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紅 _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 韓欣 _ 成都高新新源學校
吳曉霞 _ 成都七中初中學校 滕珺 _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對于培養(yǎng)適應未來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價值,那么,新時代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該如何高質量開展呢?
國際理解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為學生開拓了更加開闊的全球視野,搭建了多民族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舞臺,鮮明地展現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學習全球性知識的同時,提升道德素養(yǎng)和樹立遠大理想,以成長為能夠在現代世界自由行走的中國人、能夠具備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并承擔人類命運共同體責任的社會成員。
國際理解教育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理解教育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增進學生有關跨文化的基本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解、溝通與國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全球性視角;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開放與包容等品質。國際理解教育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在新時代,發(fā)展國際理解教育是增強學生的全球競爭力、增強我國參與全球治理能力,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全球責任意識,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戰(zhàn)略選擇。國際理解教育著眼于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少年,為我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儲備人才。
第一層級:重視文化多樣性—指向學生對國際元素的了解。第二層級:比較現象差異—明晰中國元素與世界元素在表征上的差異。第三層級:增進文化理解—分析異己現象背后的文化原因。第四層級:促進認同與尊重—對中國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對異己文化尊重。第五層級:形成行為共生策略—強調在異己文化共存下,如何調整、改進自己的行為。
學習目標定位于提升學生的全球競爭力,包括個人適應全球化未來生活的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其中,基本知識包括:全球化和跨文化下的基本信息;對意義的理解和欣賞。關鍵能力包括:理解別人想法的能力;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恰當而有效溝通的能力;換位思考能力;為適應新情境調整自己想法和行為的能力;理解其中的意義而進行批判性分析與反思的能力。必備品質包括:對本土文化的自覺與文化自信;尊重人性的尊嚴;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的差異;對不同文化的人持開放的態(tài)度;責任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主題包括全球性問題(如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饑餓和貧困、環(huán)境風險),異文化的不同觀點(如疫情的應對、知名品牌)和行為(如見面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藝術表達方式、風格不同的建筑),認識國際組織(如國際組織的職責與運行、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模擬聯合國)等方向。
途徑一,大單元教學時設定一個與單元主題相關聯的國際理解教育主題。例如,語文親情教學單元,設置“中外母親節(jié)”主題。途徑二,在常規(guī)學科教學中,逐步積累一些包含較多全球性知識且有較明確方向的問題,將它轉化成學習主題。例如,民歌教學中,學生積累一些世界民歌知識后,設置“多彩的世界民歌”主題。途徑三,把全球性時事、熱點提煉成主題。例如,面對疫情,不同國家的應對,設置“疫情應對誰是誰非”主題。途徑四,把學科教學中涉及的全球性問題,通過學科教學進行滲透。例如,化學教學中把環(huán)境污染教學內容與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主題建立聯系。
活動元教學將活動進行分類,并將這些活動提煉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驟或要素,以利于教學設計和實施。下面以小學五年級主題《故宮與凡爾賽宮》活動元教學設計(以下統(tǒng)稱案例)為線索,介紹國際理解教育活動元教學策略。
此活動元通常安排在一節(jié)課開始,包括五個層級:沒有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有背景材料呈現—產生學習話題—形成學習主題—形成情感氛圍。基本策略是:搜集真實的素材,預設情境;匹配學生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對“異己”文化思考,激活情境。
案例中,課前學生自主搜集與整理資料,用習得的美術知識繪制建筑局部元素模型,利用語文知識繪制兩所宮殿思維導圖、撰寫游覽詞;課上利用VR技術為學生提供接近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小建筑師考核活動,形成學習情景和情感氛圍。
本活動元是國際理解教育基本知識呈現的主要場域,包括五個層級:沒有國際元素呈現—呈現文化元素與主題關聯度不大—有與主題相關的文化元素,開拓學生視野—有與主題相關的文化方面知識,豐富學生積累—有與主題相關的文化、思想和觀念,啟發(fā)學生思考。基本策略是:關注本土元素和國際元素的豐富性,呈現元素背后包含的文化差異性,重視元素、文化與主題的關聯性,體現活動的育人價值。
案例中,通過參賽隊輪流上場展示模型、圖片,讓學生判斷分別屬于五大宮殿中的哪兩座,呈現了中外與主題相關的元素和建筑;通過問答初步感知現象上的差異和文化差異。
這是從了解走向理解需要重點呈現的活動元,通過比較找到現象上的差異,通過分析理解現象背后的文化原因。包括五個層級:沒有比較和分析活動—比較的內容指向異己話題—圍繞異己話題,從多個角度進行比較—在比較基礎上,分析異己話題背后的文化因素—建立起異己現象與文化背景之間的聯系?;静呗允牵罕容^與分析的內容指向“異己”話題;圍繞“異己”話題,多角度進行比較分析;分析現象差異背后的文化原因,建立“異己”現象與文化的聯系。
案例中,通過對故宮與凡爾賽宮的歷史、結構、色彩、材料、裝飾的比較,讓學生深層次了解其背后體現的設計意圖與文化。
本活動元讓學生對核心問題進行親身體驗和感知。包括五個層級:沒有體驗和感知活動—讓學生通過看、聽等方式獲得直觀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被感染,誘發(fā)學生表達“共情”感受—讓學生在體驗中被感染,在“共情”基礎上產生思考?;静呗允牵和ㄟ^沉浸式活動,真實感知;通過問題引導,深度感悟;通過換位思考,共情感動。
案例中,設置了兩個體驗與感知活動元,一個是課前的模型、圖片制作,另一個是課中組織兩組學生分別擔任故宮、凡爾賽宮的工作人員,全方位介紹宮殿,另一組作為游客學習,隨時提問,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達成思考與共情。
這是通識性活動元,結合比較與分析活動元,可引導學生達到促進認同與尊重的目標層級。包括五個層級:沒有交流和分享活動—圍繞話題,產生自己的觀點—圍繞話題,提供相關證據,提出主張—圍繞話題,產生辯論氛圍,明晰異己沖突的深層原因—圍繞話題,換位思考、共情思考,反思、理解異己觀點。基本策略是:全程聚焦話題,鼓勵學生基于證據表達自我主張,重視學生理解和尊重“異己”觀點,激起共情與反思,強化對中國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案例中,引導學生講述故宮反映出的皇權至上、中庸、封閉、嚴謹、含蓄的氣質,講述凡爾賽宮的中心感與放射性的格網布局反映出的嚴謹和邏輯性,引導學生建立中國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本活動元教會學生如何與有異已觀點、行為的人和諧相處。包括五個層級:沒有異己共生內容—引導學生探索與“異己”溝通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與“異己”合作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與“異己”共生的方法—形成“異己”共生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静呗允牵阂浴爱惣骸崩斫鉃榛A、培養(yǎng)“異己”共生能力為重點、形成“異己”共生態(tài)度為取向,關注異己矛盾沖突的解決(共生)方法。
案例中,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故宮和凡爾賽宮美在哪里、誰更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尊重他國之美,學會如何保護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