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迎春、曹琪銘(廣西民族大學)
◎ 圖︱本刊提供
江蘇省雜技團推出的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是以雜技藝術形式表現(xiàn)紅色革命文化的一大力作。該劇以紅色文化為主旋律,融合雜技、舞蹈、民歌、戲劇等藝術元素,以報告的形式完成了這一雜技劇的展演,促成了中國雜技的再一次跨界,也為紅色文化走向劇場、市場打開了新的突破口。它體現(xiàn)在:雜技創(chuàng)作的革新不僅在表演形式上,在題材內容選擇上也要有大的突破。吸收多樣的充滿正能量的題材為創(chuàng)作核心,是雜技不斷豐富自身藝術內涵的重要舉措,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需要我們繼續(xù)努力進步。
近些年來,以紅色文化為主旋律的文藝作品幾乎橫跨所有文藝類別。在雜技界,將觀眾所熟知且喜聞樂見的紅色故事以雜技劇的方式進行生動地演繹,為弘揚革命精神與抗戰(zhàn)精神拓寬了演藝市場。這其中,紀念新四軍重建軍部和華中魯藝成立80周年的紅色題材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在2020年底完成線上首演并獲得1.56萬人次的觀演量。由此看到,雜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藝術門類,具有一定的文化兼容性,與其它藝術相比在傳播紅色文化上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雜技劇吸納紅色文化進行創(chuàng)排,為今后紅色雜技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首先,雜技承擔著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時代責任。《蘆葦青青菜花黃》作為一部量身打造的紅色題材雜技報告劇,以高超的身體技藝詮釋了華中魯藝師生抗戰(zhàn)的故事,而且將戰(zhàn)友情和魚水情融入到帶有地域性的、蘆葦搖曳的水鄉(xiāng)背景中,使紅色文化與雜技都實現(xiàn)了審美跨界。這對紅色文化的傳播來說,無疑是重大的突破。
其次,在審美性上,該劇更是以技釋劇,將審美要素——如民歌、舞蹈、聲、光、電,以及充滿濃郁水鄉(xiāng)特色的舞臺布景等完美地調動起來,生動地用雜技的身體藝術演繹了抗戰(zhàn)時期的革命故事,是一次成功的跨界聯(lián)合。顯然,《蘆葦青青菜花黃》作為一種紅色文化載體充滿了審美活力, 作為傳播平臺它拓寬了紅色文化在演藝市場上更大的生存空間。
在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中,紅色文化一改之前的傳播途徑,以報告劇形式出現(xiàn),以雜技作為推力邁向新市場。因此,對于市場營銷來說,它的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都是要經(jīng)過消費者的認同與接受來提升的。藝術作品在市場上最突出且最具價值的賣點則在于審美消費。雜技以紅色文化為其市場的營銷亮點時,還需要激發(fā)出作品的審美性,以此擴大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蘆葦青青菜花黃》劇照
第一,審美身體的視覺營銷?!短J葦青青菜花黃》營銷紅色文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美劇場的打造。成功的劇場營銷首先要發(fā)揮劇場的作用,即完美且真實的虛幻空間營造。江蘇雜技團精心打造的《蘆葦青青菜花黃》全劇分為《序:我紀念的日子——魯藝建?!贰兜谝荒唬何覒涯畹娜兆印贌挸射摗贰兜诙唬何译y忘的日子——軍民魚水》《第三幕:我刻骨銘心的日子——抗敵轉移》《尾聲:使我銘記于心的——不忘初心》五個部分。整個劇場的布景與燈光,都以江蘇的水文化為主要基調,利用蘆葦、運河、船夫以及魯藝青年等意象群體,生動地營造了具有特定情境的歷史空間。它極為真實的造境讓自然與人文相互交織,一柔一剛,在視覺上帶來了極大的審美享受。其景其情都吻合了藝術真實的要求,既呈現(xiàn)了江蘇水文化中的詩意美,又烘托了魯藝師生抗戰(zhàn)時的鐵軍精神。
第二,紅色心靈的精神褒揚?!短J葦青青菜花黃》是一部成功將紅色文化與雜技相結合的雜技劇目。藝術的產(chǎn)生是有精神魂魄的,而不是批量生產(chǎn)的。作為以高難、奇險為主要特點的一門技藝,雜技帶有壯美的審美色彩,而這恰好與紅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十分吻合?;诖?,以紅色文化為精神內核的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從一開始便奠定了極為深厚的思想與文化力度,在演藝市場上增加了褒揚精神文化的亮點
第三,趣味與驚險兼具的審美營銷。雜技無論經(jīng)歷多少次轉型與創(chuàng)新,其本質都是身體的藝術,依靠身體語言表情達意,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傳統(tǒng)紅色文化在教育過程中的說教意味,增加了大眾易接受的趣味性。《蘆葦青青菜花黃》同樣具備趣味營銷的賣點。在該劇中編排了《青年入校》《百煉成鋼》《同心并力》《保衛(wèi)夏收》《運送軍?!贰遏~水深情》《游擊隊之歌》《敵后轉移》《寧死不屈》《沖破封鎖》10個雜技節(jié)目,呈現(xiàn)了精湛的花式桿技、高椅、草帽拋接、小鞭空竹、高臺搖臂倒立、纖盤蹬鼓、女子集體綢吊、晃梯、抖杠等技巧,分別與魯藝師生的生活情景和抗戰(zhàn)畫面相呼應,趣味與驚險兼具。
紅色文化走向市場需要營銷,而營銷的目的不單是為了達成經(jīng)濟效益,最主要的是帶來豐厚的社會效益。《蘆葦青青菜花黃》作為一部發(fā)生于蘇北地區(qū)以抗戰(zhàn)歷史為背景的紅色劇目,在視覺審美、精神審美與趣味審美上都找到了傳播的突破口,三位一體,化為強勢的力量邁向演出市場。
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而言,改革創(chuàng)新同樣是重中之重?!短J葦青青菜花黃》將紅色文化融于雜技展演中,既是雜技在題材上的新開拓,也是紅色文化在傳播中的一次革新。在文藝的編創(chuàng)與市場演出中,《蘆葦青青菜花黃》都體現(xiàn)了雜技與紅色文化的雙向激活。
第一,雜技文化內涵的增值創(chuàng)新。自改革開放后,雜技創(chuàng)作從進入恢復期,到迎來發(fā)展繁榮期,同時也面臨著創(chuàng)作挑戰(zhàn)。文化內涵的增值作用對于身體藝術來說,更是值得重視的創(chuàng)新點?!短J葦青青菜花黃》中展現(xiàn)了雜技的高難、奇巧、驚險等動作特點帶來的壯美,而故事性與技巧性相結合而激發(fā)出的抗戰(zhàn)精神,更是為作品注入了精神性的崇高美。這足以成為紅色文化傳播中的經(jīng)典,也為雜技文化的內涵起到了增值作用。
第二,提升了雜技寓教于樂和正面?zhèn)鞑スδ?。近年來,雜技的轉型聚焦于“雜技+”的模式上,即雜技跨界融合其它姊妹藝術進行創(chuàng)新。作為娛樂性較強的一門身體藝術,雜技對自身的其它功用并未進行深入地開拓。《蘆葦青青菜花黃》即將江蘇紅色文化中的魯藝師生抗戰(zhàn)歷史,進行了真實性與藝術性的雙編創(chuàng),為單純的技藝展演賦予了新的文化價值。而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產(chǎn)生了凝聚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力的作用。雜技在傳播紅色文化過程中帶有了教化的作用,為自身的傳播增加了正面的價值功能。
第三,紅色文化的地方特色。江蘇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和華中敵后抗戰(zhàn)及解放戰(zhàn)爭的主要戰(zhàn)場,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chǎn)。在《蘆葦青青菜花黃》中,江蘇雜技團根據(jù)地域特點和真實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進行取材,同時兼顧自然與人文美,避免了紅色文化的泛化、空洞化傳播,形成了地域鮮明且當?shù)厝嗣袢罕娝熘募t色文化作品。
可以看出,形成濃郁的民族風格是雜技在國際舞臺上增強競爭力的指向標,與此同時,具有鮮明性的文化標志也成為了雜技打開演藝市場的通行證。因此,《蘆葦青青菜花黃》同樣以雜技為傳播本體,很好地呈現(xiàn)了江蘇的紅色文化形象,為牢筑抗戰(zhàn)精神、凝聚愛國力量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四,建構紅色文化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引領。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資源,多年以來依托宣傳標語、紅色讀本、影視、歌曲、文藝作品與歌舞劇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建構起紅色話語權,在時代的文化浪潮中保持鮮活的生命力與深遠持久的影響力。但是在傳播過程中,紅色文化有時被泛娛樂化。如何采用讓受眾認可且接受的傳播方式又規(guī)避說教意味,讓紅色文化的傳播兼顧生動性和嚴肅性是建構紅色話語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問題。毛延生、喻倩認為:“中國紅色文化話語傳播的主要目的是將中國紅色文化融入文化主體的日常生活中,加強文化主體對中國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雹倜由⒂髻唬骸吨袊t色文化話語傳播新解:文化語用學視角》,《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 年第1 期。要想建構起紅色文化話語體系,首先要讓紅色文化融入文化主體中,使大眾對紅色文化產(chǎn)生認同感。雜技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身體藝術,能夠很好地獲得演藝市場的青睞,為在文化市場中建構紅色話語打開一道突破口?!短J葦青青菜花黃》的成功之處,正在于它在巧妙地將雜技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同時尊重真實的歷史,打造了極具真實性的藝術劇場,以身體語言生動地傳達了抗戰(zhàn)精神,成為了紅色文化的經(jīng)典劇目。
總之,《蘆葦青青菜花黃》利用雜技自身的傳播優(yōu)勢為紅色文化開拓了新的市場,精心打造了集視覺審美、精神凈化與趣味享受為一體的現(xiàn)代劇目,是一次雜技與紅色文化的雙重審美激活,同時也促成了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