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甘肅省莊浪縣種子站,甘肅 莊浪 744699)
冬小麥是甘肅省莊浪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年播種面積在2.4萬hm2以上,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50%左右[1-4],莊浪縣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屬干旱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7.9℃,年降水量271~753 mm,無霜期145 d,年均日照時數2 075 h,≥10℃的活動積溫2 690℃。小麥生長季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灌漿期雨水少,日照長,空氣濕度小,溫差大,有利于干物質積累和品質改善,對提高全縣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有重要作用[5-8]。莊浪縣生產優(yōu)質冬小麥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利用當地特殊的氣候優(yōu)勢發(fā)展小麥生產,有利于提高全縣國民經濟指標和人民生活水平。
2019年莊浪縣種子試驗站分別從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冬小麥研究所、天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引入了8個冬小麥新品種,以莊浪縣種子試驗站當家品種蘭天26號為對照,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在試驗年度內遇到了不利氣候條件影響,小麥越冬期降雪較少,致使小麥凍害較重;年初“倒春寒”,小麥又遭遇不同程度凍害;小麥條銹病、黃矮病中重度流行。但這些不利的氣候條件對冬小麥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是很好的檢驗和鑒定,從而有利于篩選出適宜莊浪縣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抗逆性強、綜合性狀良好的冬小麥新品種?,F將試驗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供試冬小麥新品種為蘭天43、蘭天34、蘭天39、蘭天36,由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冬小麥研究所提供;12164-2-13-1-3、11257-1-4-1-11、中 梁41、12102-13-1,由天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提供;對照品種為蘭天26號,是莊浪縣當家品種。
試驗設在莊浪縣通化鎮(zhèn)韓灣村。海拔1 900 m,年平均氣溫7.9℃,平均降水量514 mm。土壤為黃棉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冬小麥。播前一次性深施有機肥4.5萬kg/hm2、磷酸二銨225 kg/hm2、尿素150 kg/hm2,返青后追施尿素75 kg/hm2。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每個品種為1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3.34 m2(6.67 m×2 m)。播前旋耕耙耱1次,9月23日人工開溝播種后耱平。每小區(qū)種10行,行距20 cm,區(qū)距30 cm,播量450萬粒/hm2。田間四周設有保護行,分別在3月、5月下旬和6月初人工除草1次,破除板結,增溫保墑。田間觀察記載物候期,統(tǒng)計主要性狀,7月12日收獲。收獲時每小區(qū)取中間5行20株進行考種,按小區(qū)計產。
由表1可以看出,參試冬小麥新品種均于10月2日 出 苗,返 青 期 蘭 天43、蘭 天39、11257-1-4-1-11、12102-13-1為3月26日,較蘭天26號(CK)提 前2 d;蘭 天34、蘭 天36、12164-2-13-1-3、中梁41為3月27日,較蘭天26號(CK)提前1 d。抽穗期蘭天39最早,為5月27日,較蘭天26號(CK)提前2 d;蘭天43、11257-1-4-1-11、中梁41為5月28日,較蘭天26號(CK)提前1 d,其余品種均與蘭天26號(CK)一致。成熟期蘭天39最早,為7月12日,較蘭天26號(CK)提前3 d;蘭天43、蘭天34為7月13日,較蘭天26號(CK)提前2 d;中梁41為7月14日,較蘭天26號(CK)提前1 d。生育期蘭天39最短,為284 d,較蘭天26號(CK)提前3 d;蘭天43、蘭天34為285 d,較蘭天26號(CK)提前2 d;中梁41為286 d,較蘭天26號(CK)提前1 d,其余品種與蘭天26號(CK)相同,均為287 d。
表1 參試冬小麥品種的物候期及生育期
由表2可以看出,參試冬小麥新品種的株高以蘭天26號(CK)最高,為96 cm;其次是11257-1-4-1-11和中梁41,均為95 cm,較蘭天26號(CK)低1 cm;12164-2-13-1-3為93 cm,較蘭天26號(CK)低3 cm;12102-13-1為80 cm,較蘭天26號(CK)低16 cm;蘭天43為72 cm,較蘭天26號(CK)低24 cm;蘭天34和蘭天36均為65 cm,較蘭天26號(CK)低31cm。穗長以蘭天36最長,為7.6cm,較蘭天26號(CK)長0.4 cm;蘭天39為7.5 cm,較蘭天26號(CK)長0.3 cm;11257-1-4-1-11為7.4 cm,較蘭天26號(CK)長0.2 cm;12102-13-1為7.1 cm,較蘭天26號(CK)短0.1 cm;中梁41為7.0 cm,較蘭天26號(CK)短0.2 cm;其余品種與蘭天26號(CK)相同。穗型均為長方形。粒質均為角質。籽粒均飽滿,無秕瘦。小穗數以蘭天26號(CK)最多,為15個;其次是蘭天34、蘭天39、11257-1-4-1-11和中梁41,均為13個,較蘭天26號(CK)少2個;蘭天43、蘭天36、12164-2-13-1-3和12102-13-1均為11個,較蘭天26號(CK)少4個。穗粒數以蘭天39最多,為58粒,較蘭天26號(CK)多2粒;其次是12102-13-1為57粒,較蘭天26號(CK)多1粒;蘭天43為55粒,較蘭天26號(CK)少1粒;中梁41為54粒,較蘭天26號(CK)少2粒;蘭天34為52粒,較蘭天26號(CK)少4粒;蘭天36最少,為47粒,較蘭天26號(CK)少9粒;11257-1-4-1-11與蘭天26號(CK)相同,均為56粒。株粒重以中梁41最重,為1.82 g,較蘭天26號(CK)重0.39 g;12102-13-1為1.75 g,較蘭天26號(CK)重0.32 g;11257-1-4-1-11為1.72 g,較蘭天26號(CK)重0.29 g;蘭天39為1.64 g,較蘭天26號(CK)重0.21 g;12164-2-13-1-3為1.63g,較蘭天26號(CK)重0.2 g;蘭天43為1.56 g,較蘭天26號(CK)重0.13 g;蘭天34為1.54 g,較蘭天26號(CK)重0.11 g;蘭天36為1.50 g,較蘭天26號(CK)重0.07 g;蘭天26號(CK)最少,為1.43 g。千粒重以12102-13-1最高,為55.0 g,較 蘭 天26號(CK)增 加3.9 g;其 次 是11257-1-4-1-11,為51.9 g,較蘭天26號(CK)增加0.8 g;中梁41是49.6 g,較蘭天26號(CK)減少1.5 g;12164-2-13-1-3為46.7 g,較蘭天26號(CK)減少4.4 g;蘭天34為43.6 g,較蘭天26號(CK)減少7.5 g;蘭天43為42.1 g,較蘭天26號(CK)減少9 g;蘭天39與蘭天26號(CK)相同,均為51.1 g。
表2 參試冬小麥品種的主要性狀
從表3可以看出,各參試冬小麥新品種抗寒性、耐旱性均較強,無凍害和干旱致死現象發(fā)生;落粒性中,不易落粒;較抗青干,抗倒伏性較強;抗穗發(fā)芽率好。中抗白粉病、黃矮病、葉銹病。參試品種對條銹病均表現免疫至高抗;除蘭天26(CK)條銹病反應型是0,其余均為1。在本年度全區(qū)條銹病中重度流行的情況下,各參試品種表現出較強的抗銹性。其中,中梁41嚴重度最低,蘭天43最高;中梁41普遍率最高,12164-2-13-1-3次之,蘭天34較低,其余均最低。
從表4可以看出,參試冬小麥新品種折合產量以12164-2-13-1-3最高,為4 507.5 kg/hm2,較蘭天26號(CK)增產630.0 kg/hm2,增產率16.25%;其次是蘭天43,為4 080.0 kg/hm2,較蘭天26號(CK)增產202.5 kg/hm2,增產率5.22%;11257-1-4-1-11位居第三,為3 885.0 kg/hm2,較蘭天26號(CK)增產7.5 kg/hm2,增產率0.19%;蘭天26號位居第四,為3 877.5 kg/hm2;其余品種均較蘭天26號(CK)減產;12102-13-1位居第五,為3 135.0 kg/hm2,較蘭天26號(CK)減產742.5 kg/hm2,減產率19.15%;蘭天39位居第六,較蘭天26號(CK)減產870.0 kg/hm2,減產率22.44%;蘭天36、蘭天34和中梁41分別較蘭天26號(CK)減產22.63%、32.3%和38.87%。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表明:12164-2-13-1-3與蘭天26號(CK)差異顯著,與其余品種差異極顯著;蘭天43與蘭天26號(CK)差異顯著,與其余品種差異極顯著;11257-1-4-1-11與蘭天26號(CK)差異不顯著,與其余品種差異極顯著;蘭天26號與其余品種差異極顯著;12102-13-1、蘭天39與蘭天36差異不顯著,與其余品種差異極顯著;蘭天34與中梁41差異不顯著。田間觀察表明:11257-1-4-1-11抗寒抗旱性好,高抗條銹病,株型緊湊,千粒重51.9 g;中梁41抗寒性較差,抗倒伏能力差,落黃較差,對產量有一定影響。
表4 不同冬小麥新品種產量表現
在引進的8個冬小麥新品種中,12164-2-13-1-3、蘭天43株高分別為93cm、72cm,表現中早熟,生長整齊,后期灌漿快,成熟落黃正常,抗寒耐旱,高抗條銹病,并兼抗黃矮病、白粉病、葉銹病,綜合性狀好。折合產量較高,分別為4507.5kg/hm2、4080.0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26號增產630.0 kg/hm2、202.5 kg/hm2,增產率16.25%和5.22%,可在莊浪縣示范種植,其余品種綜合性狀欠佳,對產量影響較大,有待進一步試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