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菁
這一天,我正在辦公室收拾著物品,“嘀嘀”的短信提示音響起,是三年前的學生若鵬發(fā)來的。
“梁老師,好久不見!我是若鵬。中午我查到高考成績了,總分609分,語文119,算是沒有辜負您的教導,感謝您在我初中三年里的鼓勵。我想報讀南方醫(yī)科大學,希望下次再見到您時,能跟您匯報我已經(jīng)被理想的大學錄取。”
我有些意外又有些激動地回復:“祝賀若鵬!選擇讀醫(yī),看來你們家要成為杏林世家呀。”
“確實是受家里的影響。老師,您還記得在初一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您讓我們寫的那本《回眸》嗎?從那時開始,我就覺得,像我媽媽一樣做一名醫(yī)生也很好?!?/p>
我當然記得——
“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都是偉人,有著崇高的品格?!薄斑@些偉人的成就我們普通人是很難達到的,我們只能仰望?!薄澳遣灰欢?,這些大人物也是普通人啊?!薄笆前?,難道我們普通人就沒有價值了嗎?”初一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在學完整個單元的課文后,我領著學生們做單元總結。在一位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后,引發(fā)了爭論。一時間,課堂像燒開了的水,沸騰起來。
我問孩子們:“同學們,是不是都覺得偉人的崇高品格只能仰望,我們普通人無法達到?”“對!否則怎么能叫偉人呢!”他們中有二十來位舉手表示贊同?!耙灿型瑢W認為,我們普通人也能擁有大人物一樣的大精神?”十來個同學點頭。我還留意到,剩下十來個同學既不贊成也不反對,只是以觀望的態(tài)度靜靜地聽著。
看來,同學們已在無意中開始探尋偉人經(jīng)歷的精神內涵,為自己的成長汲取養(yǎng)分了。我覺得這是榜樣教育的一個契機,而最好的學習對象,莫過于自己身邊的祖輩家人,于是我提議:“《鄧稼先》是楊振寧先生給好友寫的一篇人物傳記。我們也寫一篇人物小記吧,選擇家庭或家族中的一個人物,寫下他們的故事,發(fā)現(xiàn)我們身邊人的精彩?!?/p>
同學們聽后反應不一,有一臉興奮躍躍欲試的,也有脫口而出“家里人有什么好寫”的,還有不說話,一筆一劃在登記本上做記錄的。最后,我們達成約定:兩周時間,真實取材,多方采訪,字數(shù)不限。而我也承諾,如果大家都能認真完成,我會對每一篇提出修改意見,并將它結集成冊。
“真的裝訂成冊哦!”同學們像是受到了鼓舞?!靶校蓛?!”我點頭允諾。
兩周后,我陸續(xù)收到了學生們的“作品”,而且還意外地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學生都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字以上,哪怕原來覺得沒話可寫的同學,都寫下了滿紙的故事。要知道,按初一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寫500字左右就不錯了。這無疑讓我有些驚喜。
同學們看上去很著急。收到小記不過兩三天,就有不少同學催我:“老師,趕緊給我們講評啊,給點修改的意見哪。”“行,修改意見我盡快寫完,但我們可以在語文課上先分享寫作感受?!?/p>
那一節(jié)語文課,大家熱烈地談著自己的想法和體會。有幾個同學還迫切地朗讀了自己文章的片段,其中就有若鵬。若鵬選擇了自己的媽媽作為寫作對象,題目是《一名普通軍醫(yī)的價值》,里面寫道:“即使是一個最平凡的人,也會有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同樣值得敬佩和贊嘆。比如我的媽媽?!比豉i是從舅舅口中知道了媽媽在學生時期的故事,“當年,媽媽與北京大學擦肩而過,但她并不后悔。讀高中時,她獲得了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一等獎,成了北京大學的推薦生,拿到了北京大學的入門券。但她自小就有做一名醫(yī)生的夢想,決然地選擇了第三軍醫(yī)大學?!彼蜷_筆記本,那里面記錄了媽媽在醫(yī)護生涯中記憶深刻的事,其中有被作為人質的花都小姑娘、凌晨花了幾個小時縫合鼻子的剛成年男孩、被人砍了數(shù)十刀氣管斷裂的四會女孩……的故事。這些病人都因為媽媽的努力救治而獲得了新生。最后,他讀了小記的最后一段:“我的母親,是一位平凡的醫(yī)生,正如大多數(shù)醫(yī)生一樣普普通通;我的母親,是一位平凡的軍人,也正如大多數(shù)軍人一樣默默無聞。但是,即使是像她一般最平凡的人,也會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也會有屬于自己的無法抹去的偉大。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十分珍貴的,如同太陽般閃爍著的光輝?!?/p>
若鵬的分享,激發(fā)了學生們的熱情。他們爭先恐后地上臺講述自己寫作的精彩故事,比如《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女博士》《平凡的她令我仰望》《苦與樂的交織》……這節(jié)課我們沒有再去爭論“是否只有大人物才有崇高品質”,因為從大家的掌聲和感慨中,我們都已明白,大家早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深深懂得了“小人物身上也有大精神”。
課的最后,我們又一次達成共識:同學們根據(jù)我的修改意見再次修改。改定后將53篇文章按內容分成四個主題,由各小組長負責校對文字。同時歡迎家長在自己孩子的文章后面寫上感受。我負責寫卷首語。定稿后印刷裝訂。冊子命名《回眸》。
我沒想到的是,整個成冊的過程是那么瑣碎、細致而又令人充滿期待。兩個月過去,當充滿墨香的冊子發(fā)放到每一位同學的手里,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欣喜和珍惜。他們的目光中除了熱切,還有一種近乎虔誠的敬重。因為這些故事的背后,蘊含著生命的品格與精神。
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學生們的踴躍參與,令人意外的是家長們對這次活動也興致高昂。
在成冊過程中,我收到不少家長的微信和郵件,表達了他們對這次人物小傳寫作活動的感受。在征得家長同意后,我進行了整理,把部分感受收錄到冊子里。
今天做完手術下來,打開電子郵箱,仔細地看完了兒子若鵬發(fā)來的文章,心里滿滿感動。當然,事實上,我并沒有他寫得那么高尚和完美,但是,從文章里,我讀到了兒子對我的愛和理解。我想說,兒子,謝謝你。
若鵬,從你的文章里,我也看到了你對善良和執(zhí)著的認同。如果說身教重于言教,我希望我們的行為,能有助于善良和執(zhí)著在你的人生中閃耀光芒。其實,不僅是治病救人的醫(yī)生,對所有人來說,善良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質。善良能讓你去真誠地愛別人,不僅愛家人,也愛陌生人;善良讓你能感恩生活,敬畏生命。而執(zhí)著,則能讓人堅持不懈地去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成就一生。祝愿這些優(yōu)良的品德能伴隨你走得更遠。
——若鵬媽媽
欣陶的這篇小記寫的是她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母親的故事。欣陶是退休的爺爺奶奶帶大的,學校布置寫“人物小記”后,她自然想到了寫奶奶,這是不是“隔代親”呢?
寫作那天,我母親和欣陶在書房里嚴肅地“工作著”,母親敘述得很認真,欣陶記錄得也很認真。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本身就是故事,何況她還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經(jīng)歷了中國發(fā)展的各個重要時期。
透過書房溫暖的黃色燈光,我聽到母親娓娓道來,看到孩子刷刷地記錄著。她時不時打斷追問,母親則耐心地回答。母親敘述的故事中,涉及到我幼年時感人的情節(jié),連我自己都是第一次聽說。要不是老師布置這篇習作,這些經(jīng)歷恐怕就將永遠封存在母親的記憶中了。可能母親覺得這些不算什么驚天動地的故事,平凡而不值一提,但在00后的中學生聽來,卻是那么遙遠、新奇,卻又那么令人感佩。
——欣陶爸爸
我從來沒有想過,一次偶然的課堂討論,一次順勢而為的作文活動,會引發(fā)那么強烈的心靈碰撞。它就像偶然拾到的一顆美德的種子,在課堂中被我不經(jīng)意地種下,在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靜靜地發(fā)芽抽條,長枝開花。直到最后,我讀完了所有的修訂稿件,收錄了家長們的感受,我才明白這次小記活動,早已超出了寫作教學的工具性意義。
我至今還記得卷首語里的部分文字:
豆蔻年華的少年,不僅要有乘風破浪的志氣,更應回眸凝視孕育自己生命的家人。從他們的生命中去感受溫情與真理,收獲勇氣與擔當。只有明白生命的種種苦與樂,悲與喜,才能更堅定地肩負起家庭,甚至是家族賦予的使命,才能立足當下,不改初心。
生命短促,唯有精神長河悠悠遠流。
或許,這就是傳承。
多么慶幸,我抓住了課堂上的那一小束火花。多么慶幸,我的語文課,不僅僅是一節(jié)語文課。愿更多愛與善的種子,透過課堂,植根在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