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姚麗麗
(十堰市太和醫(yī)院輸血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在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推進背景下,近年來我國每年患有老年腫瘤患者越來越多,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發(fā)展趨勢。老年腫瘤具有發(fā)展緩慢、臨床癥狀較輕、隱匿性癌比例高、多源發(fā)癌增多、手術及放化療機會少、死于并發(fā)癥癥多六個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腫瘤的臨床治療難度。資料調查顯示,老年腫瘤患者臨床治療中多采取輸血治療,因為老年腫瘤患者進行綜合治療的過程中,由于臨床治療周期長,患者生理機能、免疫力功能在疾病和治療操作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受到較大影響,很多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貧血[1-2]。為此,為了提高對老年腫瘤患者整體治療效果,除了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抗腫瘤治療以外,還需要根據(jù)患者貧血的嚴重程度,給予患者必要的輸血治療,糾正貧血。根據(jù)患者實際患病情況對其予以成分輸血有利于控制病情[3]。去白細胞方法用于病癥治療,效果更優(yōu)。本研究去白細胞方法(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輸注)用于老年腫瘤患者輸血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討,報道如下。
參與本實驗80 例研究對象均是我院2020 年2 月至2021年2 月期間收治的老年腫瘤患者,按奇偶數(shù)法將其分成兩組,討論組(n=40) 男女比例21:19,年齡區(qū)間61-80 歲,中位年齡(70.5±1.1)歲;參照組(n=40)男女比例22:18,患者最大和最小年齡分別78 歲和61 歲,中位年齡(69.5±1.3)歲。對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可用于實驗比較。對于本實驗所有患者均知曉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所有患者家屬對于本實驗均表示同意和支持。
納入標準:本實驗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腫瘤患者;本實驗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加。積極配合診療,研究。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肝腎臟功能障礙疾病患者不得參與本實驗;同時患有多種腫瘤患者不得參與本實驗;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存在溝通障礙患者,難以配合臨床治療患者不得參與本實驗。
參照組(n=40)行輸注懸浮紅細胞治療。醫(yī)護人員安排患者進行臨床指標檢查,以血紅蛋白指標為主,該指標數(shù)據(jù)低于100g/L 時,醫(yī)護人員對患者予以相應配血操作,觀察患者臨床表現(xiàn)對其予以輸注懸浮紅細胞處理即可。
討論組(n=40)行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輸注方法治療。該組患者血紅蛋白指標也滿足條件低于100g/L 時,可對其進行去白細胞方法治療。醫(yī)護人員將血液制品予以過濾操作,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要保證的完全無菌,過濾后要在二十四小時內使用。
對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情況及術后感染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觀察比較。其中免疫功能指標:CD4+、CD8+和CD4+/CD8+指標,對患者進行抽血化驗。術后不良反應包括發(fā)熱、皮疹、過敏。
本實驗所有指標數(shù)據(jù)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其中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CD4+、CD8+和CD4+/CD8+指標均用t檢驗,同時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用%表示,用χ2檢驗,結果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行不同治療方案,相比參照組,討論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中CD4+、CD4+/CD8+指標均明顯更高,同時討論組患者的CD8+指標更低,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討論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更優(yōu)。見表1。
表1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情況
相比參照組,討論組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率更低,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討論組術后安全性更高。見表2。
表2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率
相比參照組不良反應30%,討論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更低,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討論組安全性更高。見表3。
表3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每年老年腫瘤患者患病人群越來越多,臨床治療方案受到越來越大關注[4]。老年腫瘤患者占全國腫瘤患者的60%左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老年腫瘤臨床風險高、治療周期長,患者在臨床治療中副作用明顯,其中以貧血、術后感染、不良反應發(fā)生、免疫功能下降居多[5-6],嚴重影響臨床療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另外,由于老年腫瘤患者疾病特點與病情特點,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放化療的機會減少,且整體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難以達標。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出現(xiàn)貧血的概率非常高,會影響患者身體機能,降低抵抗力與免疫力,同時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對患者貧血癥狀進行有效干預、糾正。
臨床治療老年腫瘤患者常見的一種方式為輸血,具備支持性及代償性,近幾年來,輸血在外科手術及糾正貧血治療中受到廣泛應用,通過輸血能夠保證患者血容量與血壓穩(wěn)定,預防休克。輸血治療有多種形式,其中輸注成分血應用比較多,并且是目前臨床上廣泛推廣的一種治療方式,一方面可以為患者輸注有效的成分,提高療效,避免浪費,一方面可以減少患者由于血液中其它成分引起的不良反應。成分輸血指的是運用理化方式將血液制成純度較高、濃度較高的血液制品,以完成輸血操作。有研究指出,成分輸血可促進患者治療效果提升,還可有效預防血源性疾病。也有研究指出,患者機體內血紅蛋白含量直接影響化療與放療效果。另外,多數(shù)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較弱,如果同時輸注異型細胞,可能引發(fā)免疫抑制問題,因此,臨床輸血治療老年腫瘤患者時,應重點關注該問題。
本實驗共選取80 例老年腫瘤患者,將其分成討論組和參照組,兩組患者分別用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輸注方法治療和輸注懸浮紅細胞方法治療,結果相比參照組,討論組患者術后感染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明顯更低,指標數(shù)據(jù)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老年腫瘤患者多采取手術治療,術后容易誘發(fā)不同類型并發(fā)癥,其中以貧血最主要,為了控制病情發(fā)展提高臨床療效,醫(yī)護人員要為患者進行貧血糾正處理。老年腫瘤治療中輸血治療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其對手術效果、預后質量均造成較大影響。老年腫瘤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機能退化明顯,病癥治療中接受長時間放療、化療治療,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受影響明顯下降,容易誘發(fā)貧血。通常情況下,白細胞離開人體,在短時間內人體的免疫功能就會受到明顯損傷,二十四小時內會消失,相應的副作用會越來越突出。老年腫瘤患者臨床治療中耐受性相對較差,對其予以輸血治療中輸注較高的白細胞含量,降低患者自身免疫力容易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同時也容易誘發(fā)發(fā)熱、過敏、皮疹等不同類型不良反應,影響臨床療效及預后質量。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白細胞成分進行過濾,能夠將血液制品中99%以上的白細胞成分予以濾出,該方法能夠從根本上控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提高臨床療效。
機體重要免疫細胞之一為CD4+,多分布于細胞表面,通過檢測CD4+指標能夠反應患者免疫功能,如果患者體內CD4+含量偏低,則提示免疫功能較弱,極易引發(fā)腫瘤、機體感染等,給患者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影響。CD8+作為T 細胞毒細胞,主要存在于扁桃體、淋巴結及脾臟器官中,其作用主要為對病原體繁殖進行抑制,減少病原體入侵。CD4+/CD8+作為衡量機體穩(wěn)定指標之一,如果患者CD4+/CD8+指標降低,提示患者疾病發(fā)展迅速,容易出現(xiàn)感染。與常規(guī)輸血方法治療老年腫瘤患者相比,去白細胞成分輸血治療,可減輕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機體白細胞含量較高是出現(xiàn)免疫功能抑制的關鍵因素,常規(guī)全血中異體白細胞含量較高,使患者機體出現(xiàn)較強負性作用,加快CD8+作細胞增殖,增強機體免疫抑制,降低CD4+細胞活性,進而降低。CD4+/CD8+水平,增加感染率,給治療效果帶來不良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輸血后討論組CD8+水平較參照組低,CD4+/CD8+、CD4+水平較參照組高。提示去白細胞成分輸血治療不會引發(fā)嚴重免疫功能抑制,促進治療安全性提升。
綜上所述,老年腫瘤患者輸血治療中應用去白細胞方法治療能夠最大程度減少術后感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臨床治療安全性更高,達到預期療效及預后質量,值得應用并進一步推廣。