淵源,除了舞蹈之外,它還融合了戲劇、民間管弦樂和武術技藝等藝術形式。任何藝術形式的起源和發(fā)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自身風格特點的形成都是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與變化,再與其他文化相互借鑒與融合之后,逐漸形成自身的藝術風格,并展現其特有的表現內容與形式的。鹽山武術扇亦不例外,表演時由一男一女為一組,最多12 人,最少2 人,男演員以鞭或單刀等為道具,女演員以彩扇為道具,演員均為古代裝扮,表現不同的戲劇舞蹈內容。作為伴奏的民間管弦樂則包括了笙、二胡、竹板、鑼、鼓等樂器,“演奏指定曲目來配合鹽山武術扇的表演”③2020年12月4日課題組赴鹽山縣劉紅廟村田野調查,對村民劉昌武進行了訪談,并對其保管的《鹽山武術扇曲譜》進行了記錄整理。。同時,表演還融入了很多的武術內容,一招一式都體現著武術內在的精神,有著明顯的武術之風。關于鹽山武術扇的民間傳說并不多,起源沒有史料記載可供考察。有一種主流說法是從滄州落子借鑒而來。④據劉紅廟村村民劉昌武口述,課題組進行了記錄與整理。從表演的形式和道具的使用情況來分析,確實有相像之處??傊}山武術扇的發(fā)展離不開與它朝夕相處的姊妹藝術,這些民間藝術經過不斷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了獨立的表演形式,其出場、變場、踩點、剎架都透露著深厚的藝術功底,既婀娜多姿、又灑脫大方,將當地人民的性格、愛好、審美、習慣等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舞蹈中,使本地人民的淳樸、善良、厚道、剛強的性格得以體現,極具藝術魅力。
鹽山武術扇作為民間舞蹈形式,在其表演中富含了濃郁的人文性特征。人類文化孕育出的人文,是樸素的習慣和意識,是一個民族共同擁有的符號、價值觀和規(guī)范?!霸诟鱾€民族貌似簡單而又風格鮮明的舞蹈動作中,蘊含其內在的精神追求、智慧;反映出他們的群體性格、審美觀、道德觀、價值觀?!雹儋Y華筠:《舞思》,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頁。鹽山武術扇多為當地農民自編自演,表演內容主要是反映人民的鄉(xiāng)村生活,包括男女愛情、夫妻生活瑣事和農耕生活等。如早期作品《光棍哭妻》,是表現生活中的悲傷,主要展現男主哭妻并且罵媒人的場面,也展現出了農歷十月初一送寒衣的習俗;有的則是表現游玩的喜悅,例如《姐妹放風箏》,表現姐妹二人放風箏,風箏斷了線去追趕并捕捉風箏的情景。鹽山武術扇不同時期的作品反映了當地人民不同時代的人文生活。新中國成立后,藝人們編創(chuàng)了多個謳歌祖國解放的新節(jié)目,近些年又利用新媒體手段,以不同的形式向全國展示鹽山武術扇的文化與精神內涵。鹽山武術扇表演動態(tài)中,伴隨著傳統(tǒng)樂器,男女邊歌邊舞,主要動作有:弓步、箭步、插步、換步、跺子步、旋風腳等。男子持鞭或單刀的動作主要有接、捅、翻、搏、背鞭等,大方灑脫、樸實舒展;女演員主要動作包含扭腰、大轉身、袖子步、懷扇、撇扇等,舞姿妙曼、身段優(yōu)美,韻味十足。此外,所有動作均是對稱出現,左右動作協(xié)調一致,路線、幅度、力量、節(jié)奏等均左右對稱。這是長期的生活和勞動習慣所形成的,體現出人體和諧的生態(tài)觀。“博厄斯認為這主要是與人類的生理結構有關系,人的左右兩臂是以對稱的方式運動的,這種運動方式不僅對稱而且富有節(jié)奏感,從而造成了人類的對稱感?!雹诜嚼罾颉⒗钚藿ǎ骸端囆g人類學》,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128頁。剛健矯捷的鹽山武術扇具有瀟灑大方、氣氛活躍的人文基因,在表演中體現豐富的人類情感是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其自娛娛人的特點,皆出自于情感的自然生發(fā),深層次地體現著當地的人文屬性。
鹽山武術扇的構圖紛繁多變,構思巧妙,蘊含著對稱平衡的審美規(guī)律,蘊藏著當地人民的審美觀念和心理訴求,體現出對稱平衡的美感。構圖一詞源自于美術,各個藝術門類均涵蓋構圖,民間舞蹈也不例外。在舞蹈中的構圖主要是流動性的,能夠深刻地體現作品所表達的主題與思想情感,刻畫鮮活的舞蹈形象,使舞者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內,對構圖的各個空間進行合理布局。鹽山武術扇在舞蹈構圖中首尾呼應、左右對稱平衡,其構圖主要有“二龍吐須、龍擺尾、五股贊,以及大小圓形、雙圓形和八字圓等”③課題組根據《鹽山武術扇曲譜》記錄整理。。這些看似隨意的直線、斜線、折線、曲線和圓線的運動,實則起伏變化、層次豐富,將多種構圖不斷重組,這種構圖的規(guī)律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建立在自然美和現實美的基礎之上。同時,這些構圖又顯現著鄉(xiāng)土氣息,充滿豐富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內涵,體現了鹽山人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滿足了當地人們的觀賞需求,在視覺上也傳達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規(guī)范。
此外,這些構圖都是基于各種寓意的表達,不僅為舞蹈作品服務,而且承載著農耕文化的內涵,寄托著對幸福生活的期望。在鹽山武術扇流動的構圖中,其運動路線以圓形居多?!皥A”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中華民族典型的審美特點與審美需求,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既合乎自然又超越自然,成為人們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皥A”在人們心中則代表著圓融、圓滿、周全之意,鹽山武術扇借“圓”這一構圖形式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表現出人們祈愿團圓和美好的心愿,既展現了人們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文化深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也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
鹽山武術扇作為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河北省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民間舞蹈在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中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舞蹈文化,并與當地民俗、民情和審美意趣融為一體,表現了該地區(qū)人民的性格、氣質、生活方式和審美心理。鹽山人民的淳樸樂觀和堅強不屈為鹽山武術扇的生長和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其得以生存和延續(xù)的堅實載體。深入挖掘與探索鹽山武術扇文化,不僅可以促進這種古樸遒勁的民間藝術形式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能增強鹽山群眾的民族認同感,而且對鹽山地區(qū)有史以來的生產、生活、民風和民俗的深入研究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