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貴美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六中學 山東青島 266031)
當今,高中生的一大特點是,自主意識較強,不輕信、不盲從。我們在課堂上所教授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差距,尤其是一些標題比較夸大其詞的新聞以及一些看似專業(yè)的分析,博人眼球的報道,讓這種差距在學生眼中不斷放大,在學生思想上引起強烈反差,使其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一種不認同感。高中是人生價值取向的軌跡,始終是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以及高中生對社會現實的關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要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僅憑政治課的課堂時間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決的,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多種形式加以完善。學生認識上的問題主要來自社會,要真正加以解決,還必須回到社會實踐中,結合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認識社會,并逐漸樹立起正確的觀點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重視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用科學的理論指引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在實踐中獲得對事物相對全面的認識。此外,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能否內化為學生覺悟,外化為學生行為,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實際,在社會實踐中去比較、去檢驗,并強烈地感受到“內化”與“外化”的必要性。學生在社會中以身踐行課堂上所講的理論,才能真正接受和信服所學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知行合一”。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如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專題訪談、參觀訪問及各種職業(yè)體驗等。校外社會實踐活動能為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在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中認識社會,這其實是對課堂上所學知識和對學生教育的鞏固和深化。那么,如何做到學科內容的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1][2][3]?
在當今教育條件下,雖然政治教師直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可以依托學校和家委會來組織,教學內容也不限于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而是對所學內容進行一個專題的整合。山東省在高考改革探索中,讓每一個高中生在網上的學科綜合素質評價平臺上完成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類一般由家委會出面組織,班主任和政治學科教師加以指導和配合。政治教師可以從學生社會實踐中有針對性地選擇與教育要求相關的內容,與教材有機結合,更好地發(fā)揮政治課的功能。例如,在之前的教育實踐活動中,筆者依托某班級家委會組織學生參觀3D打印技術,用3D打印制作中國傳統(tǒng)的紅燈籠,感受科技和創(chuàng)新的力量,感受現代科技以多種形式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辯證地思考創(chuàng)新和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再如,依托家委會帶學生參觀青島正月十五的傳統(tǒng)糖球會,組織“制作家鄉(xiāng)的文化名片”活動,以探尋當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該持有的正確態(tài)度等。研究性學習方面,筆者所在學校組織高一學生去曲阜和臺兒莊實地學習,在研學過程中,各科教師都準備了學科小論文讓學生撰寫。政治學科準備的是“臺兒莊戰(zhàn)役中感受中華民族精神”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代的時代價值”。在曲阜,學生們參觀了孔府、孔林和孔廟,在老藝術家的教導下畫了扇面,體驗了篆刻,穿上漢服體驗傳統(tǒng)的拜師禮;在臺兒莊,了解到了過去那段崢嶸歲月。此外,參觀黨史館、海軍博物館、人民法院和法官、律師進校園等雙向互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4][5]。
通過社會實踐,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社會實踐的顯性效果,學生每人交上了兩篇論文,寫下了一段段感想,參加社會實踐后在行為表現上發(fā)生了種種有形變化;也感受到了社會實踐的隱性效果——當學生看到各國游客在炎熱的天氣里聽著不同的語言介紹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思想時,當學生用刻刀在堅硬的石料上刻下自己名字的篆體時,當學生在老藝術家的指導下用毛筆勾勒出一枝梅花,并在旁邊題字時,當學生看到臺兒莊戰(zhàn)役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時,我們能體會到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能感受到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后在思想認識、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無形變化。社會資源在當今時代已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身為思政課教師,我們既要以課堂為陣地,也要引導學生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