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麥田格培訓學校 李 卓
在我們印象中,文學圈與教育圈,對于中小學作文教學素來理念不合,意見相左。
文學圈有多條分支,多個流派,教育圈也有體制內(nèi)外之分,洪流滾滾,縱橫交錯,浮沉其間難辨方向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
我有幸進入毛澤東文學院(以下簡稱毛院)第十九期中青年作家班學習,收獲很大。來講課的老師大多很有分量,他們是文學圈的佼佼者,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意見不一,在某些方面也有共識——我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以及多年來在教學上的實踐經(jīng)驗,跟大家談一談我所理解的作文教學。篇幅有限,可能只能呈現(xiàn)“冰山一角”,有些觀點也會比較主觀,請大家姑妄聽之。
著名小說家、江蘇作協(xié)副主席魯敏老師把寫作者的自我定位歸結為三類:版權IP型、尋求自我表達型、經(jīng)典文學型。
版權IP型寫作者,更注重文學中的“肉”,他們更在意情節(jié)與沖突、懸念與邏輯,本質上他們更在意流量,所以催生了網(wǎng)絡文學、編劇事業(yè)等。據(jù)權威部門統(tǒng)計,網(wǎng)絡文學用戶數(shù)量已達4.55億,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群體,所以這類寫作者往往能獲得更可觀的經(jīng)濟收益。如果作為一種事業(yè),無所謂貴賤,做好也不容易,畢竟網(wǎng)絡寫作者已超1800萬,能從中突圍非常了不起。
尋求自我表達型的寫作者,應該更貼近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他們的創(chuàng)作,像母雞下蛋,一定要有非下不可的感覺。沒有刻意的發(fā)表、出版計劃,“我手寫我心”,較為自由而真誠。
追求經(jīng)典文學的寫作者,一定是作家了——他們是有著偉大文學理想的一群人,為之終生奮斗,目標是進文學史。這個群體是值得我們敬仰的,他們一定熬過無數(shù)個暗夜,孤身走過漫長的泥濘之路,他們追求語言的獨特性,追求故事的陌生感,追求人物的靈性,追求作品本身的史、詩、哲意義,絞盡腦汁,筆耕不輟。
進入毛院學習的前幾天,我對經(jīng)典文學充滿了向往,甚至某一瞬間我覺得那就是我的理想,我的信仰。然后很快我就墮入了焦灼與痛苦之中。在老師們抽絲剝繭的講解之后,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離那條路還有無限遙遠的距離,如果心有雜念,不能全身心投入,幾乎無任何可能性——而且,即便全身心投入了,也未必有結果。畢竟有天賦的作家還有很多,而我一定不屬于有天賦的那一類人。
后來,這個困惑在徐則臣老師的講座中得到了解決。他應該是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功力之深,我輩難以估量。他說,埋頭趕路時,偶爾抬頭看天吧,說不定某一天就天地遼闊,一騎絕塵了。是的,多讀,多思考,多寫作,別想那么多,一想多了枷鎖就把我們套住了?;诖耍ㄎ以趦?nèi),所有學生、文學愛好者把自己定位在“尋求自我表達”這個層面應當是正解。
幾乎所有作家都支持一個觀點——談論文學作品,先談它的藝術性,再談社會性、思想性。
著名小說家、中南大學文學院閻真教授說,藝術審美的存在是文學作品合法性的前提。審美意義是文學的起點,也是文學的終點。她不是皇帝的侍女,而是天然的公主。
閻真教授倡議,每一個作家都應當回避語言的公共性,用一輩子的才情和心血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
若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分我一杯羹”“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等金句,《史記》可能難成“無韻之離騷”;若不是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把再多的社會性、思想性強加給《紅樓夢》也是毫無意義的。
這些觀點對我們寫作教學者應當是有啟發(fā)的。
著名小說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弋舟說,每一個寫作者,都要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人性。一個好的小說家,應當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應當處理好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文學作品精神底色的問題。世上本無完美的人和事,一個善的人,也有不為人知的惡;同理,一個惡的人,也一定有他的善。寫作者有時要從作品中抽離出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緒,讓讀者去品味,去感知作品的精神底色。而這種抽離,實際就是一種包容,一種理解。
唯有自己足夠通透豁達,文學作品才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唯有寫作者“永不絕望”,文學作品才能喚起讀者內(nèi)心的渴望。
大部分中國作家認為,成為一名作家,需要大量的閱讀、自我覺醒以及天賦。但他們也認同寫作教學能激發(fā)一個人的表達欲望,能讓人更輕松、有效地表達。
西方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者則認為,作家可以培養(yǎng)。他們認為,寫作是一種技術。這些技術包括設定人物原型、安排好沖突與懸念、創(chuàng)造性使用詞語和句子……
我曾購買了一整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創(chuàng)意寫作大師課》,剛讀的時候我很興奮,因為我覺得方法確實可行。比如其中的《經(jīng)典人物原型45種》,它對典型人物形象進行解構,比如一個漂亮的女性,作為正面形象的時候應當有大方、善良、熱情、自信等特征,但某天如果有一個更漂亮的女性出現(xiàn),便可能觸發(fā)她的嫉妒、陰險、絕情等特征??傊?,這套方法論像X光,可以把不同的人物解構得清清楚楚。但是,當我認真讀完后,突然覺得冷汗直冒——如果感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變成了絕對理性的“文字工程”,寫作的樂趣還剩多少?如果孕育想象力的“模糊地帶”全都透明了,我們是否還愿意執(zhí)筆?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中小學作文教學,我們應當側重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教授他們必要的寫作技法,引導他們?nèi)ビ^察、思考世界——至于他們未來能否成為作家,還是看他們自己的造化,看他們后天自我覺醒的機緣。
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認為,中小學寫作教學的四大關鍵方面是主題、素材、技法和語言。
當然,在這四大關鍵問題解決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學生的寫作動機和興趣問題。沒有寫作動機和興趣,后面的教學實踐基本無法開展。
在此筆者想給大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
第一,老師們要學會講故事,用故事來和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比如我們想讓學生寫父母,直接布置作文題目讓學生去寫效果一定不佳,但是倘若我們先講自己和父母的故事,講一些有代表性的父母與孩子的故事,再引導學生來說,來寫,效果一定好得多。
第二,老師們要善用工具,善于組織教學。比如組織觀看一些短視頻,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或者創(chuàng)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情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老師們經(jīng)?!跋滤薄E愫⒆觽儗懀屗麄兏惺艿轿膶W的力量,讓他們感受到深藏在老師心中的悲喜,他們會更有表達欲。
第四,多鼓勵。請大家牢記,好文章是欣賞出來的。在寫作教學的初級階段,不要讓學生反復修改,以免消磨掉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多發(fā)現(xiàn)他們文中的亮點,并進行放大,讓他們更自信地表達,久而久之,他們會漸入佳境。
總之,我們除了評價學生習作的主題是否深刻外,還得給他們提供方法論;除了讓他們知道素材從哪里來,還得想辦法讓他們建立有序的素材庫;除了讓他們知道技法外,還得讓他們用得恰到好處;除了讓他們擁有好的語言審美能力外,還得讓他們掌握高效的訓練方法。
建模,并不是給學生設計寫作框架,或者教他們某些“套路”,請大家不要談“?!鄙?。
世界上的一切學習行為,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寫作的初級階段,也要學會模仿——作家的寫作都是先“致敬經(jīng)典”,然后才“獨樹一幟”,更遑論剛剛開始學習寫作的學生了。
我有個觀點,學生的習作訓練,一定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文無定法,自由寫作——有法可循,言之有“理”——文無定法,自然寫作。一味地鼓吹“文無定法”論,對學生是不利的。我經(jīng)常說,只有啥都不懂的人和“踏雪無痕”的頂級高手才說“文無定法”,這個意見供大家參考。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在中小學寫作教學中,跟學生講修辭,跟學生講布局謀篇,跟學生講欲揚先抑、情景交融、倒敘開篇,跟學生一節(jié)一節(jié)課地去磨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去仿寫美文,這些都是“建?!钡谋匾侄?。先建模,再去模,是科學的教學方式。
請老師們相信,作家很難教好一個班的學生,但是你可以。
你比作家更了解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你比作家更了解學生的知識構成,所以你理應比作家更懂中小學寫作教學。
但我還想多說一句,雖然在教學方法上你該自信,但你應當懷著謙卑之心多向作家們學習。
多讀他們的書,多聽他們的講座,積極向他們靠近,你就能獲得一個從山頂往下俯瞰的視角。
文學創(chuàng)作和中小學生寫作是有區(qū)別的,但是他們又是在一條路上的,只不過前者在山頂,后者在從山腳去往山頂?shù)穆飞稀N医o大家舉幾個例子:比如我們教學過程中,會一再強調(diào)細節(jié)描寫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你讀書讀得夠多,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有時候敘述比描寫更有穿透力;比如我們教學時會要求學生完整敘事,但是如果你讀經(jīng)典作品時,就會發(fā)現(xiàn)“留白”“距離感”“橫截面”這些詞匯才是文學的精髓……
也許我們當下的寫作教學教不了孩子這些,但是我們?nèi)绻浞掷斫饬诉@些,在教學中起碼會更有敬畏心,更準確,更嚴謹。
文學道路,于我來說還很漫長,寫作教學道路,于我來說也還很漫長,我愿意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步一個腳印去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