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霞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陶東風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思想》一文中談到:“今天,我們的審美活動已經(jīng)超出所謂純藝術(shù)/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1]。”生命美學,作為一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概念,它滲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作家皆有對生命存在之美學思索,王安憶亦不例外。生命美學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概念,在《長恨歌》中,王安憶通過王琦瑤在形體審美、服飾審美和飲食審美三個方面的表現(xiàn)與追求,體現(xiàn)了作者自己對生命存在之部分的美學探討。
形體審美是指人的造型美,是以人的形體作為審美對象的美?!叭梭w美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得把它的肉體和精神人為地分開[2]。”而人的肉體美主要表現(xiàn)為外在美,外在美是就人的自然美層面而言的;人的精神美主要表現(xiàn)為內(nèi)在美,內(nèi)在美是就人的社會美層面而言的。外在美主要表現(xiàn)在體形、體態(tài)、容貌三個方面。人的外貌、形態(tài)等脫胎于父母,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很多因素難以改變,然而人的體態(tài)(胖瘦)、姿態(tài)、神色、氣色等卻是受個人影響。
在《長恨歌》中,作者并沒有具體描寫王琦瑤的外貌形態(tài),但我們可以從她的“乖”中看出她的美,并且她的美是舒適的、生活的美?!八奈骞偈恰浴?,她的體態(tài)是‘乖’的,甚至連她布旗袍上的花樣也是最‘乖’的那種[3]?!蓖蹒幍摹肮浴本拖衲芙械贸雒炙频?,她乖巧的五官體態(tài)使得她看起來舒服親切。此外,他人眼中的王琦瑤也是美的。在導演看來“王琦瑤的美不是那種文藝的美,她的美是有些家常的,是在客堂里供人欣賞的,是過日子的情調(diào)。……她的美不是戲劇化的,而是生活化,是走在馬路上有人注意,照相館櫥窗的美[3]”。在程先生眼里“王琦瑤幾乎無可挑剔,是個標準的美人,每個角度都有每個角度的美[3]”。王琦瑤的美是人們在借助視覺感知欣賞人體外部形態(tài)時能夠自然沉靜的接受、舒適自然的美。他人眼中的王琦瑤飽含著生活氣息,使人賞心悅目。她的這種賞心悅目不是表現(xiàn)在均衡勻稱的形態(tài)上,而是體現(xiàn)在形體的整體和諧統(tǒng)一上的。不似明星、模特兒的美是光彩照人的、極易造成反感的美,也不似醒人耳目、過目不忘的美,王琦瑤的美是帶有實惠的情調(diào)的、沒有一點奢華的、看過了就不去想的、看見了還會再喜歡的、看不厭卻不是丟不下的美。
形體美是一種外在與內(nèi)在、肉體與精神、感性與理性相結(jié)合的有機統(tǒng)一體。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即心靈美,才是形體美的本質(zhì)屬性,才能決定形體美的美感效應,并使之具有持久性。
人的心靈美,是形體美的一種內(nèi)在本質(zhì),包括氣質(zhì)才華、心理素質(zhì)以及性格個性等多種方面。而氣質(zhì),“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是指我們進行心理活動時或在行為方式上表現(xiàn)出來的強度、速度、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等動態(tài)性的心理特征;從美學角度上講,是指一個人的風格、風度以及面貌[4]”。但毋庸置疑的是,審美意義上的范疇更接近我們?nèi)粘I睢M蹒幍耐饷彩敲赖?,但她更出色的是屬于她的那帶有濃厚生活的獨特氣質(zhì)——獨屬于她的那份乖,獨屬于她的那份靜,她的那顆平常心與玲瓏心。王琦瑤是安靜的、耐心的。當她登上《上海生活》的封面成為了女校的名人時,別人來邀請她,她始終不遠不近、不卑不亢。當她成為“滬上淑媛”,參加各式各樣的晚會時,她又是如此的冷靜,“她曉得晚會總是一疊聲的熱鬧,所以要用冷清去襯托它;她曉得晚會總是燈紅酒綠五光十色,便要用素凈去點綴它;她還曉得晚會上的人都是熱心腸,千年萬代的恩情說不完,于是就用平淡的真心去對比她[3]”。這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沒有被一時的浮華迷眼。而她能在上海小姐選舉中評為“三小姐”也離不開她那毫不遜色的內(nèi)心,她那獨特的氣質(zhì)——濃郁的生活氣息。王琦瑤——三小姐,是日常生活的圖景,是我們眼熟心熟的畫面,是風流城市最基本的元素,是默默無聞的絕大多數(shù)的代表,是與我們?nèi)粘I钕⑾⑾嚓P(guān)的,使我們想起婚姻、生活和家庭這類概念的人物。獨屬于她的生活氣息使得她在眾人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她獨特之處。
王琦瑤的那份內(nèi)在美有著先天性因素,但也離不開后天外在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影響,離不開她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心理素質(zhì)。她的美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從小長在上海弄堂里,使她比別人聰明心細,使她在日積月累中漸漸贏得人心。她知道蔣麗莉以及她母親的心思,因此每次遇到程先生總是自動退讓。她在經(jīng)歷了李主任的事件后也依舊美麗,沒有被生活打倒。在認識嚴師母后,在得知她是一個注重打扮的人后,她在穿著上也總是注意收斂花色,以免搶了嚴師母的風頭。在負責打麻將的茶點開銷時,她也從不含糊,“專門用本子記賬,每一筆進出都寫明日期、數(shù)目、用途,詳細而清楚[3]”。這是一個令我們向往的可人兒,她用著自己先天的聰明以及后天的心細經(jīng)營著生活,使得她的生活簡單卻獨樹一幟。此外,王琦瑤的美是她的女兒也不能掩蓋的。獨自撫養(yǎng)女兒是不易的,即使在時代發(fā)展的今天也仍需考慮眾多問題。但47歲的王琦瑤和女兒走在一起就像是一對姐妹,并且比女兒有韻味。她沒有被生活的滄桑打倒,她始終把小日子經(jīng)營得有滋有味。
法國現(xiàn)代作家阿納托斯·法郎士曾經(jīng)說過:“假如我死后百年,還能在書林中挑選,你猜我將選什么?……我既不選小說,也不選類似小說的史籍。朋友,我將毫不遲疑地只取一本時裝雜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紀的婦女服飾,它能顯示給我未來的人類文明,比一切哲學家、小說家、預言家和學者們能告訴我的都多[5]?!边@從側(cè)面說明了服飾作為我們?nèi)粘N拿鞅夭豢缮俚囊徊糠?,尤為重要。服飾,即衣服和裝飾,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征。服飾美包括衣裳、帽子、頭巾、鞋襪以及美容品和化妝品。它通過物質(zhì)與精神的聚合使人的身體美化,給人的身體以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服飾美學也是王安憶在《長恨歌》中著重描寫的一個方面。這其中包含了兩種服飾美學思想,無論哪種都飽含著濃重的生活氣息。
在認識李主任之前以及住在愛麗絲之時,王琦瑤的服飾美是不受金錢約束的。受邀參加蔣麗莉的生日晚會時,為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王琦瑤“素色旗袍外罩了格子薄呢秋大衣,頭發(fā)上箍了一條紅發(fā)帶[3]”。她此時的服飾是遵循了服飾的色彩搭配藝術(shù),生活化且不受金錢約束的。在“上海小姐”的選舉上,她的服飾也蘊含生活氣息。她出場的結(jié)婚禮服是最常見的,是照相館櫥窗的新娘的那種,她的好看是不露聲色的美,是和生活一樣需要細心仔細地去品的。參加剪彩的那天,王琦瑤穿了粉紅緞旗袍,做了個略顯老氣的發(fā)髻,穿了一雙白色的細高跟。她本是敷衍的意思,但這不經(jīng)意的裝束卻自有成功之處。粉紅色是她參加“上海小姐”選舉時的號色,嬌嫩新鮮,發(fā)髻最適合她目前的心情,高跟鞋將她的身材拔高,顯得亭亭玉立的樣子。這也產(chǎn)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主任本不喜歡粉紅色,覺得這顏色太女人氣,但在王琦瑤身上他看到了坦白、率真、老實的風情,在她旗袍的繡花上看到了一針一線,他觀察到了王琦瑤仔細認真的表情。王琦瑤前期的服飾是遵循服飾美學原理的,她講究配色的藝術(shù)。參加“上海小姐”的決賽時,程先生建議在服裝上利用對比,讓第一次與第二次出場給第三次開辟道路,層層烘托。正是因為她的對比色搭配以極簡單的風格使得她的白色婚服是爭奇斗艷中的一種退讓。別人都是婚紗的表演,唯有她是婚紗的新娘,她是有血有肉的,充滿生活美學氣息的新娘。
生活美學,是比柴米油鹽進一步的生活圖畫,在物質(zhì)需求上增添了一點精神需求。王琦瑤最讓人敬佩的地方不是她前期的服飾審美理念,而是在她女兒薇薇出生后,在物質(zhì)匱乏、生活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在那個嚴重匱乏生活情趣的年頭里始終飽含質(zhì)感的服飾審美思想。她的這種服飾美學是讓人羨慕也是讓人尊敬的。王琦瑤對生活的情趣,是女兒也無可比擬的。王琦瑤女兒薇薇是典型的淮海路的女孩,“薇薇這些女孩子,都是受生活美學陶冶的女孩子。上海這城市,你再找不到比薇薇們更會打扮的人了[3]”。那平直頭發(fā)的一點彎曲的發(fā)梢,那藍布衫里的一角襯衣領(lǐng)子,還有圍巾的系法,鞋帶上的小花,都是薇薇這些淮海路女孩的生活美學實踐,她們的服飾理念是體現(xiàn)時尚的,是與時俱進的,是時尚審美趣味的風向標。但薇薇在母親面前卻時常忘記自己的優(yōu)勢,極易在母親面前產(chǎn)生挫敗感。薇薇她們不是精英,也不是落伍者,她們是群眾隊伍中的多數(shù)人。然而當她們走出原來那個簡單的無所選擇的衣著世界,面對這一個豐富多彩、紛繁雜沓的服裝形勢,便會感到無所適從。王琦瑤卻熟知時尚的真諦,她細心地替薇薇收著那些過時的樣式,她知道,根據(jù)循環(huán)論的法則,那些過時的樣式再過些時又會變成新樣式。王琦瑤獨自看著那個文革結(jié)束后大鼓大噪的城市,看著那些將就的領(lǐng)帶的襯衣、淑女們亂紛紛的頭發(fā)、那些只顧高度卻不顧力學原則的皮鞋后跟,她是那個生活情趣嚴重匱乏的年頭里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清醒者。而她從衣裙的剪裁縫制到色澤的要求、衣服的料子和陪襯,甚至是扣子的品種,針針線線都是心意,她用著對生活一絲不茍的精神引領(lǐng)著真正的時尚潮流。王琦瑤是走在時代前頭的、真正的時尚引領(lǐng)者。她的服飾理念,是連對時尚的領(lǐng)悟能力已經(jīng)達到超凡脫俗境界的“時尚達人”張永紅(薇薇的朋友)都自愧不如的。王琦瑤掌握的是時代的精神,她已將時尚拋在后頭。她的服飾美學不是只講究富麗堂皇的表面的,最重要的是有著堅強的內(nèi)心支撐。她是最知命的人。她知道這世界的大榮耀沒有她的份,因此她只是掙一些小風頭,甘心為那大榮耀做點綴,做生活中尋常卻獨特的美。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6]。”飲食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雖說在《長恨歌》中,王安憶對飲食的描寫并不多,但在王琦瑤的飲食描寫中每一點都是對“質(zhì)感”的完美闡釋。
飲食,即飲和食的合稱。飲食審美可以分為色澤美、香氣美、滋味美、形態(tài)美、食具美和名稱美等多個方面。然而筆者想要探討的并不是單一的美,而是如何在經(jīng)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達到上述幾點的和諧統(tǒng)一。在生活條件富足的今天要想實現(xiàn)色香味俱全的有機統(tǒng)一并不是難事,但要在那個經(jīng)濟緊張、生活條件有限并且缺乏情趣的年代做到如此卻要花費不少心思。
而王琦瑤的飲食美學,是可登大雅之堂的。她不會因為經(jīng)濟緊張就忽略了對生活美學、對生活質(zhì)感的追求。當她和嚴師母等四人約好了喝下午茶時,每一回,她總備好點心或湯圓,雖簡單卻可口可心。而到了說好的這一日,她也毫不含糊,“總要把房間整理一遍,把女人家的東西收拾好,桌上放一些平日就買下的零食,山楂片芒果干之類的。她還特地買了一套茶具,鑲金邊帶蓋帶托的茶碗,這時也一邊一個的安置好[3]”。這些消遣雖然都只是些可有可無的小事,她卻從來沒有因此而忽略什么,或者因此怠慢了他人,掃了她們的興致。她的審美是體現(xiàn)在飲食過程和飲食禮儀方面的。她總是把日子過得如此精細,她以食物、器具和飲食環(huán)境的呼應統(tǒng)一創(chuàng)造出一種輕松而又充滿詩意的氛圍,使人獲得一種無法比擬的審美享受。她不會因為開銷增加而放棄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她有自己的小日子。
同時王琦瑤的飲食美學又是去粗存精、細水長流的??得鬟d故意不期而至,使得王琦瑤措手不及。但下一次她就改變了自己的形象?!俺燥堈绽?,也照例是個‘簡’字,卻不是因陋而簡的‘簡’,而是去蕪存精的意思[3]。”雖說這只是一種偽裝,卻飽含美學思想。我們也許很窮,卻不是要在他人面前哭窮或是展現(xiàn)給他人看的。即使真的拮據(jù),我們也可以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很美。不是說要讓別人看到自己吃得好就過得好,也不是說把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就至善至美。細水長流、持之以恒才是王道。
去蕪存精、飽含生活氣息是王琦瑤飲食美學中一直存在的理念。在一個人時,她能夠吃著泡飯,靠著一碟海瓜子下飯。但在招待他人即使是只有一個客人時,她也會有所講究。相識不久的康明遜留下來吃飯,她做了一菜一湯,卻另有一碟黃泥螺下飯。簡單卻有菜有湯。在回請宴時,王琦瑤亦遵從她的飲食美學——不怠慢,卻也不鋪張浪費。王琦瑤第一次請嚴師母以及毛毛娘舅吃飯時也非常講究,“事先買好一只雞,片下雞脯肉留著熱炒,然后半只燉湯,半只白斬,再做一個鹽水蝦,剝幾個皮蛋,紅燒烤麩,算四個冷盆。熱菜是雞片,蔥烤鯽魚,芹菜豆腐干,蟶子炒蛋[3]”。菜上桌,王琦瑤又溫了半瓶黃酒。這其中王琦瑤可謂花了不少心思。有湯有熱菜有冷菜,有葷有素且葷菜多于素菜,每一個菜都老實本分卻又清爽可口。每一個菜都像知道了他們的心思,很熨帖,很細致,平淡中見真情。這樣的菜是在家常和待客之間的,既不見外又有禮貌,最是適合嚴師母這種天天見的常客的。王琦瑤就這樣憑借著與他人相處的那份真誠、那份藝術(shù),有質(zhì)感的生活著。
“照天性來說,人類都是藝術(shù)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7]。”王琦瑤對待生活亦是如此,她從形而下的生活美學入手把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在形體審美、服飾審美以及飲食審美的美學品質(zhì)都展現(xiàn)了出來??v觀王琦瑤的一生,也許她是不幸的,但她對美的那一份追求、那一份真誠卻永遠值得我們同情甚至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